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貴德
【摘 要】學校管理中,德育工作至關重要。學校的德育工作要使學生由“德知”達到“德性”,從環(huán)境建設入手,抓好德育工作;從課堂教學入手,使學生獲得足夠的、理性的、間接的“德知”;從師表形象入手,觸及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從“德知”過度到“德識”,進而實現(xiàn)“德行”;從學校、社會、家庭三結(jié)合教育入手,促使學生形成“德性”;這樣學校的德育工作才會有聲有色。
【關鍵詞】德育工作;德知;德識;德行;德性
有位有識之士從一個人德性的養(yǎng)成過程上將人道德品質(zhì)的形成分成了四層,即德知、德識、德行和德性。所謂“德知”就是關于道徳的知識,在學生品德考試時可以運用這些知識獲得高分,但不一定能用這些知識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德識”是經(jīng)過學生本人的內(nèi)化和情感性的認同,可能產(chǎn)生合乎道德知識的道德行為;“德行”則是經(jīng)過學生自身內(nèi)化和認同后,將道德知識轉(zhuǎn)化成為道德行為,這種行為可能是自覺的,也可能是外在強迫性的;“德性”則是最高層次的品德,它的一切行為皆發(fā)自學生內(nèi)心,變成了一個人的性格,它不會因為時間和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據(jù)此,我們對當前學校德育工作進行了反思。我覺得目前學校德育工作大多是重“德知”輕“德識”,學生的“德行”也大多是學?;蚪處煆娖刃缘模劜簧稀暗滦浴绷?。那么,如何做好學校的德育工作才能使學生由“德知”達到“德性”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人手:
一、從環(huán)境建設入手,抓好德育工作
就教育本身而言,教育不但是人格熏陶的結(jié)果,而且是環(huán)境熏陶的結(jié)果 。特別是小學生,他們的思想道德處于人生的啟蒙階段,可塑性強,因而為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道德成長環(huán)境是德育教育的關鍵。首先,要特別重視學校環(huán)境的建設。校園內(nèi)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校內(nèi)的花草樹木定期進行整修;所有的門窗、室外器械定期進行刷新,讓學生走進學校就如同走進公園一樣賞心悅?cè)铡R源藷o意識地培養(yǎng)他們養(yǎng)成保護環(huán)境、講究衛(wèi)生的良好習慣。其次,我們還要注意在校園內(nèi)營造一種文化氛圍。在教師辦樓上豎有“團結(jié)奉獻,精心育苗”八個大字,與教學樓上的“勤奮守紀,求實創(chuàng)新“八字校訓爭奇斗艷;在學校最醒目的地方將《播種》這首詩噴繪成一副圖案,給人以美的熏陶,激發(fā)師生形成良好的情感和建康向上的心理狀態(tài)。第三,學校與村“關工委”攜手,隨時注意治理學校的周邊環(huán)境,共同為師生營造一個安全、舒適的育人氛圍,使孩子獲得真實的、現(xiàn)實的、直接的“德知”。
二、從課堂教學入手,使學生獲得足夠的、理性的、間接的“德知”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學生不能沒有“德知”,“德知”是客觀性的,它是行為的參照。因此,我們首先應從課堂教學(特別是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人手,根據(jù)各學科特點認真挖掘教學內(nèi)容中內(nèi)在的德育因素,在操堂講授中將知識性和思想性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教師要于在教材中尋找“結(jié)合點”?!敖Y(jié)合點”找得好,學生就愛聽,育人也就落到了實處。在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注意點滴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和良好的品格。結(jié)合學科特點,將教書與育人、理論與實踐緊密結(jié)合起來,使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zhì)時時、事事得到陶冶,也因此使學生的“德知”得以豐富,達到教書育人之目的。
三、從師表形象入手,觸及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從“德知”過度到“得識”,進而實現(xiàn)“德行”
