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剛,梁 軍,李永琿
(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qū)人民醫(yī)院中醫(yī)科,甘肅 蘭州 730060)
卒中運動功能障礙傳統(tǒng)的康復治療以運動康復訓練為主,療效肯定,但對患者的依從性有較高的要求,療效不穩(wěn)定。針灸治療卒中有較好效果[1-2]。本研究用十二屏風法聯(lián)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320例,均為2017年3月至2017年8月蘭州市西固區(qū)人民醫(yī)院中醫(yī)科收治的卒中后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患者。綜合針組107例,男70例、女47例,年齡(69.5±5.6)歲,病程(4.6±1.2)個月,神經功能缺損(NIHSS)評分(3.1±1.5)分,缺血性腦卒中86例、出血性腦卒中21例。頭針組107例,男68例、女49例,年齡(70.2±5.9)歲,病程(5.0±1.6)個月,NIHSS評分(3.0±1.2)分,缺血性腦卒中83例、出血性腦卒中24例。對照組106例,男69例、女48例,年齡(69.5±6.4)歲,病程(5.1±1.4)個月,NIHSS評分(3.0±1.4)分,缺血性腦卒中85例、出血性腦卒中22例。3組性別、年齡、病程、NIHSS、卒中類型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1995年第4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通過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關于原發(fā)腦卒中的診斷標準,經CT、MRI確診;②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單肢或四肢癱,意識清醒,生命特征平穩(wěn);③年齡40~70歲,性別不限,進入穩(wěn)定期,病程穩(wěn)定大于等于48h~6個月;④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評分大于8分;⑤初次腦卒中,無卒中病史;⑥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嚴重感染、合并嚴重肝心腎疾病以及發(fā)病前有影響功能恢復的神經或肌肉骨骼疾?。虎诶^發(fā)性腦卒中,如顱內動脈瘤破裂引起的腦出血;③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蛛網膜下腔出血;④進展期腦卒中高風險;⑤癡呆,有腦外傷病史,癲癇病史等其他致功能障礙的顱腦疾病病史;⑥其他類型可能導致嚴重肢體功能障礙的疾病,如痛風;⑦依從性較差,無法獲得隨訪;⑧存在針灸禁忌癥,如早搏;⑨拒絕參與研究。
退出標準:①失訪;②錯過觀察期;③采用其他計劃外的治療方法,如高壓氧;④出現(xiàn)跌倒、骨折等影響療效觀察的計劃外不良事件。
3組均用康復治療,病情穩(wěn)定48h即可早期康復訓練。①良姿位的放置;②維持關節(jié)活動度的訓練:生命體征平穩(wěn)后即可介入康復治療,每次40min,每日2次,關節(jié)活動度范圍為半數(shù)原則;③坐位平衡訓練;④墊上訓練。
頭針組加用頭針治療。①頭針,取梗死病灶側頂顳前斜線、頂顳后斜線、雙側風池穴、四神聰穴、太陽穴,失語者加咽三針(廉泉及左右旁開各1寸)。②體針: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外關、通里、合谷,下肢環(huán)跳、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解溪、昆侖。風池(雙)穴針尖指向對側鼻尖、深入1.0寸,四神聰透百會穴,用1寸針從四神聰穴透刺百會穴,腦梗死側太陽穴1寸針直刺,廉泉穴針刺向舌后根方向、深度0.5寸。針刺得氣后留針20min,每天治療1次,14次為一療程,休息1天后繼續(xù)第2個療程。
