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軍
(中國礦業(yè)大學全國高校輔導員發(fā)展研究中心 江蘇 徐州 221116)
目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興未艾,但學界對教育方式、教育主體和教育內容研究較多,相比之下,較少研究受教育者的接受情況,對接受規(guī)律的探索與思考還不夠,總體來說還處于初始階段。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運用“接受美學”的理論來加以審視、研究,這代表著一種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的變革和延伸,也就是從教育以灌輸為主轉向教育與接受二者并重。在新形勢下,重視對受教育者的接受情況進行研究,為有效改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提出了客觀要求,開拓了重要路徑。受教育者的接受問題,與改進和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著重要的聯(lián)系,解決了這一問題,就意味著工作中重要一環(huán)的解決和把握。
作為一個著名的美學流派,接受美學,又稱為接受理論、接受研究,于20世紀60年代由聯(lián)邦德國康士坦茨大學的教授姚斯和伊瑟爾創(chuàng)立,作為一個基于讀者接受而建立的理論體系,其文學研究的重點由探究作品本身轉移到研究讀者的接受情況。20世紀80年代,接受美學傳入我國,為我國研究開辟了新的路徑,對我國的美學理論及其研究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姚斯指出,沒有經過讀者閱讀、體味和理解的文學作品是沒有意義的,作品的意義、價值和活力,正是讀者的閱讀所賦予的。在他看來,接受過程是一個積極的參與過程,而不是一個被動的消極過程。在《文學史作為向文學理論的挑戰(zhàn)》中,他提到,作者、作品和大眾組成了一個三角形,而大眾作為這個三角形中的一部分具有能動性。只有經過讀者不斷的傳遞、參與、閱讀、接受和理解,文學作品才能夠不斷煥發(fā)新的光彩。[1]而就在閱讀中讀者所發(fā)揮的作用而言,伊瑟爾從讀者與文本關系的角度出發(fā)提出了讀者與文本互動的閱讀理論,他認為只有依靠讀者在閱讀接受過程中的不斷主動探索,才可以促使文本意義的發(fā)生,而這一過程又非常依賴讀者的思維加工。
綜上所述,在方法論上,“接受美學”的重要特點是以讀者的視角來進行文學研究,注重強調在文學過程中讀者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因此讀者的審美接受與作品的存在意義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而在這一基礎上所形成的讀者中心論這一觀點,則充分表現(xiàn)了讀者所發(fā)揮的自身能動性而非被動性的作用,也突出了讀者作為接受主體的地位。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借鑒“接受美學”,有利于教育者站在接受主體即學生的角度看待教育問題,可以有效推動教育效果的提高?!敖邮苊缹W”認為,作品被接受,與讀者有著緊密的關聯(lián)。同樣,作為一種信息傳播過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也受到接受主體即學生的影響,并由其決定,倘若信息滿足學生的需要并符合傳播規(guī)律,那么就會為學生所接受,并且發(fā)生內化,產生更好的效果。相反如果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則會引發(fā)傳播阻礙,進而導致效果不佳。在這種情況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從以教育者為主體的觀點“我要教什么”到以學生為接受主體的觀點“我要怎么教”的轉換勢在必行,在這種思路的轉變中,“接受美學”這一理論為我們提供了良好契機。
同樣,運用“接受美學”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在這一理論中,整個接受活動由多種因素構成,其中包括作者、接受的環(huán)境、接受媒體以及接受的雙方即主客體等。與之相比,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在開展和進行中有很多類似之處,其中分別表現(xiàn)為:作者與教育者相類似,接受的主體類似于學生,教材或活動同客體類似。另外,互聯(lián)網及新媒體工具為接受媒介,接受環(huán)境則由網絡環(huán)境和校園環(huán)境組成等?!敖邮苊缹W”理論高度關注接受主體,為教育者就接受主體的接受情況進行進一步的探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能夠切實有效推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斷發(fā)展和改革,提高教育工作實效。
期待視野,指的是“在文學接受活動中,讀者對文學作品綜合形成的欣賞水平和要求(包括原先各種經驗、趣味、素養(yǎng)等),表現(xiàn)為在具體閱讀中的一種潛在的審美期待?!盵2]基于個人因素及社會歷史等,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心理上往往會形成一個既成的結構圖式。同時,讀者自身的“期待視野”并非是格式化的,它會隨著讀者自身修養(yǎng)的提高而進行不斷地改變和重構。
