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盛
當代昆劇創(chuàng)作的一個突出現(xiàn)象是古典名著的全本/多本搬演。這一創(chuàng)作熱潮,始于上海昆劇團的全本《牡丹亭》(1998)與三本《牡丹亭》(1999),繼而在新世紀蔚為大觀,涌現(xiàn)出浙江昆劇團的兩本《牡丹亭》(2000)、蘇州昆劇院的三本《長生殿》(2003)與青春版《牡丹亭》(2004)、江蘇省昆劇院的精華版《牡丹亭》(2004)與《1699·桃花扇》(2006)、上海昆劇團的全本《長生殿》(2007)、北方昆曲劇院的大都版《西廂記》(2008)等全本/多本大戲。至此,中國戲曲四大古典名著,均以全本/多本戲的方式搬上了當代昆劇舞臺。當代觀眾以最接近原著全貌的方式,領略了這些古典作品在舞臺上的藝術魅力。
若將視野延及這些古典名著問世之初,會發(fā)現(xiàn)它們的舞臺搬演之路大體經(jīng)歷了這樣一個過程:全本戲——小本戲——折子戲——單本戲——多本戲——全本戲。從全本戲到折子戲,篇幅上是由“繁”入“簡”,藝術上則從文人的傳奇(雜?。┧囆g轉向藝人的表演藝術;而從折子戲到多本戲、全本戲,則是由“簡”入“繁”,以藝人的表演藝術為基礎向文人的傳奇(雜?。┧囆g回歸。也就是說,這些古典名著的當代搬演之路,正好與數(shù)百年來的昆劇發(fā)展之路相反,回到了原初,走了一個閉合圈。當然,今天的全本戲與數(shù)百年前的全本戲相比,舞臺呈現(xiàn)上已不可同日而語。
全本《牡丹亭》
四大古典名著中,昆劇舞臺上搬演最多的是《牡丹亭》與《長生殿》,明清兩代傳承下來了不少折子戲,今天仍然是昆劇舞臺上深受歡迎的傳統(tǒng)劇目。因而,對這兩個古典作品進行全本/多本搬演,有比較好的表演藝術基礎。
從1998年到2007年,上昆在十年時間內(nèi)將明清傳奇史上最為重要的兩部作品進行了全本搬演,在全國昆劇院團中一枝獨秀。 全本《牡丹亭》當年在上海并未公演,僅做過一次內(nèi)部演出,看過的觀眾非常有限,后來因為赴美演出未果的風波再也沒有演出過,所以,在公開場合很少進入大家的討論視野。從二十年后的今天來看,全本《牡丹亭》的價值因為歷史原因被大家忽視了,因此我們完全有必要重新來討論一下它對當代昆劇創(chuàng)作的影響及其在當代昆劇史上的意義。上昆的全本《牡丹亭》,是這部巨著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第一次全本演出,而且是真正意義上的全本戲,除了少數(shù)場次刪掉個別曲子外,按原著五十五出的順序分六個晚上演畢,共計19個小時。
全本《牡丹亭》的重要意義在于,它標志著當代昆劇進入了一個全本/多本大戲的新時代,如前所述,中國古典四大名劇此后均以全本/多本戲形式搬上了昆劇舞臺。雖然我們不能說沒有全本《牡丹亭》就沒有后面的全本/多本大戲,但全本《牡丹亭》是所有全本/多本大戲中的第一個,這是毫無疑問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全本《牡丹亭》因此具有了當代昆劇史的節(jié)點意義。
全本《牡丹亭》之后,上昆另起爐灶排演三本《牡丹亭》(后又壓縮為7小時的上下本)。導演郭小男希望以嶄新的解析方式再生四百年前的經(jīng)典,他強調創(chuàng)新、強調現(xiàn)代觀念的融入,反對任何還原、復古或是沿襲、照搬的創(chuàng)作理念。他將該劇演出意象提煉為一個“幻”字,以此統(tǒng)領二度創(chuàng)作,導致了舞臺空間的避虛就實,有違傳統(tǒng)昆劇的美學精神,并未能取得他所希望的理想效果,社會反響也很有限。
2001年昆劇入選世界“非遺”后,在《文匯報》資深記者唐斯復的動議下,上昆將目光投向了明清傳奇的另一座高峰——洪昇的《長生殿》。
全本《長生殿》
