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隆升
摘要:對于禪宗這個最為中國化和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最大的宗派自中唐以后迅速發(fā)展和繁榮的原因,研究者眾說紛紜。本文從誠實的無神論這一角度對此進行分析,認為禪宗繁榮的原因在于禪宗歷史上誠實的無神論者對于傳統(tǒng)宗教觀念不斷進行更新、超越和否定。
關鍵詞:禪宗;誠實的無神論;繁榮;超越;否定
近年來,東近方思想與中國文化的研究在國內外學術界蔚然成風,禪宗作為最具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自然而然地引起廣泛關注。在中國隋唐時期興起的佛教宗派,諸如唯識宗、三論宗等,在當時都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但在唐代之后大多衰微不振,惟有禪宗直到北宋仍然保持繁榮,甚至延續(xù)到今天。對于禪宗經(jīng)久不衰的原因,人們一般從社會、歷史方面去研究,筆者在這里嘗試從誠實的無神論這一視角去觀察這一現(xiàn)象的深層原因。本文認為:誠實的無神論自我否定的思想是一切宗教向前發(fā)展的根本動力,在宗教發(fā)展過程中這是一個普遍規(guī)律;禪宗持續(xù)繁榮的原因在于慧能及之后的歷代禪師在教理、傳法制度、教學方法、僧團制度等方面對傳統(tǒng)禪宗不斷地超越和否定,從而不斷為禪宗發(fā)展提供動力。
一、誠實的無神論是宗教發(fā)展的主要動力
“誠實的無神論”這一提法來自宗教學奠基人麥克斯·繆勒的《宗教的起源與發(fā)展》一書。提到無神論,人們往往想到對神靈觀念存在的否定,在繆勒看來,這是庸俗的無神論,是走向死亡的無神論。之所以這樣說,在于簡單的否定之后人們放棄對神靈觀念的探索和追求。與此相對的是誠實的無神論,它的實質在于人們不斷思考和懷疑已有的神靈觀念,從而不斷形成新認識而超越舊的認識,對信仰對象不斷地否定?!暗@種否定是指曾經(jīng)被人信仰過的東西不再被信仰了,這不是破壞性的否定。這種否定實際上是一切宗教的根本原則”?!八麄儝仐壝髁恋闹T天神,不是因為他們信仰或向往的減少了,而是因為他們信仰和向往的內容超越了古老的諸天神”[1]。(第212頁)按繆勒的說法去推理,誠實的無神論者在宗教內部不斷地自我否定實際上是宗教發(fā)展的真正動力。下面我們從兩個方面說明這個問題。
先從神靈觀念的三個發(fā)展階段來看,人類的神靈觀念從單一神教發(fā)展到多神教,再到惟一神教的動力正是不斷有人對神靈觀念誠實的懷疑和否定進而超越。在單一神教階段,人們崇拜許多單個的神,這些神同時存在,它們掌管不同的領域,在各自的領域每個神都至高無上。例如,古印度人在《吠陀》中記載的活神阿修羅、明亮神提婆都是單一神教階段的神。隨著社會發(fā)展和不同地域人們之間交往,有人開始思考和懷疑他們的信仰對象,猜想在眾神之中是否有一個類似人間君主的領導者,“人們開始懷疑,無論有多少神祗,也無論神的性質如何,必定有一個至高無上(神或命運),人和眾神必須至少‘有一位父親”[2]。(第191頁)這種懷疑最終的結果是令一位神超出其它所有神之上,從而否定了關于單一神的認識并超越它進入多神教階段。就像古希臘的神話,宙斯是眾神之王,阿波羅、雅典娜、波塞冬這些神都從屬于他。在進一步思考后,人們又猜測,他們追求的東西是無所不見的、包容一切的、全知的創(chuàng)世主,是惟一的神,其它的神都在這一新的光輝面前消失,結果人們又否定了關于多神的認識,只追求一個至高無上的、更真更善的神,于是過渡到惟一神教階段。比如《吠陀》所描寫的:“生主在這一切初始之際是唯一的,他是支撐者,因為他支撐一切,他創(chuàng)造了一切生活……”[3]。(第208頁)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促使人們的神靈觀念發(fā)生轉變的關鍵是人們不斷地懷疑、否定和超越。
再從宗教的歷史看,某一個宗教的產生或不斷地發(fā)展壯大,它的力量源泉都是誠實的懷疑和否定舊思想形成新觀念?!傲硪环N無神論是一切真正信仰的生命之血。這是一種力量,它使我們在最美好、最誠實的時刻放棄了我們不再相信其為真的東西……沒有這種無神論,宗教早就變成一種僵化的虛偽。沒有這種無神論,就不可能有新的宗教或宗教的改革,我們任何人都不可能獲得新生”[4]。(第213頁)在繆勒看來,一個宗教之所以保持不僵化、不虛偽,是因為有誠實的無神論,之所以有新宗教產生和宗教改革,也是由于誠實的無神論。宗教的歷史為這一觀點提供了證明。在公元4世紀古印度的岌多王朝時代,印度教從婆羅門教脫胎而出。在印度教產生過程中,婆羅門教的神靈觀和教義都發(fā)生改變,關于神靈世界的結構,梵天、濕婆 、毗濕奴由獨立的神被抬高為三位一體的至上神,民間傳說中的英雄被說成毗濕奴的化身。正是因為這些變革,婆羅門教才不致于僵化而失去活力,才演變?yōu)橛绊懢薮蟮挠《冉?。在印度教發(fā)展過程中,商羯羅的宗教改革對它有很大的推動作用,而商羯羅相對于傳統(tǒng)印度教,無疑是作為一個誠實的無神論者出現(xiàn)的。在基督教走向世界的進程中,保羅也是一個無神論者,他的外邦人可以不受割禮的主張否定了流行的傳統(tǒng)觀念。在羅馬教皇眼中,16世紀的馬丁·路德更是一個無神論者,他“因信稱義”的主張否定了贖罪券的功能。
