江蘇連云港市墩尚中心小學(222142)
傳統英語教學視角為成人視角,即教師站在自己的視角上分析英語教學應如何開展,由于這一視角忽略了學生這一學習主體,從而造成教學的問題。所以,英語教學中,教師要以“學情視角”來展開教學。
在開展英語教學前,教師要了解學生的生活習慣和學習興趣,只有平時注意觀察,才能在開展教學活動時,選擇最佳的教學內容。當學生發(fā)現教師呈現的知識中有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時,就會愿意主動地學習知識。
例如,以教師引導學生學習《Colours around us》這一節(jié)課為例。教師要求學生能夠盡快掌握課本中的知識,學會使用pink,brown,blue,black等詞匯,但是并沒有意識到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不足,他們不喜歡學習抽象的知識,更不愿意機械地記憶知識。所以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給學生觀看一則買花的對話情境,對話的片段為:“我想買一些花給我的媽媽?!苯酉聛?,賣花的服務員就會為學生推薦各種顏色的花朵,此時學生就可以在對話中發(fā)現今天需要學習的知識了。由于買花的情境與學生的生活十分貼切,學生熟悉這樣的場景,所以對這類知識比較感興趣。當教師要求學生模擬這樣的場景,展現今天需要學習的知識時,學生便會覺得非常開心,就會愿意積極、主動地學習知識,盡情地投入表演中。
實踐證明,當學生對教師的教學內容不感興趣時,即使教師強調自己是主導,學生也不想賦予教師主導權。因此,教師必須重新建構視角,將視角調整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把學生當作主體,把自己當作引導者,優(yōu)化教學引導,才能提高教學效率。
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學視角為“我用活躍氣氛的方法鼓勵學生與我互動”“我點名讓學生與我互動”。然而教師發(fā)現即使自己努力與學生互動,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依然消極,不愿意參與教學互動。以上教學互動難以實現,是由于教師在教學時沒有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所以,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這是互動性教學的重點。
例如,以教師引導學生學習《What is the weather like?》這一課為例來開展教學活動,即讓學生把桌子移到一邊,讓教室中間成為一片空空的場地,然后讓學生圍成一個圈坐著。這時教師開始利用多媒體播放兒歌:“What’s the weather like?It’s rainy.”這首富有節(jié)奏、富有韻律的兒歌給予學生刺激的體驗,開始舞動自己的四肢。于是教師開始引導學生拍著手唱兒歌,學生的模仿能力較強,很快就學會了,然后教師一邊歌唱,一邊用手勢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如教師在唱“l(fā)ike?It’s rainy.”時,會比劃出正在下雨的動作,讓學生知道這是下雨。學生一邊唱“l(fā)ike?It’s rainy.”時,也會一邊比劃出下雨的動作,學生通過邊唱、邊做動作強化了記憶。
如果教師不了解學生的需求,強行要求學生用不熟悉的方法去學習,學生自然不愿意與教師進行教學互動。當教師了解了學生的需求后,能引導學生用他們熟悉的方法了解事物,便會與教師頻繁地進行互動。
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可要求學生用聯想法進行記憶,學生不肯記憶;要求學生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學生不肯學習。由于學生具有好奇心強、探索心強、好勝心強的特點,這些特點對學生的學習習慣有較大的影響。如果教師能夠針對學生的學習特點來開展思維性教學,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例如,以教師引導學生學習《Different noises》這一課為例,如果教師要求學生分類歸納,整理出動詞變成過去式后,哪些詞應該加d、哪些詞應該加ed、哪些詞應該加ied等,學生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因為這對于學生來說,學習就好像游戲,現在已經知道游戲的“結局”了,他們就不想學了。所以,教師應適當舉一些例子,如stop,study,live,look等詞匯,要求學生對著書本找出這些詞應如何變化。由于學生具有探索心和好奇心強的特點,所以學生很快就完成了學習任務。于是教師又引導學生思考:“以上的學習案例中,動詞的變化有哪些規(guī)律呢?”很多學生會因為好勝心開始探索,最終發(fā)現了動詞變化的規(guī)律。學生完成任務以后,教師鼓勵學生自編動詞變換的兒歌,并記住規(guī)律。
在教學時,如果教師不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盲目地開展思維性教學,就會導致思維教學低效化。因此,教師只有針對學生的學習特點建構思維教學的方法,才能高效地開展思維性教學,使學生掌握各種科學思維思想。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需求、特點來構建英語教學的導入環(huán)節(jié)、互動環(huán)節(jié)、思維培養(yǎng)環(huán)節(jié),使學生樂于學習、高效學習、努力學習,提高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