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中江縣倉山鎮(zhèn)中心小學 顧國安
新版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tǒng)一”?!皩W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在教學中,怎樣使自己的數學教學有效呢?
數學教學要體驗生活性,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要創(chuàng)設有助于學生學習的情境問題,善于引導學生把教學的內容和實際的生活聯系起來,既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讓學生切身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如在教學《億以內數的讀法》時,知識是較枯燥的,如果不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那么既吸引不了學生,又會給學生的學習造成困難。在教學時,我是這樣設計的:改革開放后,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小明家也越來越有錢了,他家在今年準備修建一座別墅,預計用錢1503200元,我便把1503200元寫在了黑板上(但不讀出),問學生:“老師今天寫出的這個數與我們以前所學的數有什么不同?”學生有的答要大些,有的答位數要多些,所以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讀這樣的數——《億以內數的讀法》。這樣的教學既使枯燥的教學變得更生活化,又吸引了學生參與學習之中,使課堂教學也有效了。
在數學教學中,要有效的學習,就要重視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動手操作的過程是一個手腦并用的過程,它是培養(yǎng)技能技巧、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的一種有效手段。教師利用教具、學生利用學具操作,可為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學生不僅眼看、手動、口講、腦想,多種感官都參與到學習中來,使學生親自嘗到學習的樂趣,既強化了學生主體參與學習活動的意識,又能使學生更有效地掌握所學知識。我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讓學生剪一剪、擺一擺、畫一畫、量一量、說一說、比一比、折一折……盡量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有動手操作和參與的時間和空間。如一張長30厘米,寬20厘米的長方形紙,在它的四個角上各減去一個邊長5厘米的正方形后,圍成的長方體體積、表面積各是多少?這道題學生直接解答有困難,若讓學生親自動手做一做,在實際操作中體驗長方形紙是怎樣圍成長方體紙盒的,大部分學生能輕松地求出長方體的體積和表面積,且牢固掌握其解題方法。
布魯納說:“學習不是把學生當成圖書館,而是要培養(yǎng)學生參與學習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教者應始終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人,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充分啟發(fā)、點撥、設疑、解惑,讓他們主動地探究所學知識。教學中如果沒有學生的參與,沒有他們對知識的探究,那么教師設計再好的教學也是徒勞。如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時”,我事先讓學生準備若干個三角形,量好他們每個角的度數,然后我讓學生任意報兩個角的度數,我快速猜出第三個角的度數。幾次后,學生奇怪了,我抓住學生想知道究竟的時機展開教學,我讓一學生上臺,用手拿住紙三角形,我裝成不小心將學生拿的三角形的一角撕掉了,我對學生說:“哎,我們要研究的三角形被我不小心撕了一個角了,還怎么去研究它的內角呢?”學生說:“把剩下的兩個角也撕下來,再拼在一起”。我說:“好主意,大家試試”……這樣學生在撕和拼中,把三角形的三個內角轉換為一個平角,從而得出三角形的內角和為180度,也由此明白老師猜第三個角時猜得快的原因。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實時地啟發(fā)、適當地點撥、在關鍵處設疑、引導學生解惑,學生積極參與到探究知識之中,創(chuàng)造性地把三角形的內角和與平角的知識聯系了起來。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也較好地得到了發(fā)展。
數學教學中的合作是現代數學教育的精髓,合作是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事實上多數學校的合作學習只流于形式,把合作變成了合坐。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所形成的合作,有利于為每個學生創(chuàng)造平等參與的機會;有利于尊重個體差異,發(fā)展個性;
有利于讓學生學會關心他人和與他人共事,這樣在與他人的合作中,既能發(fā)揮學生的個體作用,又能產生群體效應,從而使教學更加有效。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時,課前我把學生分成9個學習小組,每小組6人,讓每小組學生準備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各一對和一些平行四邊形紙片。上課時讓各小組學生先行用每對三角形或平行四邊形進行拼、擺、移、剪,看看能否拼成我們學過的平面圖形,并要求每小組同學間相互協作,有的小組用一對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邊形;有的小組拼成了長方形、正方形;有的小組用一個平行四邊形剪成了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我引導學生觀察歸納出了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與三角形的底和高的關系,推導出了三角形的面積公式。這樣在課堂上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較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學要更有效,就要引導學生聯系實際生活情境,在動手操作中體驗數學,主動地參與到知識的探究之中,有效地進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