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浩
摘要:課堂教學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陣地,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我們每個教師永恒的追求。本文從教學目標、教學氛圍、教學情境化、教學方式以及教學內容生活化五方面展開討論,以期提高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質教育已成為新世紀改革的主體,新課改的理念就像強勁的東風,吹遍了校園,喚醒了老師和學生。新課改,讓課堂充滿了激情和活力;新課改,讓數(shù)學課堂更精彩。然而,反思我們的一些課堂教學,卻不難發(fā)現(xiàn),貌似實施了新課標,其實沒有實效性,看似熱鬧的課堂場景,卻存在著無效的教學方式。那么,怎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呢?為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認真學習了新課程理念,并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教材內容的特點,精心設計每一節(jié)課,靈活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并運用激勵性評價,以滿足學生的成功體驗,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下面是我們研究的一點心得。
一、創(chuàng)設和諧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樹立服務意識
教師在課堂中要樹立服務意識,做到把“玩”的權利還給學生,把“做”的任務派給學生,把“說”的機會讓給學生,把“創(chuàng)”的使命留給學生。從而將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獲得知識的舞臺,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定目標,并根據目標進行預習、嘗試、操作、探索、歸納等。努力做到: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學會的,教師不教;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教師不替代;凡是能讓學生自己講的,教師不暗示。
二、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意識,鼓勵學生質疑和創(chuàng)新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為學生提供適當?shù)膸椭椭笇В瑢W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協(xié)調,對學生遇到的個別問題進行個別解決,促進學生的學習進程。實踐證明,學生的主動參與性越明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勤思多問,可以說,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考,都有好思的習慣。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一定要注意多啟發(fā),多反問,不要包辦代替,要鼓勵他們想問題、提問題、鉆研問題?,F(xiàn)在有些學生不但手懶,腦子也懶,有一點難題就想問,總想依賴別人,一看題目較難尚未好好琢磨就去問老師。這時候如果老師鼓鼓勁,學生仔細一分析,可能就想出來了。如果鼓勁還不行,老師可以給學生指明思路,要根據學生所提的問題教給學生思維方法。只有在學生自己會思、會問、會學的基礎上,才有可能為別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學生個體的潛能得到發(fā)揮時,課堂教學才變得有效。
三、 重視教學過程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和諧地發(fā)展。因此,數(shù)學課堂教學必須由始至終地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數(shù)學學習的全過程,做學習的主人。學習過程是否有效,則是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關鍵。
《課程標準》指出:數(shù)學教學活動應該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和生活經驗出發(fā)。奧蘇泊爾也曾說過: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然后據此進行相應的教學安排。有效的教學要把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 “生長”新知識。
如教學《比例尺》。學生已有了比的知識和對地圖、平面圖的了解,在學生很容易地在紙上畫出同樣大小的三角板后,通過比較,得出“圖上的邊長:實際的邊長=1:1”;然后問:“你能把一個長50米,寬30米的籃球場同樣大小的畫在紙上嗎?”學生面面相覷,小聲議論著。有的在思索,有的邊搖頭邊說:“籃球場太大,紙這么小,畫不下——”這時,我慢慢地說:生活中我們見到的地圖是怎樣的?很多學生馬上意識到什么,露出了微笑。于是他們在我沒進行任何講解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學過的比的知識,把它的長和寬縮小若干倍,又借助生活中的相關經驗畫了起來,很快就有的同學畫好了——“比例尺”的概念自然生成。
上述案例證明,只有當學生已有的經驗被喚醒,并把所學內容與他們自己的認知結構聯(lián)系起來時,才會有真切的體驗,才會發(fā)生有效的學習。
四、有效課堂需要課后的深刻反思
一是反思教師的“教”。它包括總結本課“亮點”、積累成功經驗。它還包括查找不足的原因,探索對應策略。不是每節(jié)課都一帆風順,盡如人意,教師面對自己失敗的課,更應該及時查找失敗原因,找準不足之處,并進行分析,找到應對的策略,記錄下這些策略,對以后的教學幫助會更大。比如,在教學《比例尺》這節(jié)課中我為學生提供了兩次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機會。在這兩次探究學習的過程中,由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在小組內互相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和解決方法,然后全班交流,此過程讓學生的個性思維方法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每個同學都能從同學們的匯報交流中獲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然而在這兩次探究活動中也存在一些問題,第一次探究比例尺的意義,時間比較充分,而第二次探究比例尺的實際應用,探究的時間比較緊張,學生雖基本完成了這個問題,但來不及反饋,導致數(shù)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落實還不夠扎實。反思自己的教學,深感自己在駕馭課堂能力和應變能力方面還需要不斷的磨練,這節(jié)課的教學也為細節(jié)在今后的教學中如何揚長避短,日趨進步提供了很有價值的研究素材。
二是反思學生的“學”。在反思時,應當站在學生的角度,審視學生在課堂學習活動中的困惑與問題,有利于我們在今后的教學中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進一步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
隨著課改實驗和課堂教學不斷探索和實踐,追求真實有效的課堂教學已成為每位教師追求的目標。這與我們平時課前、課中、課后的努力息息相關。我們應通過不斷地實踐與反思,不斷地充實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的課堂教學真正做到真實高效,讓我們的學生獲得更好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徐貞姣;;新課程下小學數(shù)學課堂的有效教學[J];新課程(教研);2011年08期
[2]連航娥;;關于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新課程(教師);2010年08期
[3]秦儉;;小學數(shù)學教學有效性的探索與實踐[J];數(shù)學學習與研究;2011年04期
[4]劉霞;;淺談小學數(shù)學課堂提問策略[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1年15期
(作者單位:江蘇省泗洪縣孫園中心小學 223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