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海鵬
?
《呂氏春秋》“月令篇”的編排規(guī)律及文化內(nèi)涵探析
賈海鵬
(周口師范學院 文學院,河南 周口 466000)
《呂氏春秋》為集先秦諸子大成之作,它的成書達到了戰(zhàn)國時期書籍編輯的最高水平,不但有十分嚴整的宏觀構(gòu)架,亦有相當精巧的微觀結(jié)構(gòu)。在整齊精微的編排和論述中,《呂氏春秋》處處滲透著陰陽五行學說以及天人感應思想,用來指導天子的四時政令,同時也傳達出了呂不韋心中的政治藍圖?!秴问洗呵铩返慕Y(jié)構(gòu)框架也隱含了作者對未來國家宏大與精微體制的殷殷期盼。
《呂氏春秋》;月令;結(jié)構(gòu);四時;五行
《呂氏春秋》是在秦王嬴政親政前夕,大秦帝國即將統(tǒng)一天下之際,由丞相呂不韋組織眾多門客編纂而成的。它是現(xiàn)存古籍中第一部有計劃的集體創(chuàng)作。全書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3部分,共計160篇。十二紀每紀5篇,計60篇,另有《序意》1篇;八覽(除《有始覽》7篇外)每覽8篇,計63篇;六論每論6篇,計36篇。結(jié)構(gòu)宏大,排列嚴整,秩序井然。依洪家義的觀點,在此書編寫之前呂不韋曾“向參加者闡明了指導思想”,“最后又經(jīng)他集中、簡選、修訂、編次成書”[1]104,所以才能形成如此嚴密齊整的編纂體系?!八某蓵?,達到了戰(zhàn)國時期書籍編輯的最高水平,標志著書籍編輯已逐漸走向成熟?!盵2]5
前輩學者多對《呂氏春秋》的整體宏觀構(gòu)架進行過十分系統(tǒng)的研究,然如此巨著,在微觀結(jié)構(gòu)方面亦頗具精妙之處,本文僅就“十二紀”中的第一篇——“月令篇”的編排規(guī)律及其文化內(nèi)涵進行探討。
《呂氏春秋》的“十二紀”緊緊圍繞自然季節(jié)的變化和“氣同則合”的原則謀篇布局,處處體現(xiàn)著“法天地”的施政理想。正如《序意》所說:“凡十二紀者,所以紀治亂存亡也,所以知壽夭吉兇也。上揆之天,下驗之地,中審之人,若此則是非可不可無所遁矣?!盵3]654所謂“月令”,是“對一年之內(nèi),天子所當行之事的逐月指導和規(guī)定,而這一指導和規(guī)定是根據(jù)天道運轉(zhuǎn)、四時變化等自然規(guī)律作出的,因而便具有神圣的或終極的意味”[4]51。
關于“十二紀”“月令篇”的起源,前人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賈逵、馬融、魯恭、蔡邕、王肅、戴震、孫星衍、黃以周等考訂為周公所作,以為是《逸周書 · 月令》篇,鄭玄、盧植、高誘、孔穎達、王引之、任銘善等認為出于《呂氏春秋》,束皙考證出自夏代,牛弘推測雜有虞夏殷周之法,方以智推敲因自《夏小正》,汪鋆主張是秦漢人所作,楊寬探析出于戰(zhàn)國晉人之手,容肇祖則斷言出自戰(zhàn)國齊人鄒衍的遺作。目前大多數(shù)學者都認為容肇祖等人主張的《月令》篇出自“戰(zhàn)國時期齊人說”更為可信。
然而戰(zhàn)國時期的《月令》篇為初創(chuàng),從形式到內(nèi)容都沒有后來《呂氏春秋》中的“月令”篇成熟。正如胡適所說:“《呂氏春秋》采鄒衍的五德始終論,不提他的姓名;采《月令》全部,也不提及來源,這大概是因為呂氏的賓客曾做過一番刪繁摘要的工作……也許還稍稍改造過,故不需提出原來的作者了?!盵5]18因為鄒衍關于月令的文字記載早已亡佚,故胡適此言是為推論。筆者同意胡適的觀點,認為《呂氏春秋》的編者能在浩瀚如海的先秦典籍中選擇鄒衍的月令學說,進行適當修改然后正式采用,并將其置于“十二紀”之首,說明改造后的《月令》篇更能恰當?shù)伢w現(xiàn)《呂氏春秋》的編排方式,蘊藉此書的文化內(nèi)涵,傳達作者的著述意圖。
表1 《呂氏春秋》十二月令五行相配表
另外,后來成書的《淮南子 · 時則訓》《逸周書 · 時訓解》《禮記 · 月令》與《呂氏春秋》的“月令”篇有著明顯的繼承關系,此與本文關涉不大,故不再贅述。需要說明的是秦代實行的是夏歷,一年分12個月,以孟春為正月。
現(xiàn)試析《呂氏春秋》“月令篇”的編排規(guī)律及文化內(nèi)涵如下。
12個月令均以“四時配五行”的形式開始。當時的人們認為十二月令的更替與五行的變化相配合,“顯然具有窮究宇宙奧秘、規(guī)范萬物秩序的意味”[6]68。
