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國 劉盛雄 陳國明
摘? 要 根據(jù)生物醫(yī)學工程專業(yè)課程的特點,采用基于“微課+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替代傳統(tǒng)灌輸式教學,較好地調動了課堂氣氛和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將教學知識點和教學內容融入微視頻和課程任務中,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通過線上線下學習,逐步掌握所學的知識和理論,能更好地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
關鍵詞 微課;任務驅動;翻轉課堂;生物醫(yī)學工程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8)20-0099-03
Discussion on Application of Micro-lecture + Task-driven Tea-ching Methods//CUI Jianguo, LIU Shengxiong, CHEN Guoming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course, the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micro-lecture + task-driven" is used to instead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which arouses classroom atmosphere and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improves class-room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Throughout the teaching process, teaching knowledge and content are integrated into the micro-
video and curriculum tasks. Student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eachers
through online and offline learning to gradually master the knowle-dge and theory, to promote the achievement of cultivating applied talents.
Key words micro-lecture; task-driven; flipped classroom; biomedical engineering
1 前言
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習質量始終是教學改革追求的目標,如果能夠深刻認識學習的認知規(guī)律和過程,將有利于改進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有利于學生構建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提高教學效率。根據(jù)讓·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中最重要的兩條是:
1)學生的認知是通過主體活動建構的,即學生的親身參與(認知活動是與情感活動、意志活動及個性心理傾向相互促進、協(xié)同發(fā)展的);
2)學生的認知活動要遵循從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的過程,是螺旋上升的,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1-2]。
同時,參照本杰明·布盧姆根據(jù)學習效果的教育目標分類,認知過程可被劃分為記憶、理解、運用、分析、評價和創(chuàng)造等層次[3]。
現(xiàn)有的傳統(tǒng)教學強調對知識的記憶,缺乏對后續(xù)認知過程層次的重視,缺乏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的結合;當下盛行的微課教學適合于認知過程中的記憶、理解和運用,強調知識建構的親身參與;任務驅動教學法適合于認知過程中的分析、評價和創(chuàng)造,強調對知識的實際應用。將微課和任務驅動兩者有機結合,必然能夠更好地幫助教師遵循學生的認知過程和規(guī)律,有利于學生的親身參與,有利于知識“從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的不斷積累和知識體系建構[4]。
2 現(xiàn)有課堂教學中亟待改進的地方
傳統(tǒng)教學? 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教學方式套路較為固定,教師單方面的講授無法生動展現(xiàn)知識點,很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因缺少啟發(fā)式教學,課堂氣氛沉悶,效率不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低;教學時間、順序和內容都由教師按教材理論體系向學生單方面灌輸,導致學生被動學習。同時,教材內容更新較慢,理論與實際生產操作有所脫節(jié),缺乏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引導,無法兼顧學生的個體差異,學生的自學能力得不到有效培養(yǎng)[5]。在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多數(shù)時候只會在卷面上套用公式和理論,實際動手操作能力較弱,這與培養(yǎng)高素質創(chuàng)新型應用人才的教育目的是背道而馳的[6]。針對上述問題,國內外教育工作者積極開展了相關的教學研究和探索,以尋求解決辦法。
