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慶
摘要:教好高中物理,不再是事前根據(jù)教材編寫教案,然后按照教案照本宣科引導學生學習,而是以學定教,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來上課。那么教師如何關注主體實際,提高課堂實效,應依學情重組教材,從生活實際掌握新知;根據(jù)學生預習的困惑與問題進行備課,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利用學生中的“先知先覺”者資源,啟發(fā)其他學生獲得知識;備學生的“未知領域”,充分發(fā)揮課堂中的評價作用,使學生獲得更全面的知識網(wǎng);還要注重課后延伸的有效引導,讓學生學得更主動。
關鍵詞:重組教材;自主學習;核心素養(yǎng);主體性;評價
“高中物理是一門抽象的學科,聽不懂、學不好”,這是現(xiàn)今中學生的普遍感受。但是物理又是一門基礎學科,是人們勞動、生活和學習必不可少的知識工具。因此我們應該科學地教好物理。但是學生為什么學不好呢?問題的根源在于,受多年教學定勢的影響,大多數(shù)教師都是事先根據(jù)教材編寫教案,然后依照教案引導學生學習,這樣,學生只能在教師事先設定好的“套路”中苦學知識。這樣的課,學生聽起來會覺得乏味,聽不進去:即便聽進去,由于沒經(jīng)過深入的思考理解,也難以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因此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只能學到淺層次的知識,缺少對深層次知識探究的能力,學生怎能成為課堂的主角,也無法從真正意義上完成當今教育的任務,學生當然學不好,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更無從談起。因此,課堂上,教師要讓學生占據(jù)主體地位,教師就要在課前,先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力特點、潛力所在,以此來“備”好課,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讓學生學得更主動,這樣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更具有生命力,效率也更高。下面就從自己的教學實踐中總結幾點感想:
1依學情重組教材,從生活實際掌握新知
作為新時期的教師,只單純依照教材來給學生上課已經(jīng)不能適應新教育的發(fā)展,更不適應學生成長的需求。物理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物理易使學生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和親切感,使物理問題更簡單、具體和形象。因而把物理問題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從學生的角度和情感出發(fā)重組教材,讓學生體會到物理在生活中的實用性,繼而產(chǎn)生積極的、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物理學起來更輕松。如:在學習超、失重時,用一可樂瓶側面打幾個小洞,裝水后靜止時水會從小洞流出,但是當讓瓶子自由落下時,水不再流出。通過這個前后矛盾的事實激發(fā)學生的潛意識。再結合乘坐電梯時的感受,引導學生交流討論,探究本質(zhì),有效培養(yǎng)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
物理是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物理的規(guī)律、定義、定理、定律都建立在實驗和實踐活動的基礎上,中學物理實驗不僅僅局限于現(xiàn)行物理教科書中所安排的學生分組實驗和演示實驗,還包括若干課外小實驗或設計性實驗等。教師先要轉(zhuǎn)變教學觀念,從以往的學生被動接受性學習方式轉(zhuǎn)換為學生的主動學習、協(xié)作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相結合的新方式上來。不要讓實驗成為只是依樣畫葫蘆的過程,更不該讓學生成為教師表演的“道具”,實驗是學生們進行科學探究實現(xiàn)自主學習的重要方式。
教師課前備課時,應換位思考,想學生所想,才能使學習難點不攻而破。如(1)將有些演示實驗改為師生協(xié)同的表演實驗。教師只講授實驗的原理、讓學生動手體驗探究過程,在探究中學生得到的結論可能與理想的結論無法吻合,通過師生的探討,查找原因反復改進實驗,使他們自主否定并超越自我直到成功。象“楞次定律”和“電磁感應現(xiàn)象實驗”均可改為邊學邊探究的課,使學生既體驗了動手操作的樂趣,又能更好地掌握物理規(guī)律。(2)可將部分驗證性實驗改為設計性實驗。如“測電池的電動勢和內(nèi)阻”的實驗,要求學生設計多種新的測量電路,教師提供必要的器材,讓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原理圖,自由選擇器材來進行實驗處理,分析數(shù)據(jù)誤差,最后在小組之間進行討論總結。這樣測電源電動勢和內(nèi)阻的五種常用方法自然被搞定,掌握理解的程度自然也加深了。
2以“學”定“教,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傳統(tǒng)的備課模式是教路優(yōu)先,教師根據(jù)已有的學科知識和教學習慣設計教路,其結果必然是,以教定學。在此情形下,學生只能跟著老師的思路走,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必然受到限制?,F(xiàn)代教學過程中,應讓教師關注主體個性,以學生的先學、先知、先評,引導教師調(diào)整自己的教案、教法,從而更好地發(fā)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
2.1教師依學生預習新知的困惑而教
課前我先讓學生自己預習新知識,并記錄自己的預習收獲和疑難問題。對于高中物理課本內(nèi)容不是難題,每位學生在每節(jié)課前先預習內(nèi)容,把預習中收獲的困惑寫下來,我提前一天把這些“先學資源”收集起來,再進行備課和上課,研究學生的學情,從而走出備課誤區(qū),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2教師依“先知先覺”者的資源而教
“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即教師應該重新審視師生的地位。每個班級里都有幾十位水平不等的學生,他們中必然存在著本節(jié)課內(nèi)容的先知者,美國名教育家奧蘇泊爾說過:“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唯一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此進行教學?!币虼苏n堂上,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資源,讓他們?nèi)l(fā)其他學生獲得知識,甚至可以讓這些“先知”去上課或板書,教師則在一旁把握方向、適時點拔,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與協(xié)作性,讓學生在全面交流合作的學習中得到全方位的發(fā)展。如《用單擺測定重力加速度》實驗之后,教師再問:(1)若實驗時擺球的懸掛點很高,無法直接測量擺長,又該怎樣測出重力加速度g?(2)若給出的是一塊形狀不規(guī)則的小重物,你又如何測g?(3)若實驗器材采用的是復擺,又該怎樣測g?(4)除了“用單擺測定重力加速度”外,你能列出測定重力加速度的其他思路方法嗎?通過拓展問題,引導學生進行上述一系列發(fā)散性思考,讓好學生去討論去評價,從而帶動其他同學更深入地理解單擺的周期公式,充分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因而變得更加精彩。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是十分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