12個月分屬四季(即四時),每個季節(jié)均與五行相配。其中,春屬木,夏屬火,中央土(虛設,后文詳述),秋屬金,冬屬水?!秴问洗呵铩分械摹霸铝钇背浞煮w現(xiàn)了這一特征的變化,每個月令均以如此句式開頭:“(月令名)之月,日在(星座名),昏(星座名)中,旦(星座名)中。其日(天干名),其帝(五帝名),其神(五神名),其蟲(五蟲名),其音(五音名),律中(十二律名),其數(shù)(成數(shù)名),其味(五味名),其臭(五臭名),其祀(五祀名),祭先(五臟名)。”“月令”“星座”和“律”名每月均不同,“天干”“五帝”“五神”“五蟲”“五音”“成數(shù)”“五味”“五臭”“五祀”和“五臟”名每季均不同,具體情況見表1。
此表顯示了戰(zhàn)國末年人們對一年中星宿運轉(zhuǎn)、時序演化和五行變化的基本認識,并以自然萬物相對應,從而構(gòu)成了一個完整的季節(jié)文化循環(huán)系統(tǒng),傳達出當時人們樸素的天道人事觀,對后世影響極為深遠。
每個月令都用動植物的生長變化形象地昭示天氣的自然變化,如《孟春紀》:“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獺祭魚,候雁北?!盵3]1《仲春紀》:“始雨水,桃李華,蒼庚鳴,鷹化為鳩?!盵3]64《季春紀》:“桐始華,田鼠化為鴽,虹始見,萍始生。”[3]123《孟夏紀》:“螻蟈鳴,蚯蚓出,王菩生,苦菜秀。”[3]188《仲夏紀》:“螳螂生,鵙始鳴,反舌無聲。”[3]244《季夏紀》:“涼風始至,蟋蟀居宇,鷹乃學習,腐草化為蚈?!盵3]314秋、冬兩季與此相似。在這里,作者似乎更喜歡用對同一天氣或同一事物隨季節(jié)轉(zhuǎn)移而變化的描繪和對自然萬物的擬人、排比來展示各個月令的不同,讓讀者更能深切地感受到時序的變遷,從而為下文的展開做了很好的鋪墊。
天子居住和宣布政教的場所也隨四時五行的變化而不同,春季在青陽,夏季在明堂,中央在太廟,秋季在總章,冬季在玄堂。除太廟只有一個太室外,青陽、明堂、總章和玄堂都有“左個”?①“太廟”和“右個”三間居室,天子每月依次處一個不同的居室,一年中的12個月正好處完12個不同的居室。這里出現(xiàn)了一個不容忽略的問題,就是“中央在太廟”似乎是多出來的,但這涉及《呂氏春秋》對五行順序的重新安排問題。在此以前,中國傳統(tǒng)的五行順序為“水、火、木、金、土”,為了更好地與四季的物候、政令相配合,《呂氏春秋》改為“木、火、土、金、水”,這樣與它“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施政理念相比就多出了“中央土”,所以在《季夏紀》后面的“中央土”也就沒有了相應的政令措施,為虛設之語。“雖是虛設,但使得陰陽五行學說與四時政令在形式上達成了統(tǒng)一,具有一定的意義?!盵7]32
天子在每個季節(jié)所乘的車馬、載的旗幟、穿的衣服和配帶的美玉顏色也隨五行的不同而有所變化:春季屬木為青色,夏季屬火為赤色,中央屬土為黃色,秋季屬金為白色,冬季屬水為玄色。飲食和所用的器物也不同:春季“食麥與羊,其器疏以達”,夏季“食菽與雞,其器高以觕”,中央“食稷與牛,其器圜以掩”,秋季“食麻與犬,其器廉以深”,冬季“食黍與彘,其器宏以弇”。古代的五谷有好幾種說法,此處的五谷包括“麥、菽、稷、麻、黍”,均為北方農(nóng)作物,沒有南方的“稻”。這是因為直到西漢武帝之時,楚越之地仍然是“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果隋嬴蛤,不待賈而足,地孰饒食,無饑饉之患,以故呰窳偷生,無積聚而多貧”[8]3270,遠不及北方地區(qū)繁榮發(fā)達。而巴蜀之地又有高山大河等天然屏障阻隔,與中原王朝往來不便。故《呂氏春秋》選擇“麥、菽、稷、麻、黍”作為五谷,以顯示當時黃河流域經(jīng)濟的發(fā)達以及國家對北方農(nóng)業(yè)的倚重。另外,五谷配五畜和五器,與當時盛行的陰陽五行學說或施政原則也有很大關系。如:春季所食之“麥”屬金,“羊”屬土,“是月也,金土以老,食所勝也”[3]9。這個季節(jié)是陽氣迸發(fā)的時期,“宗廟所用之器,皆疏鏤通達,以象陽氣之射出”[3]9;夏季所用之器“高以觕”“象火性”[3]193,是為了順應夏季長養(yǎng)之氣;秋季所食之“犬”屬金,所用之器“廉以深”,依高誘注:“廉,利也,象金斷割。深,象陰閉藏”[3]384;冬季所用之器“宏以弇”,即口小而中寬,有冬季閉藏之意。
