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進波
父親昔日種玉米時總是“滿天星”,認為這樣玉米才搬得來,才能增產(chǎn),勤除草,按時施肥,但都是“蜜蜂型”玉米,周而復始,年年如是,始終沒有達到種時的豐收愿望。上世紀九十年代末,農(nóng)推站介紹“夾二行”,選風向,因地制宜。父親不完全相信他們的說法,就在一塊土中做實驗,一半仍按他往昔的種,另一半按“夾二行”,選風向種,最終他相信了“夾二行”種植法。“滿天星”種植法強調(diào)的是苗多,望在豐收;“夾二行”種植法主張苗少,豐收在即。“滿天星”種植法破壞了玉米的自由生長規(guī)律,而“夾二行”種植法為玉米的自由生長提供了充足的空間,保護了它的自然生長。
父親培育的是玉米,教師培育的是祖國的未來,萬事萬物之間是有必然聯(lián)系的。新課標以前,大部分教師都采取“滿天星”種植法,都認為教師講得越多越仔細越透徹,學生就收獲越多學得越好,殊不知違背了規(guī)律,制約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捷克教育學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提出班級教學制時就提出,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尋求并找出一種教學的方法,使教員因此可以少教,學生可以多學”。那么,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挖掘?qū)W生的潛力呢?
在傳統(tǒng)教育中,人們對教師角色的描繪通常有“園丁”“春蠶”“靈魂工程師”“蠟燭”“一桶水”這五種。新課改的背景下,不少教師這么說:“新課程,想說愛你不容易。”其實,要說愛你很容易,那就是必須“洗心革面”,就是要確立新的教學理念。要變“當前發(fā)展”為“可持續(xù)性發(fā)展”,變“課程的傳播者”為“課程的開發(fā)者”,變“片面”為“全面”,變“甄別與選拔”為“激勵成功”。要從教師是教學的中心,教師是教學的絕對權(quán)威的理念中走出來,要由知識的傳播者變?yōu)閷W生學習的促進者,由課堂的主宰者變?yōu)檎n堂中平等的交流者,由課堂的執(zhí)行者變?yōu)檎n程的建設者,由知識的灌輸者轉(zhuǎn)變?yōu)殪`魂的導游者。教師應該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要讓學生學會學習,讓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把自主權(quán)真正返還給學生。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先學后教,這不是一個新的概念,其實就是常說的課前預習,學生課前做好預習,這是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一種好方法。先學后教,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學生的學上,學生預習時,將會遇到很多困難,就是要讓學生知難而上,讓學生敢于發(fā)難,若學生能提出疑問,提出問題,那說明預習已經(jīng)到位了。因為預習是學生對新知識整體感知的過程,能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更能激發(fā)起學生的求知欲。如果學生沒有預習的過程,那就是被動的學習,這樣學生就成了接受知識的工具了,讀的就是“死”書。尤其是語文、英語、政治、歷史等科目,講求的就是讀,學生先利用工具書,自己動手解決課文中不會讀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詞,劃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語句、感悟感情等,這對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非常重要。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師所講述的只是學生想要領悟而領悟不到的,曾經(jīng)研究而研究不出來的部分?!苯處煹摹皬椥詫搿币械姆攀?,“吃透兩頭”——教材和學生,把握中間——教法運用的靈活性和伸縮性。這也就是說,教師應講在“點子”上,這一節(jié)課學生應該掌握哪些知識,要達到什么目的。教師設計每一堂課時,要體現(xiàn)在“導”字上,要考慮的是:怎樣才能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怎樣才能做到教學形式生動活潑,妙趣橫生?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教學過程中,要靈活把握課堂教學的內(nèi)容,觀察學生的探究動向,善于捕捉學生的思想火花,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自主、探究性學習是教師“彈性教學”的延伸,是學生思想的釋放、個性的張揚、進取心的激發(fā)、想象力的的膨脹、知識的全面升華。只要學生自己能學會的,就要讓學生去學;只要學生能動手做的,就讓學生去動手做;只要學生能思考的,就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只要學生能討論的,就讓學生一起去討論;只要學生自己能得出結(jié)論的,就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結(jié)論。放手讓學生自主感悟,自主學習。可讓學生閱讀更多的中外名著,寫周記,或把有意思的事記下來。提供一些適合初中學生閱讀的課外讀物,如,《語文周報》《中學生學習報》《初中生輔導》等。這樣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又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同時,教師對這些課后作業(yè)的完成,別忘了贊揚,培養(yǎng)學生更大的自信心。這樣,學生們就多了發(fā)現(xiàn)的空間,多了自主的權(quán)利。這正是語文教學的目的:“培養(yǎng)學生終生學習的愿望和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使他們初步具有獨立生活能力、職業(yè)意識和規(guī)劃人生的能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