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奇
摘要:學習動機是學習行為發(fā)生和維持的內部動力,學生要長期進行有效學習,學習動機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幫助學生進行積極歸因、設置認知失調、及時給予反饋和評價等策略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提高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激發(fā);學習動機;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12-0030
學習動機是指推動人們學習活動的內部動力。學生只有具備了學習物理的動機和興趣,才能集中注意力,更好地感知、記憶、思維和想象,才能在教學過程中獲得更好的發(fā)展,牢固地掌握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帶著對物理學習的興趣和愛好,以及對物理知識的求知欲望進行知識的探索,而不是把學習當作一項任務甚至負擔來完成,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學才稱得上是有效教學。因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對提高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生只有在自愿的心態(tài)下學習,才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呢?下面談談筆者對這個問題的幾點不成熟的思考。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求知興趣激發(fā)學習動機
在激發(fā)和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學生的興趣,它是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的奠基石。俗話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學生只有對學習活動產生了興趣,才能主動地參與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學習效率也會大大提高。而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是一種非常好的方法,即教師要精心設計一定的環(huán)境條件,使學生面臨某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感到原有知識不夠用,從而激起學生疑惑、驚奇、詫異的情感,進而產生一種積極探索的愿望,對課題集中注意力,引起積極思維。
二、幫助學生進行正確的歸因,讓科學有效的歸因引導促進學習動機的產生
歸因,即歸結行為的原因,是指個體根據(jù)有關信息、線索對行為原因進行推測與判斷的過程。1974年,美國的韋納集中研究了成敗歸因,結果發(fā)現(xiàn)人們習慣于將行為成敗歸因于個人的能力、努力、任務難度、機遇、他人幫助和情緒等因素。將成功歸因于內部因素會產生自豪感,強化動機,而將失敗歸因于內部因素則會導致自卑。韋納發(fā)現(xiàn),學生在同情境中對成敗有不同的歸因,而且還對其后繼的行為產生巨大的動機作用,尤其以是否將成敗歸因于能力和努力這兩個因素最為關鍵。長期將成功歸因于能力將形成良好的自我有效感,而已經形成的自我有效感又反過來影響以后成敗的歸因。影響學生成敗歸因的因素比較復雜,學生的歸因風格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有可能因教育訓練而發(fā)生改變。
從物理學習的角度來看,不少學生認為物理是較難學習的學科,如果學生對物理學習的成敗不能做出正確的歸因,那將大大影響學習物理的興趣和信心。
三、設置認知失調,讓學生的學習動機從尋求新的認知平衡中得到激發(fā)
認知失調理論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廷格(Leon Festinger)于五六十年代提出來的。其核心觀點是:在一般情況下,人們都有維持自己觀點或信念一致性的需要,以保持心理平衡;如果人們的觀念出現(xiàn)了前后不一致,也就是出現(xiàn)了所謂的認知上的失調,這時人的心理就會出現(xiàn)紊亂或不安,他就會力求通過重新組織或改變自己的觀點,以達到新的認知上的平衡。在學習活動中,當學習者發(fā)現(xiàn)某種新知識與自己已有知識相矛盾時,就會產生認知失調。為了保持平衡,消除認知失調引起的心理壓力,學習者就會產生認知動機,努力求知,通過收集信息和探索行為來降低不和諧,進而形成更高層次的認知體系。這個過程就是不協(xié)調——探究——深思——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基礎設置認知失調,讓學生在心理上造成懸念,從而使他們的智力水平達到最佳狀態(tài),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恰當利用學習結果的反饋和評價,有效強化學習動機
學習結果的反饋是指讓學生了解自己學習活動的進展情況以及所取得的成績。美國心理學家羅斯做了一個很有說服力的實驗。他將一個班的學生隨機分成三個組。第一組,每天學習后告知學習結果;第二組,每周告知學習結果;第三組,不告訴學習結果。學習8周后,第一組與第三組的條件對換,第二組不變。結果表明,每天了解學習結果的第一組在前8周成績最好,后8周因不了解學習結果,成績直線下降;第三組在前8周因不了解學習結果,成績最差,后8周因了解了學習結果而使成績直線上升;而每周了解學習結果的第二組,學習成績始終處于中等水平。羅斯的實驗不但說明學習結果反饋的重要性,而且還說明學習結果的反饋要及時。及時反饋能使學生及時發(fā)現(xiàn)和糾正錯誤,能激起學生以更大的熱情調整學習進度,運用合適的學習策略來完成學習任務。
評價是教師對學生學習結果的價值判斷。心理學研究清楚地表明評價是必要的,關鍵在于采用什么方式進行評價。獎勵和懲罰是特殊的評價方式,無疑對動機具有極大的激勵作用。大量研究表明,表揚和獎勵能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因而比批評和懲罰更能激發(fā)學習動機。在教學中堅持正面教育和表揚為主的原則,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適當而又實事求是的鼓勵和表揚。例如,在學生的試卷和作業(yè)評分及批改中,對學生在某道題中物理思想或方法的閃光點用評語的方式給予及時的肯定和鼓勵,對于試題整體反映出的知識結構問題也寫出來,反饋給學生。特別是對后進生,更要多發(fā)現(xiàn)他們學習的點滴進步,予以鼓勵和贊賞,使其對學習充滿信心。對于后進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必須責備時,也應采取巧妙的方式,在表揚中指出不足,在批評中肯定進步,并幫助他們分析原因,指出改進的措施。月考之后找成績下滑的同學分別座談了解學生的情況,給予指導和鼓勵。同時以班會的形式請同學們自己對這段時間的學習結果進行評價,從中分析原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等。
總之,激發(fā)學生物理學習的動機需要長時間、多渠道、連續(xù)地進行,不能幻想一次成功,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可以嘗試從以上幾個方面著手,提高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州市第二十二中學 325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