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樹輝
【摘要】 目的 探討灸甘草湯合豬苓湯治療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的臨床療效。方法 8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 按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比組和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組, 每組40例。對比組用常規(guī)保肝、利尿和限鹽等治療,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組在對比組基礎上用灸甘草湯合豬苓湯治療。比較兩組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轉歸率;腹水、腹脹、下肢水腫、肝區(qū)疼痛消失時間;干預前后肝功能指標。
結果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組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轉歸率97.50%高于對比組的75.0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比組的Ⅲ型前膠原(PCⅢ)、Ⅳ型膠原(ⅣC)、層粘蛋白(LN)、血清透明質酸(HA)分別為(113.13±1.21)、(153.12±12.15)、(92.12±5.67)、(258.16±24.23)ng/ml,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組分別為(58.01±0.62)、(115.13±11.56)、(70.02±5.21)、(190.13±13.16)ng/ml。干預前, 兩組肝功能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組肝功能指標優(yōu)于對比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組的腹水、腹脹、下肢水腫、肝區(qū)疼痛消失時間分別為(10.40±1.21)、(10.13±2.22)、(8.21±1.21)、(8.52±1.02)d, 均短于對比組的(12.12±2.20)、(12.12±3.21)、(10.64±2.23)、(10.22±3.13)d,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灸甘草湯合豬苓湯治療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的臨床療效肯定, 可緩解患者臨床癥狀, 改善肝功能, 緩解腹水, 值得推廣。
【關鍵詞】 灸甘草湯合豬苓湯;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臨床療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7.072
乙型肝炎是我國常見肝炎疾病, 發(fā)展至后期可出現(xiàn)腹水, 肝硬化進入失代償期。若及時處理可促使腹水消退, 甚至促使肝功能恢復至代償期;處理不及時可進一步加重而出現(xiàn)難治性腹水、自發(fā)性細菌性腹膜炎、肝腎綜合征等并發(fā)癥。目前臨床治療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多采用抗感染、護肝、白蛋白補充、穿刺放腹水、限鹽等方式治療[1]。本研究選擇2016年1月~2017年4月8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分組, 分析了灸甘草湯合豬苓湯治療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的臨床療效,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月~2017年4月本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80例, 按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比組和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組 , 每組40例。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組中男26例, 女14例;年齡32~79歲, 平均年齡(48.24±10.26)歲;發(fā)病時間1~5年, 平均發(fā)病時間(3.51±0.84)年。對比組中男25例, 女15例;年齡31~79歲, 平均年齡(48.91±10.03)歲;發(fā)病時間1~5年, 平均發(fā)病時間(3.52±0.84)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比組用常規(guī)保肝、利尿和限鹽等治療, 2.4 g還原型谷胱甘肽注射液和250 ml濃度5%葡萄糖注射液靜脈滴注;給予100 mg螺內酯和40 mg呋塞米晨起口服;給予
0.5 mg/d恩替卡韋睡前服用。指導患者多休息, 攝入優(yōu)質蛋白飲食。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組在對比組基礎上用灸甘草湯合豬苓湯治療。方劑:生地黃40 g, 生姜、黨參、麥門冬、炙甘草各15 g, 阿膠10 g, 麻仁、茯苓、生牡蠣、鱉甲各30 g, 大棗、澤瀉、滑石各20 g, 桂枝、阿膠各10 g。氣虛加黃芪;瘀血加澤蘭、赤芍;濕熱加山梔、茵陳;陰陽兩虛加肉桂和菟絲子。1劑/d, 分2次服用, 治療1個月。