總的來說,人們更高的神靈觀念來自誠實無神論的懷疑和否定,這種新的神靈觀念導致新的宗教產生或宗教變革,從而促進宗教不斷發(fā)展。從根本上說,宗教的不斷發(fā)展動力來自誠實的無神論。
二、禪宗繁榮的深層原因
禪宗是一個徹底中國化的宗派,它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有很多方面的影響。按禪宗的譜系,自達摩四傳到弘忍之后,禪宗分為兩支,即“南能北秀”。北秀指以神秀為代表的北宗禪,在中唐之前,北宗禪勢力強大,代表人物神秀被譽為“兩京法主”、”“三帝國師”。由于北宗禪在教義和實踐上完全承襲弘忍,少有創(chuàng)新,逐漸失去信眾,在唐武宗滅佛之后,北宗禪就基本消失了?,F(xiàn)在提到的禪宗,實際上是慧能一系的南宗禪。
慧能一系在中唐之后,保持了極快的發(fā)展速度,不僅在唐武宗滅佛事件后延續(xù)下來,而且長成了一棵枝葉繁茂的大樹,形成“五家七宗”的繁榮局面,影響遍及中國,并代表后世的中國禪宗,成為唐代之后中國最有影響的一大宗派。在宋代,禪與佛幾乎成了同義語,可以想見當時禪宗的影響之大。對于繁榮的原因,一般認為是統(tǒng)治者的支持。其實這只是一個外因。唐太宗曾經(jīng)非常支持玄奘的唯識宗,但唯識宗僅傳三代就滅亡了,可見這并非主要原因。上文提到,一個宗教的發(fā)展在于它內部不斷地改革,不然早就僵化了,而宗教改革是由誠實的無神論所引起的。因此,誠實的無神論者對宗教觀念不斷地更新、超越、否定是宗教發(fā)展的深層原因。對于禪宗來說,這些無神論者就是慧能、百丈懷海以及后來不斷創(chuàng)新的禪師們。
1、慧能對傳統(tǒng)禪宗的超越
在中國禪宗的發(fā)展史上,慧能無疑是一位“馬丁·路德”式的宗教改革家。他把禪宗完全中國化,變印度禪為中華禪,并著作了佛教史上惟一不是釋迦牟尼所說的佛經(jīng)——《壇經(jīng)》,作為中國禪宗的締造者,他當之無愧?;勰軐鹘y(tǒng)禪宗的超越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
首先是禪宗教理上的超越?;勰馨岩浴斑_摩禪”和“東山法門”(弘忍所傳)而來的“籍教悟宗”的思想變?yōu)椤凹畮熥晕颉?,開辟了真正超越佛經(jīng)的“祖師禪”時代?;勰芟瓤隙ā叭巳吮居衅刑岚闳糁奔捶鹦?,以作為自悟的基礎,但又指出,事實上并非人人都能自悟,往往是自迷,因此必須通過祖師“示道見性”的幫助,又強調祖師只能提供一定的幫助,如果自己不努力只靠祖師是不可能解脫的,也就是外在教育只幫助你開掘佛性,但覺悟還在自己,自己必須去體認自性,本來圓滿具足從而“頓悟成佛”。在這里,慧能表現(xiàn)了強烈的“離教”即超越一切佛教經(jīng)典的傾向。盡管慧能自稱是聽《金剛經(jīng)》而“言下頓悟”的,在《壇經(jīng)》中也借《金剛經(jīng)》講說道理,但他又指出,這一切都是方便施教?;勰茉凇秹?jīng)》中解釋他的學生對《法華經(jīng)》的疑問而說的兩句話代表了他對佛經(jīng)的態(tài)度:“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5](第82頁)言下之意,沒開悟時要用經(jīng)典來引導,開悟后就用不著這個工具了。他強調:“諸佛妙理,非關文字。”“一切經(jīng)書,因人說有?!盵6](第58頁)對于他自己的《壇經(jīng)》,慧能也不看重,他在世時并不考慮《壇經(jīng)》文字的統(tǒng)一,只是把它作為教學活動的記錄。現(xiàn)在通行的《壇經(jīng)》實際上是他的學生整理、傳寫的,為了某種需要加入了一些內容,并非完全由慧能所說。
