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醫(y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影像中心 (江蘇 徐州 221006)
杜 鵬 曹愛紅
患者,女,62歲,主因發(fā)現肝臟占位一周入院。一周前體檢時胸部CT發(fā)現肝右葉巨大囊實性占位,自訴無發(fā)熱、納差、腹痛、黃疸等癥狀,否認乙肝病史,無疫區(qū)接觸史,實驗室檢查均正常。
上腹部CT平掃+增強:肝右葉前上段不規(guī)則低密度影,內示分隔,病灶大小約7.0×6.1×5.7cm,邊界清晰,增強掃描病灶內分隔示輕度強化,囊性成分未示明顯強化(圖1-3)。診斷:肝右葉占位,感染性病變?
MRI平掃+增強:肝右葉前上段囊實性混雜信號影,病灶內部分囊性病變呈短T1短T2信號影,未示明顯強化(圖4-6)。
手術及病理:肝右葉第VIII段處可及一約6×7cm大小腫瘤,腫瘤有包膜,部分突向肝膈面,部分呈囊性變,部分為實質性,實質部分質較硬,周邊肝組織呈凹陷狀纖維樣變,腫瘤上方緊貼第二肝門,兩側后方緊貼肝中與肝右靜脈,余肝及腹腔內未示明顯腫瘤轉移灶。病理診斷:(肝右葉)符合肝囊腫,局部區(qū)域示海綿狀血管瘤表現,斷面未見累及。
囊腫和海綿狀血管瘤均是肝內常見的良性病變,典型病變均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學表現,但臨床工作中常遇到影像表現不典型的病例,可能導致誤診和過度醫(yī)療。目前國內鮮有對于肝囊腫伴局部海綿狀血管瘤變的報道,僅有楊昱[1]曾報道肝囊腫伴囊腫壁血管瘤形成一例,其CT增強表現為病變部分呈典型血管瘤樣強化,部分無強化,而本病例中,病灶內分隔示輕度強化,囊性成分始終未示明顯強化。根據許一凱等[2]對不典型肝血管瘤的強化表現分類,推測本病例中的局部海綿狀血管瘤變符合第3種的強化方式,即病灶在各期的強化均不明顯。
本病例為老年女性,根據患者的病史先除外肝包蟲病的可能,但是其影像學表現又不能完全排除囊型肝棘球蚴病,同時,患者的影像學檢查既不符合典型的肝囊腫,又與典型的肝海綿狀血管瘤表現不同,且病灶體積較大,因此建議患者及家屬施行外科手術治療。
通過本病例的學習,進一步提醒我們,在臨床工作中,不僅要熟悉病灶的典型影像學表現,對于一些少見的病例,要學會總結和分析,不斷提高診斷水平,為下一次的診斷工作打好基礎。當然,影像診斷必須要結合臨床和實驗室檢查,最終的確診要依靠病理。
圖1-3 肝右葉前上段不規(guī)則低密度影,內示分隔,邊界清晰,增強掃描病灶內分隔示輕度強化,囊性成分未示明顯強化。圖4-6 肝右葉前上段囊實性混雜信號影,病灶內部分囊性病變呈短T1短T2信號影,未示明顯強化。
[1]楊昱.肝囊腫伴囊腫壁血管瘤形成一例[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4,38(12):1346-1347.
[2]許一凱,全顯躍.肝膽胰脾影像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