1. 3 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 比較兩組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轉歸率;腹水、腹脹、下肢水腫、肝區(qū)疼痛消失時間;干預前后患者肝功能指標。臨床療效評定標準:顯效:肝功能恢復正常, 腹水、腹脹、下肢水腫、肝區(qū)疼痛消失;有效:腹水、腹脹、下肢水腫、肝區(qū)疼痛改善, 肝功能好轉;無效:腹水、腹脹、下肢水腫、肝區(qū)疼痛無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轉歸率=顯效率+有效率[2]。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轉歸率比較 對比組顯效19例, 有效11例, 無效10例, 總有效率為75.00%;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組顯效29例, 有效10例, 無效1例, 總有效率97.50%。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組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轉歸率高于對比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干預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 干預前, 對比組的PCⅢ、ⅣC、LN、HA分別為(230.14±12.81)、(256.68±25.24)、(156.21±5.56)、(435.02±35.14)ng/ml,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組分別(230.36±12.18)、(255.13±26.24)、(154.92±5.02)、(435.13±
35.13)ng/ml。兩組肝功能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對比組的PCⅢ、ⅣC、LN、HA分別為(113.13±1.21)、(153.12±12.15)、(92.12±5.67)、(258.16±24.23)ng/ml,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組分別為(58.01±0.62)、(115.13±11.56)、(70.02±
5.21)、(190.13±13.16)ng/ml。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組肝功能指標優(yōu)于對比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3 兩組腹水、腹脹、下肢水腫、肝區(qū)疼痛消失時間比較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組的腹水、腹脹、下肢水腫、肝區(qū)疼痛消失時間分別為(10.40±1.21)、(10.13±2.22)、(8.21±1.21)、
(8.52±1.02)d, 均短于對比組的(12.12±2.20)、(12.12±3.21)、(10.64±2.23)、(10.22±3.13)d,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中醫(yī)認為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為“積聚”范疇, 多有精血虧虛和脾腎陽虛、脾肺氣虛、陰虛血瘀和氣滯血瘀情況, 在在治療上需兼顧正邪, 采用調暢氣機、疏泄肝膽和促進脾胃運化藥物治療[3, 4]。灸甘草湯合豬苓湯源于《傷寒論》, 方中大棗、炙甘草和人參健運脾胃;麥冬、阿膠、地黃、麻仁補益經(jīng)血、甘潤滋陰;桂枝、生姜通陽復脈;豬苓和茯苓健脾化濕、利水泄?jié)幔话⒛z潛伏血脈;芍藥滋陰。諸藥合用, 可共奏健脾養(yǎng)陰、清熱祛瘀之功。在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治療中, 采用灸甘草湯合豬苓湯治療, 方中各種藥物有活血利水、健脾益氣等作用, 可抑制纖維異常增生、促進結締組織吸收分解, 增強機體抵抗力, 有效保護肝細胞[5-7]。
本研究中, 對比組用常規(guī)保肝、利尿和限鹽等治療,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組在對比組基礎上用灸甘草湯合豬苓湯治療。結果顯示, 干預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組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轉歸率高于對比組(P<0.05);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組腹水、腹脹、下肢水腫、肝區(qū)疼痛消失時間短于對比組(P<0.05);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組肝功能指標優(yōu)于對比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灸甘草湯合豬苓湯治療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的臨床療效肯定, 可緩解患者臨床癥狀, 改善肝功能, 緩解腹水, 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楊毅勇. 調肝消臌湯治療乙肝后肝硬化腹水的臨床觀察. 同濟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14, 35(3):106-109.
[2] 蔣兆榮, 顧生旺, 劉歡, 等. 益氣散結消臌湯配合西藥治療乙肝肝硬化腹水的臨床觀察. 中國中醫(yī)急癥, 2015, 24(11):2000-2002.
[3] 周英棟. 消臌湯輔助治療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的臨床觀察. 湖北中醫(yī)雜志, 2010, 32(6):44.
[4] 焦亞龍, 王運其, 趙瑞占. 扶陽達肝湯治療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腹水.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4, 30(1):121-122.
[5] 劉亞珠, 劉寶咸, 席奇, 等. “三位一體”療法治療乙肝后肝硬化腹水臨床觀察. 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17, 26(21):2375-2378.
[6] 艾力江, 買買提艾山. 中醫(yī)綜合療法治療乙肝后肝硬化腹水的臨床效果分析. 內蒙古中醫(yī)藥, 2015, 34(1):52-53.
[7] 王書芳. 中醫(yī)綜合療法治療乙肝后肝硬化腹水的臨床效果分析. 中國保健營養(yǎng), 2015, 25(9):351-352.
[收稿日期:2017-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