微課教學? 微課是一種教學過程中的數(shù)字資源,其核心是課程重要知識點的教學視頻化,其主題突出、內容精簡、使用方便,能較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開展課前、課中、課后學習[7]。微課在實施過程中存在下面兩點不足。
1)碎片化的知識帶來知識的邏輯連貫性關系不強,學生掌握不充分。碎片化的知識點和碎片化的學習時間,不可避免地造成知識點的分散化,學習存在割裂性,缺乏全面性和整體脈絡。學生學習時難以形成系統(tǒng)性的邏輯印象,造成記憶不長久、不深刻。這對知識的系統(tǒng)掌握是非常不利的,也會對日后知識體系的建構形成潛在的威脅。
2)單純的微課教學方式缺乏現(xiàn)場體驗感和氛圍,無法面對面及時交流,這種延遲必將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故微課常被用作課前預習、課后鞏固和補充輔導手段[8]。
任務驅動教學? 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任務驅動教學法是圍繞課程任務,在一系列問題的驅動下,學生應用各種學習資源和課本知識完成既定課程任務,知識體系脈絡清晰,學生圍繞任務開展自主學習,其本質上是通過課程任務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成就感[9]。任務驅動教學法存在以下不足之處。
1)學生基礎不同,能力參差不齊,興趣愛好有差異,導致實踐動手操作、自主學習和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差距較大,容易出現(xiàn)兩極分化的現(xiàn)象,使得學生開展任務驅動的自主探究時不易落到實處,基礎差的學生如無特殊幫扶,易成為被動的旁觀者。
2)分組任務流于形式,學習小組形同虛設,任務分工無實效,存在偽合作和承包的現(xiàn)象。在任務完成中,或者由能力強的學生完成所有任務,或者小組成員各自單干,缺乏團隊協(xié)作,教學效果大打折扣[10]。
3 微課與任務驅動的有機結合
微課與任務驅動兩種教學方式的核心都是學生的自主學習,兩者的區(qū)別在于前者的靈活多樣、形式豐富,后者在于親身參與、實際動手,兩者各具特色,可以優(yōu)勢互補,優(yōu)化教學效果,創(chuàng)設豐富的學習資源。其中,任務驅動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好奇心,鍛煉動手實際操作能力;微課可使學生在短時間內集中注意力,激發(fā)興趣和聯(lián)想,同步學生學習場景,理順學生的學習基礎,使學習效率最大化[11]。兩者的有機結合可以重新調整課內外時間,將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由學生在課外進行自主學習,再在課堂上與教師和同學完成交流討論、疑難解答[12]。兩者的有機結合可以有效實現(xiàn)翻轉課堂,將學生真正放在教學活動的中心位置,以教學效果評價教學模式是否有成效,能更好地實現(xiàn)我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中的應用型和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yǎng)。結合國情和學生的實際學習條件,本課程團隊將微課和任務驅動教學法融入課堂教學,開展相關教學探索嘗試。
4 微課+任務驅動的應用探討
目前,微課、翻轉課堂和任務驅動等新型教學模式已勢不可擋,已對傳統(tǒng)課堂教學形成強大沖擊,同時給教學改革帶來眾多機會和不同視角。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與其被動接受,逐步被淘汰,不如主動出擊,對現(xiàn)有課程教學方式進行改革,積極將課程中心向學生轉移。本教學團隊結合翻轉課堂,讓學生先通過微課視頻對教學的重難點進行自學,然后在課堂上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間的協(xié)作討論,掌握和內化知識,并通過任務驅動的教學方式鞏固和檢驗學習效果,實現(xiàn)先學后教的課堂翻轉。本教學團隊所講授的生物醫(yī)學專業(yè)課程涵蓋知識面廣點多,既有理論學習,又需要實際動手操作。若仍然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手段,則無法充分調動學生課堂上的積極性,無法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本教學團隊在開展學情分析、教學目標設定、教學內容設計、完善效果反饋等方面開展了一定工作,將“微課+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結合進生物醫(yī)學工程專業(yè)課程的教學中,并開展相關教學探索和嘗試。首先,針對專業(yè)課程特點,繪制課程總體知識體系結構圖,將一個個重要知識點制作成微視頻,為學生提供課前預習、課中重難點解析、課后習題解答的數(shù)字化資源;其次,結合課程知識點和教師科研項目設置課程任務,在情境設計合理的課程任務驅動下完成一系列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課程任務,逐步啟發(fā)學生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其中課程教學的最后一個課程任務屬于課程知識體系的延續(xù)擴展,用以啟發(fā)學生進行更深入的外延探究。
需要指出,課程教學中的微視頻是根據(jù)知識點制作的教學輔助素材,任務驅動中的任務是對知識點的動手實際練習操作。微課的豐富表現(xiàn)形式和較強的感染力,結合任務驅動良好的知識體系層次,已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同時加入最新的工程案例作為知識點的補充和延續(xù),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點及其實際應用條件。
