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磊
(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7)
根據(jù)國際環(huán)保組織綠色和平組織調查,我國每年在蔬菜、水果等農作物產品上使用約100萬t化學農藥,99%的農產品在生產過程中不同程度地被噴灑過農藥,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超市中90%以上蔬菜、水果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農藥殘留,且調研樣本中有50%以上含有5種以上的農藥。我國農藥使用量非常多,過度使用農藥在直接或間接危害人類健康。
農產品中農藥殘留的危害比較多。農作物中的農藥殘留容易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部分農藥殘留物會對食用者的肝、腎、脾、肺造成損害,引起貧血、脫皮,甚至白血病。長期食用,輕則導致頭暈、惡心,重則痙攣、昏迷,甚至死亡。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我國每年農藥中毒事故達10萬人次,死亡1萬多人。許多畸形嬰兒、器官病變的出現(xiàn)都有農藥殘留物的影子。因此,必須重視對農藥殘留物的限制與防范。
當前我國農產品的農藥殘留問題比較嚴重,學術界與實務界都比較重視農產品農藥殘留檢測技術。目前農藥殘留檢測技術包括生物傳感器法、核磁共振技術法、酶聯(lián)免疫法、熒光光譜法、酶抑制法等方法。從生物工程的角度,重點概述對酶聯(lián)免疫法與酶抑制法等兩種方法的研發(fā)進展。
酶聯(lián)免疫法(簡稱ELISA)是現(xiàn)代檢測技術與免疫技術相融合的微量檢測技術,其核心原理是酶標限定量抗原與未知抗原競爭固相抗體結合位點或固相抗原與未知抗原競爭限定量的標記抗體結合位點,形成抗體復合物,最終水解、氧化或者形成帶色物質,在此基礎上可以判斷是否存在農藥殘留物。
酶抑制法是農產品農藥殘留物檢測方法中最為廣泛的一種方法,早在1960年左右就被英美發(fā)達國家所使用。經過1980年和2005年的兩次技術改進,酶抑制法至今仍是主流的農產品農藥殘留檢測方法。其核心原理是有機磷與氨基甲酸酯類農藥可特異性地抑制昆蟲中樞和周圍神經系統(tǒng)中乙酰膽堿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的活性,破壞神經的正常傳導,使昆蟲中毒致死。在實際使用中,主要是將AChE與樣品進行試驗,查看AChE的活性。若試驗樣本中農藥殘留多,AChE的活性就會被抑制,反之則說明農藥殘留量少[1]。由于檢測時間短、操作簡單、可行性強,酶抑制法被廣泛采用。其缺陷在于檢測種類有限,且準確度存在一定偏差。
農藥殘留的防范對策包括以下4個方面:
(1)將瓜果蔬菜放在置通風、陽光照射處,通過陽光照射促使農藥分解,如有機汞類農藥分解率可達50%以上。
(2)對一些留存在表面的農藥進行清洗。用水長時間浸泡,蔬菜在水中浸泡時間建議不少于20 min,這適合蔬菜類農產品。
(3)瓜果可以進行去皮處理,通常去皮后農產品的農藥殘留物基本去掉80%以上。
(4)進行高溫加熱。國內外的生物實驗證明,高溫加熱是去除農藥殘留物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耐高溫的蔬菜在全面清洗后,經過高溫煎炒烹炸,可有效去除90%以上的農藥殘留物。
農藥使用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使得農作物免受病蟲害、符合農業(yè)規(guī)?;a和人類需求,但也給人類健康帶來負面影響。從生物工程角度來看,酶聯(lián)免疫法與酶抑制法等兩種方法是最為可靠的農產品農藥殘留檢測方法。采取浸洗、去皮、加熱等措施,可有效降低農產品農藥殘留,保障農產品食用安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