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期待視野”具有良好的指導和借鑒意義。受教育者的個人經歷構成了教育過程中的“期待視野”,他們往往會按照既定的期待視野去對教育內容進行審視并進行能動認知,這對教育效果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就教育客體即受教育者而言,教育主體需要對其固有的“期待視野”進行有效分析,引導其將新舊視野相結合,達到有效的“視野融合”這一目標,實現(xiàn)良好的教育預期。相反,如果我們在教育過程中無視接受主體的合理需求,受教育者會產生“期待受挫”,這就弱化了教育效果。這一理論要求我們必須要尊重接受主體的自身需要。
目前,學界日益重視加強教育主客體之間的互動。接受美學認為,作者的寫作內容并不是關鍵,關鍵是讀者的閱讀接受。最初的作品只是作者提供的一個未定性的文本,只有在經過讀者閱讀后具體化這一過程后,作品才能夠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完成。未定性是任何文學作品都具有的特點,文本的意義空白和其未定性的特點架起了一座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識與讀者的接受意識相連的橋梁。文本的空白度與未定性越大,那么留給讀者的想象空間就越大,文本本身就越有可能為讀者所接受。具體化是指讀者閱讀中的接受過程,這是對讀者閱讀的再創(chuàng)造,也是實現(xiàn)讀者對文學作品接受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這種情況下,未定性和意義空白就構成了文本作品的基礎結構,即所謂的“召喚結構”。[3]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空白”要求教育主體為教育客體也就是受教育者留出空間,以供其接下來進一步的閱讀、想象與思考,而就對“第一文本”的接受而言,受教育者需要憑借自身來彌補“空白”,去體驗。
所謂“審美經驗”,是指讀者在作品接受中所積累起來的經驗,包括直接、間接、感性和理性經驗,這種經驗由審美記憶、形象信息等。[4]就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這一角度來說,受教育者作為教育的接受主體同樣也有“審美經驗”,讀者往往會選擇接受符合自己審美經驗的書籍,而拒絕與自己審美經驗相悖的作品。美國政治心理學家威廉·F·斯通認為,只有考慮接受者的知識和審美經驗,才能將訊息最有效地傳達出去。[5]而要發(fā)揮“審美經驗”的積極作用就不能忽視接受美學中提到的“美學距離”,這一“美學距離”是適中的、適度的,它存在于作品與審美經驗之間。如果太近,讀者易角色化,審美接受失控,而如果太遠,讀者則會遠離作品。這啟示我們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既不能成為傳聲筒,又不能脫離現(xiàn)實。近年來網絡流行語言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取得良好運用便是“審美經驗”的一個例證,如果單純使用一些“大白話”或者“社論化”的語言,會使“美學距離”放大,而影響接受效果。
“第一文本”指的是沒有經過讀者閱讀的作品,而“第二文本”的形成則是讀者結合自身的期待視野對“第一文本”進行一系列個性化解讀、使其滲透著個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個人與文本之間的溝通與對話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6]從接受效果來說,可以有效檢驗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應當取決于“第二文本”,而不是“第一文本”。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很多時候教育主體特別重視“第一文本”,對教育內容、教育模式和教育途徑進行精心準備和選擇,但對于“第二文本”的關注則不多,或鑒于調研規(guī)劃、信息采集及量化分析存在一定的難度而選擇終止。實際上,對教育客體“第二文本”的主動關注與研究,理應成為認清教育客體思想動態(tài)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xiàn)教育成效的重要手段。同樣,接受美學還認為“對于讀者來說,在第一文本即同一部作品相同的情況下,第二文本會因人而異”。這也要求教育主體要重視受教育者的個性化差異,確保教育實效性。
需要一般指的是人針對某樣東西產生缺失感并希望獲得它的情景中出現(xiàn)的一種內心動機,人的需要表現(xiàn)出了接受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當接受主體產生需要時,就會產生相應的感受,進一步構成內在的動機,推動接受主體去搜索目標并進行內容選擇,這也是對外來信息接受的一種活動。而按照對象需要的性質分類,我們還可以把需要分為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精神需要體現(xiàn)的是個人意識對社會意識的依賴,而物質需要則是人對物質產品的依賴性,在多數情況下接受主體思想的精神需要在政治教育活動中可以得到積極的反饋。