在每個季節(jié)開始的月令,太史必于立節(jié)前三日,奏謁天子“某日立(季節(jié)),盛德在(五行)”。天子齋戒后,于立節(jié)當日親率百官迎(季節(jié))于(方向,如春東,夏南,秋西,冬北)郊,歸朝以后根據(jù)季節(jié)的不同舉行相應的活動。這里有一個現(xiàn)象值得注意:迎春和秋的百官是“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而迎夏和冬的百官則為“三公、九卿、大夫”,沒有了“諸侯”,給人的感覺是當時的諸侯朝覲天子一般在春、秋兩季。然依《周禮 · 春官 · 大宗伯》載諸侯朝見周王:“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9]277這樣看來,在周代,諸侯四季都會朝見天子。筆者猜測,《呂氏春秋》如此記載,可能是因為《周禮》的制度過于理想,現(xiàn)實中難以全部做到?②,或者是因為周代的禮儀在戰(zhàn)國末年發(fā)生了變化,抑或原有的諸侯是在天子迎夏或冬以后才去朝見的,即春、秋兩季朝見得早,夏、冬兩季朝見得晚。
《呂氏春秋》詳細闡述了天道與人道的關系,勸諫君主要相時而動,不要違時而行。其主旨是以“人事”順“天道”,“凡舉事無逆天數(shù),必順其時,乃因其類”[3]427。不同的季節(jié)要施行不同的政令,春季萬物復蘇,政令主寬仁;夏季生命繁盛,政令主教化;秋季天氣肅殺,政令主刑兵;冬季萬物休眠,政令主斂藏?!妒酚?· 太史公自序》引司馬談《論六家要旨》曰:“嘗觀陰陽之術,大祥而眾忌諱,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庇衷唬骸胺蜿庩査臅r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jié),各有教令,順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則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所畏’,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jīng)也。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故曰‘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8]3290。《呂氏春秋》十二紀充分體現(xiàn)了這種思想。
如果天子有德,即“無變天之道,無絕地之理,無亂人之紀”[3]2,又能按時布政,上天則會在適當?shù)募竟?jié)賜予雨水、涼風等吉祥的天氣。如季春“行之是令,而甘雨至三旬”[3]124,孟夏“行之是令,而甘雨至三旬”[3]189,季夏“行之是令,是月甘雨三至,三旬二日”[3]315,孟秋“行之是令,而涼風至三旬”[3]381,仲秋“行之是令,白露降三旬”[3]427,季冬“行之是令……三旬二日”?③。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施令適當,自季春到仲秋應該每月都會有吉象,因為這段時間正是下雨、刮風、降露的正常時節(jié),而《呂氏春秋 · 仲夏》篇中卻無記載,疑有脫簡。筆者認為,根據(jù)春夏言雨,秋言風露的天氣規(guī)律,“行之是令”,仲夏也應有甘雨降臨。
如果天子無德,不按時序施行合適的政令,依據(jù)陰陽五行和天人感應學說,就會招致一系列的災禍。對于不宜施政的時序,《呂氏春秋》的排列具有十分嚴格的規(guī)范:“孟(季節(jié)名)”從接“下一個季節(jié)名”開始,如“孟春行夏令”“孟夏行秋令”“孟秋行冬令”“孟冬行春令”;“仲(季節(jié)名)”從接“下兩個季節(jié)名”開始,如“仲春行秋令”“仲夏行冬令”“仲秋行春令”“仲冬行夏令”;“季(季節(jié)名)”從接“下三個季節(jié)名”開始,如“季春行冬令”“季夏行春令”“季秋行夏令”“季冬行秋令”。筆者認為,之所以如此排列,主要是《呂氏春秋》刻意追求“數(shù)”的整齊規(guī)律所致。在中國古代的排行中,孟為第一,故“孟(季節(jié)名)”從接“下一個季節(jié)名”開始;仲為第二,故“仲(季節(jié)名)”從接“下兩個季節(jié)名”開始;因一個季節(jié)只有三個月,《呂氏春秋》不用“叔”(原本“叔”字代表第三),而用“季”來表示每個季節(jié)中的第三個月,故“季(季節(jié)名)”從接“下三個季節(jié)名”開始。此外,如此井然的排列秩序,也可能與當時流行的陰陽五行學說有很大的關系。