綜合針組加用十二屏風法。針刺聽會,頰車,地倉,百會,肩髃,曲池,風市,三里,絕骨,曲鬢,大椎,風池。風池(雙)穴針尖指向對側鼻尖、深入1.0寸,百會穴用1寸針平刺百會穴。腦梗死口眼歪斜者地倉透頰車、肩髃、曲池、風市、三里、絕骨、曲鬢直刺,針刺得氣后留針20min,每天1次。配合康復治療,7次為一療程,休息1周后繼續(xù)第2個療程。
3組療程均為6周。
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FMA下肢評分與上肢評分。隨訪6個月以上,對比末次隨訪FAC步行功能評分,與拄拐率、跛行率。
用SPSS20.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運動功能。綜合針組獲得隨訪98例,頭針組99例,對照組101例。治療前FMA評分、上肢評分、下肢評分綜合針組分別為(32.5±8.6)分、(15.2±6.3)分、(17.3±5.9)分,頭針組分別(31.8±8.1)分、(15.6±5.9)分、(16.2±5.6)分,對照組分別為(32.0±8.7)分、(16.0±7.4)分、(16.0±6.3)分。治療后綜合針組分別為(78.5±11.2)分、(47.4±5.9)分、(31.1±6.7)分,頭針組分別為(73.7±8.1)分、(44.4±7.4)分、(29.3±6.9)分,對照組分別為(68.9±10.1)分、(41.8±5.5)分、(27.1±6.5)分。治療后3組FMA評分、上肢評分、下肢評分均高于治療前,綜合針組與頭針組、對照組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下肢活動。綜合針組、頭針組、對照組分別隨訪(8.1±1.5)個月、(8.5±1.8)個月、(8.3±1.5)個月。3組FAC步行功能評分分別為(4.0±0.8)分、(3.9±0.8)分、(3.3±0.7)分,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拄拐率、跛行率綜合針組分別為6.1%(6/98)、46.94%(46/98),頭針組分別為10.1%(10/99)、54.5%(54/99),對照組分別為10.9%(11/101),77.23%(78/101)。綜合針組跛行率低于其他兩組(P<0.05)。
中醫(yī)認為頭居一身之巔,主神明而統(tǒng)全身,為清陽之氣、精華之血匯聚之處。腦為奇恒之府,藏精氣而不瀉,含腦髓藏而不瀉,并靠后天水谷及腎精轉化給以補充。《內經》明確指出腦卒中病位主要在頭部,由于臟腑功能失調,氣血素虛或痰濁、瘀血內生,加之勞倦內傷、憂思惱怒、飲酒飽食、用力過度、氣候驟變等誘因,而致瘀血阻滯、痰熱內蘊,或陽化風動、血隨氣逆,導致腦脈痹阻或血溢脈外,引起昏仆不遂,發(fā)為中風。
十二屏風法出自于安徽中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周楣聲主任醫(yī)師1992年出版的《針灸經典處方別裁》[3]。穴位組成為百會、聽會、頰車、地倉、發(fā)際(曲鬢)、風池、大椎、肩髃、曲池、風市、足三里、絕骨。以百會為君,大椎、曲池為臣,頰車、地倉、發(fā)際為佐,肩髃、風市、足三里、絕骨為使,共12穴,以祛風開竅,活絡舒筋之效,故稱為“十二屏風”。出自《本事方》、《資生經》轉載而來,百會、聽會、風池、大椎、曲鬢、地倉、頰車對大腦神經及血管機能有直接的作用,可改善腦血管之機能狀態(tài)免于破裂,或者促進血管外溢穴之吸收。曲池、足三里、肩髃、地倉、頰車可泄陽明只實熱而降血壓,風市、絕骨祛風降逆。
卒中后的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發(fā)生機制較復雜,與中樞神經損傷、肢體廢用所致的肌力減退、心理障礙等因素有關。運動康復訓練通過阻抗運動、平衡訓練等訓練以改善協(xié)調能力,同時能夠加速關節(jié)四肢代謝產物排泄,緩解肌肉僵直,增強肌力,幫助力量傳導能力恢復,改善關節(jié)腔液體流變,促進肢體運動功能恢復[4]。十二屏風法操作較簡單,易于掌握,可作為卒中康復常規(guī)針法[5]。
針灸治療腦卒中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有一定的增效作用,綜合針灸相較于頭針效果更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