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過程中,由于接受主體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特征,受教育者會以自身“期待視野”為出發(fā)點,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進行認知、判斷和取舍,最后形成“第二文本”,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因此,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一定要尊重受教育者的接受需要,因需施教,才能實現(xiàn)接受主體的有效接受。
動機是推動人們從事或開展某一目標活動的動力,是帶有目的的需要,而需要則是產生接受活動的重要動力。只有在內部需求與外部因素的相互結合與作用下,個體才會產生接受動機,進而產生接受行為。接受動機的優(yōu)化則是指要激發(fā)和培養(yǎng)正確的接受動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運行,需要對接受客體的接受動機進行匡正,指引接受客體甄別外界信息。所謂動機的激發(fā)指通過采取一定的方法,通過一定的引導,將接受客體處于潛伏狀態(tài)的接受動機引入活躍狀態(tài),推動其形成接受活動。而接受動機的培養(yǎng)指通過一定的方法或措施,促使接受主體將缺失或低水平的接受需要,轉向較高水平接受需要的進程。
興趣是“人們極力追求認識某種事物和從事某項活動的一種意識傾向。對某種事物、某項活動而言,它表現(xiàn)為人們自身的選擇性態(tài)度和積極的情緒反應?!盵7]接受興趣以接受需要為前提條件,是接受主體對于外部情景的個性認知和積極態(tài)度。一般情況下,人們面對個人的興趣點顯露出積極的態(tài)度,而興趣正是產生于投身某種活動或者解決某種需要使人在情緒上得到的滿足。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對于接受主體而言,接受興趣的有無意義舉足輕重。如果充滿興趣,那么受教育者就會積極應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具有自覺性和能動性,可以身心愉悅的完成接受過程,并取得良好效果。所以,在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時,要充分重視接受主體的興趣需要,采取靈活豐富的教育方法,以接受主體的興趣為切入點,擺脫強制性和被動性的接受過程,調動接受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取得理想教育效果。
作為接受主體對客觀現(xiàn)實的反映途徑,情感是接受主體的需要是否得到接受客體滿足的心理體驗。人類的所有認知活動,都實現(xiàn)于適度的情感推動。符合接受主體的愿望以及需求的事物,都會使接受主體產生積極、愉悅的正面體驗,反之如果違背或不能滿足接受主體的意愿或者需要,則會使接受主體產生消極、沮喪的負面體驗。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象是人,因此接受主體的情感因素在接受教育活動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受情感因素的影響,接受主體會產生冷漠效應、共鳴效應等不同反應,左右著最終的接受效果。因此,教育者在開展活動過程中要重視接受主體的情感反應,對其愉悅興奮、抱怨消解、焦躁靜化等給予充分的認知和理解。教育者要具備心理知識,遵循情感發(fā)展的規(guī)律,注重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和氛圍,培養(yǎng)接受主體的正面情感,促使接受主體情感的良性發(fā)展,建立平靜溫和的情緒,促使其實現(xiàn)良好的“第二文本”。
“人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同樣環(huán)境也創(chuàng)造人。”[8]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環(huán)境,是指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開展有聯(lián)系和作用的所有外部客觀存在。人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同樣受到接受環(huán)境的影響和制約。特別是在網絡高度發(fā)達的今天,在社會關系影響的同時,還有各種認知和訊息的干預,而認知的影響則存在排斥異類、吸引同類的情況,如果環(huán)境中存在著不正確的觀點和信息,則會產生不良影響。環(huán)境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而人在改造環(huán)境方面是有主觀能動性的,因此,教育主體在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要充分考慮到環(huán)境對接受主體的影響與制約,要積極創(chuàng)造良好的網絡環(huán)境和校園環(huán)境,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對接受主體產生更好吸引力和感染力。
綜上所述,在網絡環(huán)境日益開放、學生思想日益活躍的新形勢下,接受美學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徑,我們可以充分實現(xiàn)教育思路的調整,將著力點更多地從教育者轉向接受主體,由“教育”變?yōu)椤敖邮堋保瑥亩玫亻_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受教育者真正受惠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