其次,禪宗傳法制度的革新。從初祖達摩到四祖道信,禪宗奉行嚴格的“一代一人”的傳衣傳法制度,每代雖有許多弟子,但僅有一人可稱宗師,具備傳法資格。這種制度限制了禪宗的發(fā)展,有很多弊端。最明顯的就是弟子之間常為嫡傳地位互相爭斗。到弘忍時代,這種制度有所松動,但并未發(fā)生變革。弘忍雖倡導“分頭并宏”,但基于傳統(tǒng),他仍把衣缽秘密傳給慧能立為“六祖”。直到慧能,這種制度才真正改變?;勰芤驗槟媳倍跔帄Z正統(tǒng)地位的事件,深悟一代一人制度的弊端,所以正式廢止傳統(tǒng)的傳法制度,并警告弟子:“吾受衣以來,遭此多難,況乎后代,競爭必多,衣即留鎮(zhèn)山門,汝當分化一方,無令斷絕”[7]。他實行了以心傳心、祖師印證的方法,凡被祖師認可的弟子都具有教化一方的資格。這種方法避免了法統(tǒng)之爭,真正張揚了禪宗的生命力,后來的“一花五葉”、“五家七宗”就是慧能變革傳法制度的直接碩果。
2、從機鋒、棒喝到呵佛罵祖——在教學方法上的改革
禪宗傳到慧能,一掃繁蕪的修習儀式,提倡頓悟成佛,認為真正的覺悟不需要過程,“但直下無心,本體自現(xiàn)”,認為覺悟只在反身自照的一瞬間,“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9]。(第51頁)同時又強調,覺悟是個因人而異的具體過程,沒有統(tǒng)一模式,也不能用語言表達。“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因此,禪宗創(chuàng)造了“機鋒”、“棒喝”、“四賓主”、“五位君臣”甚至呵佛罵祖等一系列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開悟,這些方法放棄傳統(tǒng)的念佛、禮拜、坐禪,不信累世修行,在教學中竟然呵佛罵祖,形成了中國禪宗不同于傳統(tǒng)佛教的最大特點。這些具體的教學方法體現(xiàn)了禪師們對佛法有了更高層次的認識的事實。
“機鋒”是禪宗非常特別的教學手段。禪師們主張“不立文字”,反對“籍教悟宗”反映在教學中,他們觸景生情,信手拈來一些“機緣”,對癥下藥,促使學生覺悟。因此他們不直接回答學生的問題,而用答非所問的語言、動作、聲音來啟發(fā)學生。例如一個禪門公案:曹山本寂問洞山良價,“如何是佛?”良價回答:“麻三斤?!奔派揭虼碎_悟。如果只從字面理解,這個“機鋒”你無論如何都不會想通,只有把它放到整個禪宗思想體系中,才能了解它反映的是禪宗“自返本心”,“意在言外”的宗旨。禪師們用這些文不對題、言不及意的答案激發(fā)學生去思考,自佛自悟,不依他求。對于癡迷過深的人,禪宗用“棒喝”。動手就打,開口就罵,目的是讓學生從錯誤的思路中返回來,進入正確的思維途徑,翻然醒悟。比如一個小和尚問馬祖道一,“如何是佛祖西來意”?[10](第129頁)馬祖隨手給他一個耳光。又如德山宣鑒與弟子問答,聲稱:“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11]。(第373頁)對學生開口就打。禪師用“棒喝”對學生突然一擊,使之恍然大悟。
“機鋒”、“棒喝”只是有悖常理,到了“呵佛罵祖”在一般僧人眼里就是大逆不道了。但對禪師來說這只是在教學中的“方便施設”,是一個手段,不存在尊不尊重佛的問題。比如,有個和尚問云門:“如何是佛?”答:“干屎橛”。[12](第929頁)又比如,丹霞天然曾經(jīng)到洛東慧林寺,“遇天大寒,取木佛燒而取火,院主訶曰,何得燒我木佛?師以撥灰曰:“吾燒取舍利”。(第262頁)[13]更進甚者,是關于佛教內部流傳的一個故事,說釋迦初降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顧四方云:“天上地下,唯吾獨尊?!痹崎T大師就此對學生說:“我當時若見,一棒打殺,與狗子吃”[14]?。ǖ?24頁)
慧能、百丈對于佛教思想的新觀念,他們誠實的懷疑,促使他們完成禪宗在教理、傳法制度,僧團制度上的根本變革,這些變革促進了禪宗全面中國化,并走向繁榮?;勰芎笫缹W生們的新思想對舊傳統(tǒng)的否定,促使他們不斷革新教學方法,使禪宗整體上充滿生機,從而打開了持續(xù)繁榮的大門??傊?,不拘傳統(tǒng)、契時契機的創(chuàng)新精神是禪宗興盛的內在原因。
參考文獻:
[1] [2] [3] [4]英·繆勒 著·金澤 譯·《宗教的起源與發(fā)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5] [6] [7]唐·惠能 著·郭朋 校·《壇經(jīng)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3
[8]杜繼文、魏道儒·《中國禪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9] [10] [11] [12] [13] [14]宋·普濟 著·蘇淵雷 ?!ぁ段鍩魰贰け本ぶ腥A書局·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