《長生殿》音律完備、文辭優(yōu)美、意蘊深厚,在中國戲劇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清代以來還傳承下來《定情》、《疑讖》(又名《酒樓》)、《絮閣》、《密誓》、《驚變》、《埋玉》、《聞鈴》、《哭像》(又名《迎像哭像》)、《彈詞》等不少經(jīng)典折子戲。有鑒于文本的經(jīng)典性與折子戲的豐富性,只要有條件的院團無不排演《長生殿》,而要排演全本《長生殿》,條件最好的院團莫過于上昆。
在文本整理上,全本《長生殿》整理者唐斯復本著“刪繁就簡、調整結構、保持抒情性,加強故事性”的原則,通過砍去枝蔓、調整順序、合并場次與刪節(jié)曲牌等方法,將原著整理成《釵盒情定》《霓裳羽衣》《馬嵬驚變》《月宮重圓》四本(含原著43出)。這個整理本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全本”。唐斯復最初的整理本為五本,含原著全部50出戲,為一周能演兩輪的演出考慮,不得已刪減到目前的四本。她借鑒章回小說的形式,以“說書人”貫穿全劇演出,在每本演出前進行“傳概”,結束后說書人再次上場,總結本場內(nèi)容,留下懸念。唐斯復希望這樣做可以讓觀眾不論是看全本或只看一部分,都能看到全貌的精彩。
以往演出《長生殿》,多以折子戲串演或是單本戲方式演出,也多以李楊愛情為情節(jié)主線,且多演到第25出《埋玉》為止?!堵裼瘛肥恰堕L生殿》的小收煞,至此全劇才演了一半。上海戲劇學院葉長海教授認為,《長生殿》前25出好看,后25出耐看。長期以來的舞臺演出缺失了“耐看”的后一半,不能不說是遺憾。作為明清傳奇巨著,《長生殿》內(nèi)容復雜、主題多樣,以折子戲串演或是單本戲的篇幅只能體現(xiàn)原著的局部,惟有以全本/多本戲方式才有篇幅展現(xiàn)李楊愛情與安史之亂的雙線情節(jié),完整呈現(xiàn)原著的復雜題旨,從而做到既“好看”又“耐看”。
全本《長生殿》總體上做到了這一點。唐斯復精選原著后25出中的19出,將其壓縮合并為12出戲。從表演藝術來看,后25出里的《聞鈴》《哭像》《彈詞》幾出,是大官生與老生家門的唱功戲,具有很高的可看性,深受觀眾喜愛,長演不衰。所幸的是,這幾出戲在全本《長生殿》里都得到了保留。
對后25出的重視,反映出當代人對《長生殿》主題認識的深化與審美觀念的變化。傅謹在《全本〈長生殿〉與上昆的意義》一文中指出:“李楊愛情只有在楊玉環(huán)死后才變得純潔,正因為脫離了政治、權力以及各種現(xiàn)世利害關系的羈絆,李楊的關系才有可能向純潔的愛情演變,這是洪昇對人生最悲觀的體驗,也是《長生殿》之所以成為超越時空的經(jīng)典作品的精髓所在?!?/p>
排演全本《長生殿》歷時多年,并非一帆風順,曾經(jīng)幾次出現(xiàn)資金缺口。制作人唐斯復多方化緣,乃至拿出自己的私房錢投入排練,克服重重困難才得以排演出來。當時也有些人不太理解,為什么要耗費如此多的時間與精力來排《長生殿》這樣的傳統(tǒng)劇目。十年過去了,全本《長生殿》不僅贏得了觀眾,創(chuàng)造了票房,走出了國門,還獲得了包括“文華大獎”在內(nèi)的各種文藝獎項,與“臨川四夢”一并成為上昆最為閃亮的名片。
從全本《牡丹亭》到全本《長生殿》,“上昆”全本搬演古典名著歷程至今已走過了二十年。隨著時間的遠去,這些全本戲的意義也日漸顯現(xiàn)出來。如果說傳統(tǒng)折子戲保存了遺產(chǎn)意義上的昆劇,那么古典名著的全本搬演,不僅讓觀眾可以領略古老昆劇的藝術魅力,而且可以看到古典名著在舞臺上的全貌呈現(xiàn)。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古典名著的全本搬演在當代昆劇史上的光芒,可與乾嘉時期形成的昆劇折子戲傳統(tǒng)相媲美。
如果有可能,上昆也許可以考慮恢復上演全本的《牡丹亭》,以饗今日之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