從思想品德教育來說,理論的說服,只有伴以榜樣的示范,才容易產(chǎn)生效果。因此,教師要教育好學生,就一定要注意身教,為人師表。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心靈是敏感的,它是為著接受一切好的東西而敞開的,如果教師誘導兒童學習好榜樣,鼓勵仿效一切好的行為,那么,兒童身上的所有缺點就會設有痛苦、創(chuàng)傷地,不覺難受地逐漸消失。因此,教師的榜樣示范尤為重要,他們的一言一行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例如,前些天,天氣特別熱,我校的一名學生上課時在教室里嘔吐。當時,難聞的酸味讓所有的學生都捂上了鼻子。然而,老師走下講臺,拿起教室的撮箕,一聲不響地向外走。這時馬上就有幾個同學跟上來從老師手里搶過撮箕,從樓下端來了沙土,把吐出的東西蓋上,下課后,又有幾個學生不聲不響地將吐出的東西掃得干干凈凈。還有,在我校舉行抗震救災的募捐活動中,當學生們看到老師把10元、20元、50元甚至100元的鈔票塞進募指箱時,也都爭先恐后地把自己的零花錢捐了出來,就連幼兒園的三歲小朋友也把自己的早點錢放進了募捐箱,使得我校的募捐效果出人意料。可見,教師的榜樣示范是學生道德成長的渠道。所以,我們在德育工作中要重視教師的師德建設,樹立教師為入師表的形象,用教師的實際行動感化學生,從而觸及學生的心靈,進而實現(xiàn)學生的“德行”。
四、從學校、社會、家庭三結(jié)合教育入手,促使學生形成“德性”
學生在校時間畢竟是有限的,他們的大部分時間都停留在社會或家庭中,因而與社會、家庭聯(lián)系,形成學校、社會、家庭齊抓共管的德育網(wǎng)絡,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德育工作效益,也才能使學生的“德行”真正得以升華而形成“德性”。如果只一味地強調(diào)學校教育而忽視社會和家庭教育,就會出現(xiàn)“學生在校進一步,回到家庭退兩步,到了社會退三步”的現(xiàn)象。因此,教育協(xié)調(diào)一致、取長補短,才能產(chǎn)生更好的教育效果。例如:近年來,學校不但從課堂教學和從師表形象入手,加強學校的徳育教育,而且定期利用“家校溝通卡”及家訪,及時向家長反饋孩子的在校表現(xiàn),聆聽家長對孩子在家表現(xiàn)的評價,與家長共同探討正確評價孩子的方法,從而進一步有的放矢地進行德育教育。其次,學校還定期聘請公安干警和校外輔導員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及村史報告,培養(yǎng)了學生遵紀守法、熱愛家鄉(xiāng)、建設美好家園的道德情操。
總之,德育是“活動的”、“體驗的”,我們不能把德育當作一本教材、一門學科、一篇講話;它是“以心靈碰撞心靈"、”“以人格塑造人格”。德育工作是一個學校工作的靈魂,是方向。這一工作需要教師和學生都以整體的人格和整個的心靈去投入。只有這樣,學生才不是“參加德育而是“參與”活動,不是接受“德知”而是養(yǎng)成“德性”。教師也就由“道德的審判者”變成了“德育活動的策劃組織者”,學校的德育工作也才會有聲有色。
【參考文獻】
[1]譫啟標.班級管理與班主任工作[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2]張新仁.班級經(jīng)營,教室百寶箱[M].臺灣: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
[3]吳明隆.班級經(jīng)營與教學新趨勢[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4]鐘啟泉.班級管理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5][法]愛彌兒·涂爾千著.陳光金等譯.道德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法]米歇爾·??轮?劉北城等譯.規(guī)訓與懲罰[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2.
[7][日]片網(wǎng)德雄著.吳康寧譯.班級社會學[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
[8]高德勝.道德教育的20個細節(ji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9][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譯.尼各馬可倫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10][美]麥金太爾著.宋繼杰譯.追尋美德:道德理論研究[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