在這個前提下,每個月令又均按春、夏、秋、冬四季的循環(huán)順序依次排列,因為施行當月的政令是很適宜的,不屬于天子的失德,故遇到相同的季節(jié)就跳過去,如“孟春行夏令,則……行秋令,則……行冬令,則……”[3]2?!爸俅盒星锪睿瑒t……行冬令,則……行夏令,則……”[3]65。季春行冬令,則……行夏令,則……行秋令,則……”[3]124?!懊舷男星锪睿瑒t……行冬令,則……行春令,則……”[3]189?!爸傧男卸?,則……行春令,則……行秋令,則……”[3]245?!凹鞠男写毫?,則……行秋令,則……行冬令,則……”[3]315。
以上排列順序十分嚴密,沒有絲毫偏差,不能不令人驚嘆。據(jù)《史記 · 呂不韋列傳》載:《呂氏春秋》成書后,呂不韋乃“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9]2510。能有此自信,確有其所憑借!雖則全書的結(jié)構(gòu)秩序未必十分整齊,但此處卻幾近完美。
為了追求行文上的整齊和內(nèi)容上的呼應,《呂氏春秋》在12個月令中植入了許多前后對應的語句,主要包括不同月令的物候變化及其與相應的人事之間的關系。
春季為一年之始,孟春月“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和同,草木繁動”[3]2,萬物復蘇,“王布農(nóng)事”[3]2;冬季為一年之終,孟冬月“天氣上騰,地氣下降,天地不通,閉而成冬”[3]523,萬物凋零,天子“命百官,謹蓋藏”[3]523。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春分”和“秋分”這兩個節(jié)氣,《呂氏春秋》中雖然沒有明確提出這樣的專有名詞,卻在《仲春》和《仲秋》中有“日夜分”這樣的記載,并用雷聲的變化和蟄蟲的活動來說明兩者的不同:仲春“雷乃發(fā)聲”,天氣由寒轉(zhuǎn)暖,“蟄蟲咸動,開戶始出”[3]64;仲秋“雷乃始收聲”,天氣由暖轉(zhuǎn)寒,“蟄蟲俯戶”[3]427。古人認為上天的季節(jié)變化應與人間的施政措施密切相連,日夜的等分昭示著上天的公平、公正,那么人間的政策也需與天相應,以顯示公平、公正,所以天子會命令官員在仲春“同度量,鈞衡石,角斗桶,正權(quán)概”[3]65,在仲秋“一度量,平權(quán)衡,正鈞石,齊斗甬”[3]427。
仲夏月,“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3]245;仲冬月,“日短至,陰陽爭,諸生蕩”[3]575。秦人認為夏至和冬至這兩天都是陰陽二氣爭斗最激烈的時候,與天相應,在仲夏,“君子齋戒,處必揜,身欲靜無躁,止聲色,無或進,薄滋味,無致和,退嗜欲,定心氣,百官靜,事無刑,以定晏陰之所成”[3]245;在仲冬,“君子齋戒,處必弇,身欲寧,去聲色,禁嗜欲,安形性,事欲靜,以待陰陽之所定”[3]575。君子無欲無為,在自然清靜中等待陰陽所定,顯然是道家思想的展現(xiàn)。緊隨其后的是對這兩個月物候變化的描述:仲夏“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堇榮”[3]245;仲冬“蕓始生,荔挺出,蚯蚓結(jié),麋角解,水泉動”[3]575。孟春為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天子迎春還朝以后,“乃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離不忒,無失經(jīng)紀,以初為常”[3]1–2;季冬為一年中的最后一個月,它的結(jié)束預示著新一年的開始,“是月也,日窮于次,月窮于紀,星回于天。數(shù)將幾終,歲將更始”[3]622。一年之始與一年之終的密切照應,完成了一個圓滿的年度天道人事大循環(huán)。
以上絕妙的呼應不但完善了書中的結(jié)構(gòu)體系,而且也讓讀者感受到了一年中不同月令之間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季季相對,月月相連,使作為人為之書的系統(tǒng)性、人事之法的對應性與作為自然之道的整體性完美地關聯(lián)在了一起,從而展示出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從一年中天子的政令來看,國家的大事主要集中在農(nóng)桑和祭祀上。下面以春、夏兩季為例加以說明,秋、冬兩季與此相類,略。