在微課和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實施過程中,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任務為主線、微課為載體、思考和創(chuàng)新為靈魂,實現(xiàn)課堂翻轉,實現(xiàn)教學中心由教師向學生轉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順利完成知識傳遞、內化、固化的幾個過程。最后,本團隊對課程考核方式進行完善,除了相關考試和實際操作考核以外,還要求學生在完成課程知識學習后,針對微課的視頻內容和課程任務體系結構提出修改意見,幫助學生更好地梳理知識體系,促進提煉升華。本團隊在教學實際過程中的具體實施過程如圖1所示。
5 對本教學方法的總結與反思
本教學方法通過一段時間的實施,團隊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jīng)驗和教訓,現(xiàn)初步總結如下。
微視頻和任務驅動相輔相成? 將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飽滿的微視頻資源放在網(wǎng)絡上供學生使用,既能體現(xiàn)平臺學習的優(yōu)勢,又能增進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結合課程知識體系的任務實踐,可以幫助學生加深知識點印象,鞏固學習效果;同時通過任務的持續(xù)跟進研究和提升,可以借此讓學生參加競賽,打開學生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成就感和競爭意識。
課程總體知識結構導視圖和教學反思不容或缺? 通過課程總體知識結構導視圖,把重要知識點做一個整體的串聯(lián),然后結合教師相關領域科研工作形成數(shù)個課程任務。建立關聯(lián)知識點的反思表,定期讓學生對已學知識點開展獨立思考,反思鞏固已學知識,為理解整體課程知識體系打好基礎。
時空分離,充分發(fā)揮團隊作用? “微課+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區(qū)別于傳統(tǒng)課堂教學,需要學生進行前瞻性預習,學生不在同一教室內同步接受知識的傳輸,時間空間存在一定的差異,在感受到學習時間靈活性的同時,也帶來孤獨感甚至遭遇挫敗感。這就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主體間的相互交流,線上線下發(fā)揮任務小組的協(xié)同作用。
微視頻和任務工作量適中,不占用過多課余時間? 無論是微課、任務驅動,還是翻轉課堂,都需要學生配合,需要學生花費大量的課余時間預習、實作和鞏固,雖然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質量,但無疑也是對學生課余時間的一種剝奪。
新教學方式對任課教師提出更高要求,團隊合作十分重要? 本團隊采用課程組協(xié)調配合的方式共同完成教學方式方法轉換,這不但可以減輕單個教師的工作壓力,而且可以集思廣益,優(yōu)化視頻和任務實施效果。
維持學生的學習熱情值得思考,主動建構知識體系很必要? 課程教學中引入“微課+任務驅動”,學生對教學形式的熱情往往高于對教學內容的關注,如何保持學生的持續(xù)學習熱情,值得教師思考。對知識的汲取不僅需要有對學習對象的興趣和欲望,更需要對已學知識進行建構,完善知識體系和脈絡,這樣才能收到理想的學習效果。比起從已有的資源里被動吸收知識,主動建構知識是一項更重要的技能,最好的學習是由內而外的學習?!?/p>
參考文獻
[1]曹俊軍.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活動中的建構[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4,3(2):75-77.
[2]柯進紅.遵循學生認知規(guī)律 提高概念教學效率[J].小學教學參考,2012(32):49.
[3]張一晨.以培養(yǎng)科學思維為目標的教學策略選擇[J].中國教育學刊,2016(s2):80.
[4]劉志娟,蔣華,杜英俊.基于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微課設計與開發(fā):以《數(shù)據(jù)圖表化》為例[J].信息記錄材料,2017,
18(4):152-153.
[5]吳欣,吳炎.研究型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比較[J].當代體育科技,2017,7(9):124.
[6]胡功林.淺析多媒體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優(yōu)化融合[J].教育現(xiàn)代化,2017(34):66-68.
[7]曾孝文,胡虛懷,嚴權峰.一種翻轉課堂中微課教學設計模式研究[J].電子技術,2016(10):1-4.
[8]唐曉旻,傅敏,王崇均,等.基于微課和任務驅動教學法的課程教改探究[J].廣州化工,2017(4):134-135.
[9]姜珍珍,張魯潮.微課在高校應用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7,16(2):88-90.
[10]崔建國,陳忠敏,王洪,等.任務驅動教學法在生物醫(yī)學課程中的應用[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1,
25(5):141-143.
[11]張素梅.基于任務驅動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施[J].文教資料,2016(23):153-155.
[12]操鳳萍,朱林.微任務驅動項目式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探索[J].計算機時代,2017(4):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