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崢姝
【摘要】品德教育在我國的教育方針和教育實踐中歷來都受到高度重視。品德教育與美育相結合,具有較為深遠的歷史淵源,也有著互通互補的相互關系。因此,在小學品德課程中融入美的元素,是提高品德教育實效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品德教育 由美入善 實踐
小學品德課堂,以培養(yǎng)學生美麗心靈、美好品德、高尚情操為目標。因此,在德育中融入美育的理念,才能孕育更美的品格和心靈。作為小學品德課教師,筆者非常注重在品德教學中以美化人,對學生進行品德的引導和體驗。
2015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通過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出“美育是審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加強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相融合”等。這些都說明了美育對于其他學科,包括品德學科具有重要作用。
1.由美入善的歷史淵源
美育指的是美感教育,通過培養(yǎng)人們的審美觀念,進而影響人對美的定義,由此提高人的品格美和心靈美。美育的本質是由形式美培養(yǎng)實質美,由物質美升華精神美,由具體美進化為心靈美。因此,盡管美育和品德教育不能混為一談,但在實現(xiàn)引善和立善的過程中美育是不可缺少的。
2.美與善的相互關系
第一,品德教育與美育具有共同的心理基礎。美育是情感教育,培養(yǎng)高尚情感是加強美育的首要任務,而道德感就屬于高尚情感,亦即我們所謂的“真、善、美”的素質是分不開的。
第二,品德教育與美育在功能上具有互通性和互補性。美育為德育提供了具體的情境體驗和參照樣式。德育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培養(yǎng)人的心靈美,借助美生動的形象,把道德說教轉化為道德情感。
基于善與美相結合的歷史淵源,以及品德教育與美育之間的相互關系,筆者認為,品德教育和美育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德”是“美”的靈魂,“美”能促進“德”的養(yǎng)成。因此,在小學品德教育中,一定要重視“美”的理念和手段運用,即由美入善,美善結合。
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寫道:“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弊鳛樾W品德課教師,筆者非常注重在品德教學中以美化人,嘗試從元素、感知、情景都凸顯美,對學生進行德的引導和體驗,取得了一定的實效。
1.教師的儀表美讓學生耳濡目染
在學生眼里,教師的穿著打扮直接影響學生的審美觀,《神奇校車》里的弗瑞德老師,她身穿適合科學特色的服裝,如恐龍服、蝎子服、珊瑚服等,她的著裝體現(xiàn)她學科的特點。筆者在品德課上,嘗試通過服裝幫助課堂教學。如上《春節(jié)知多少》一課,教師穿上一件紅彤彤的短呢子外套,渲染春節(jié)的喜悅氣氛,讓學生感受到春節(jié)的喜氣洋洋,感受到如今好日子的紅紅火火。服飾的直觀感受對學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美好心靈的培養(yǎng)不可以忽視外表的得體與端莊。
2.音樂美讓學生置身情景之中
在美的感受中,古今中外都很重視音樂對思想品德的熏陶作用。因此,筆者為品德課堂上不會缺少音樂的設置。如在上《保護水節(jié)約水》時,在課堂結尾,筆者播放《小水滴》的歌曲,學生大聲歌唱,歌曲將本節(jié)課推向高潮,師生都感受到了水的珍貴,水的稀少,聽課老師被深深打動。家長們在評語里說,《小水滴》是兒子最喜歡的一首歌,每天都會哼唱好幾遍,還時常提醒我們要節(jié)約用水。一首歌,帶給學生無形的教育,讓學生有了節(jié)約水的意識,音樂帶給品德課堂無痕之美。
3.板書的畫面美讓學生感受深刻
低年級的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想象力豐富,在品德課堂上,不可忽視學生的畫畫愛好。在上《春天的盛會》一課時,筆者設計讓學生們在《春天在哪里》的歌聲中,用自己創(chuàng)作的彩色花瓣裝點一棵枝干遒勁的大樹。光禿禿的大樹瞬間漂亮起來,學生們也感受到春天的生機勃勃,是他們自己用手將春天表現(xiàn)出來。同時,筆者還請學生們在黑板上畫畫,小草、花朵、動物等組成一幅充滿春天氣息的板書。面對自己的杰作,孩子們對春天的感受更加深刻。
美麗的板書就像一節(jié)課的眼睛,老師在“畫龍”的過程中,最后點上這精彩的一筆至關重要。
德行是由內而外的生成,如果忽略受教育者的體驗和感受,僅僅把德育看作“灌輸”和“外鑠”,未免顯得生硬呆板簡單化,就會造成德育過程的缺失和斷裂。通過小學品德課的理論思考和教學實踐,我們可以看到,從美的元素到美的認知再到美的情意,把審美情趣與道德情愫有機結合起來,通過美的中介進行感化與熏陶,這樣就可以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們將“真善美”內化為自己的行為習慣和道德自覺。
[1]吳春薇.美育視角下的鄉(xiāng)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5,(12).
[2]李佳奕,欒宏鴿.淺析美育對德育的促進作用.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2013,(12).
[3]鄒小華,劉絳華.由美入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南昌大學學報,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