農(nóng)桑:《孟春紀》:“乃擇元辰,天子親載耒耜,措之參于保介之御間,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躬耕帝籍田。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諸侯大夫九推……王布農(nóng)事,命田舍東郊,皆修封疆,審端徑術,善相丘陵阪險原隰,土地所宜,五谷所殖,以教道民,以躬親之。田事既飭,先定準直,農(nóng)乃不惑?!盵3]2《仲春紀》:“無作大事,以妨農(nóng)功。”[3]65《季春紀》:“后妃齋戒,親東鄉(xiāng)躬桑。禁婦女無觀,省婦使,勸蠶事。蠶事既登,分繭稱絲效功,以共郊廟之服,無有敢墮?!盵3]124《孟夏紀》:“命野虞,出行田原,勞農(nóng)勸民,無或失時;命司徒,循行縣鄙,命農(nóng)勉作,無伏于都……蠶事既畢,后妃獻繭,乃收繭稅,以桑為均,貴賤少長如一,以給郊廟之祭服?!盵3]189《仲夏紀》:“農(nóng)乃登黍。”“是月也,天子以雛嘗黍,羞以含桃,先薦寢廟?!盵3]244《季夏紀》:“是月也,土潤溽暑,大雨時行,燒薙行水,利以殺草,如以熱湯,可以糞田疇,可以美土疆。”[3]315
祭祀:《孟春紀》:“乃修祭典,命祀山林川澤,犧牲無用牝,禁止伐木。”[3]2《仲春紀》:“擇元日,命人社……是月也,玄鳥至。至之日,以太牢祀于高禖。天子親往,后妃率九嬪御,乃禮天子所御,帶以弓韣,授以弓矢于高禖之前……是月也,祀不用犧牲,用圭璧,更皮幣?!盵3]64–65《季春紀》:“禁婦女無觀,省婦使,勸蠶事,蠶事既登,分繭稱絲效功,以共郊廟之服,無有敢墮……國人儺,九門磔禳,以畢春氣?!盵3]124《孟夏紀》:“蠶事既畢,后妃獻繭,乃收繭稅,以桑為均,貴賤少長如一,以給郊廟之祭服。”[3]189《仲夏紀》:“命有司,為民祈祀山川百原,大雩帝,用盛樂。乃命百縣,雩祭祀百辟卿士有益於民者,以祈谷實?!盵3]244《季夏紀》:“是月也,令四監(jiān)大夫合百縣之秩芻,以養(yǎng)犧牲。令民無不咸出其力,以供皇天上帝、名山大川、四方之神,以祀宗廟社稷之靈,為民祈?!窃乱玻鼖D官染采,黼黻文章,必以法故,無或差忒,黃黑蒼赤,莫不質(zhì)良,勿敢偽詐,以給郊廟祭祀之服,以為旗章,以別貴賤等級之度。”[3]314
《呂氏春秋》12個月令中都有關于農(nóng)桑的記載,而除了每個月都要舉行的“五祀”外,全年的11個月令都有與祭祀活動有關的記載。在和平歲月,農(nóng)桑與祭祀是中國古代統(tǒng)治者最重視的兩件大事,是國家政治、經(jīng)濟與社會生活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呂氏春秋》在此方面的大力著墨不僅是對未來理想政治的一種殷殷期待,而且還充分展現(xiàn)了農(nóng)耕文明的典型特征。
此外,《呂氏春秋》的施政理念以儒家為主,而禮樂文化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所以關于音樂的學習和運用便處處嵌合于天子的政令當中,或用于朝會,或用于祭祀,或用于宴飲,或用于教化等。《呂氏春秋》除在《孟夏紀》《仲夏紀》和《季夏紀》中有專門討論音樂的篇章外,還在其他6個月令中有相關的記載,如《孟春紀》:“是月也,命樂正入學習舞?!盵3]2《仲春紀》:“上丁,命樂正,入舞舍采,天子乃率三公九卿諸侯親往視之。中丁,又命樂正,入學習樂?!盵3]65《季春紀》:“是月之末,擇吉日,大合樂,天子乃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親往視之?!盵3]124《孟夏紀》:“乃命樂師習合禮樂?!盵3]188“是月也,天子飲酎,用禮樂。”[3]189《仲夏紀》:“是月也,命樂師,修鞀鞞鼓,均琴瑟管簫,執(zhí)干戚戈羽,調(diào)竽笙塤篪,飭鍾磬柷敔。命有司,為民祈祀山川百原,大雩帝,用盛樂。”[3]244《季冬紀》:“命樂師,大合吹而罷?!盵3]622一年之始的孟春和一年之終的季冬都伴隨有音樂的影子,可見其在政治社會生活中的巨大作用。音樂是人們內(nèi)心情感的真實流露,能對社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有助于移風易俗。天子重視音樂,實際上就是重視民風,重視政教,希望借此大化天下。
總之,作為集先秦諸子之大成的《呂氏春秋》,無論是其整體框架的宏大,還是局部結(jié)構(gòu)的精微,都是為了更好地表現(xiàn)它的內(nèi)容和主旨,在為即將到來的大一統(tǒng)帝國提供理論上的依據(jù)。同時,《呂氏春秋》的結(jié)構(gòu)框架似乎也隱含了呂不韋對未來國家宏大與精微體制的殷殷期盼。
①依漢高誘注:“個,猶隔也。”見陳奇猷《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頁。
②三公、九卿、大夫都屬于中央官員,住在京城,故可隨召隨到。諸侯一般都在封地,距離京城較遠(甚至很遠),加之古代交通不便,故只能春、秋兩季朝覲天子。當然這只是一種可能。
③許維遹先生疑“‘三月二日’之上當有脫文,亦指雨雪言之”。見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261頁。
[1] 洪家義.呂不韋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
[2] 王啟才.呂氏春秋研究[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
[3] 陳奇猷.呂氏春秋新校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 龐慧.《呂氏春秋》對社會秩序的理解與構(gòu)建[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5] 胡適.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6] 李匯洲,陳祖清.《呂氏春秋》與中國古代歷法[J].理論月刊,2010(8):67–69.
[7] 孫艷茹.論《呂氏春秋》之陰陽五行說[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2.
[8]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9] 楊天宇.周禮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責任編 輯楊寧〕
A Study on Choreography Regularity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Seasonal Articles in
JIA Haipeng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 Zhoukou 466000, China)
is a master piece involving various schools of Pre-Qin(21Century BC.– 221 BC.). It represents the highest level of edited books in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BC.– 221BC.). This monumental work not only has a very rigorous macroeconomic framework, but also has a very compact structure at the micro level. In this book, Yin and Yang, Five elements theory and harmony of Heaven and Human are employed to guide the Emperor's political arrangement. It also conveys the author's (LYU Buwei) a political blueprint for the micro and macro system of his country in the future.
; month order; structure; four seasons; five elements
2017-05-12
賈海鵬(1984―),男,山西高平人,講師,博士。
K225.04
A
1006–5261(2018)01–007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