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忠
(福建省寧德第一中學(xué) 352100)
在習(xí)題課中,教師經(jīng)常會給學(xué)生歸納眾多題型或者物理模型,從而希望幫助學(xué)生快速解答題目.然而,實際往往并不如愿,學(xué)生常常感覺題型太多記不住,或是在考場上有限時間里找不出與老師歸納的一模一樣的題型.特別對于板塊模型和傳送帶模型,同學(xué)們更是覺得棘手.其實從摩擦力的定義入手,理解了摩擦力的本質(zhì),用整體法和隔離法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然后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列出表達式,解題也變得簡單.本文從摩擦力的性質(zhì)、方向、大小入手,重新認識板塊模型、傳送帶模型,突破模型束縛,解答物理難題.
1.如圖1所示,在水平地面上有一長木板B,質(zhì)量為M,其上疊放木塊A,質(zhì)量為m,假定木板B與地面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2,木塊A與木板B之間動摩擦因數(shù)為μ1,且最大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相等.現(xiàn)用一水平力F作用于B,A、B的加速度與F的關(guān)系如圖2所示,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木塊A的質(zhì)量m=0.5 kg
B.木板的B的質(zhì)量M=1.5 kg
C.木板B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2=0.2
D.木塊A與木板B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1=0.2
審題時,應(yīng)著重思考下,圖2中為何在F1=3 N時,A、B開始產(chǎn)生共同加速度?F2=9 N時,A、B的加速度開始出現(xiàn)不同?
分類討論:
當(dāng)0 當(dāng)3 N F-μ2(M+m)g=(M+m)a① 當(dāng)F>9 N時,木板B的加速度aB可以隨F的變大而變大,但是因A受到的摩擦力fBA不能隨F變大而無限變大,故當(dāng)fBA達到最大靜摩擦力后,A受到的摩擦力變?yōu)榛瑒幽Σ亮?,?dǎo)致A、B的加速度從相同變成不同,從而分道揚鑣,A、B發(fā)生相對滑動.對A、B分別隔離分析,其受力分析如圖6所示. 對A:μ1mg=maA③ 得aA=μ1g④ 對B:F-μ2(M+m)g-μ1mg=MaB⑤ 在a-F圖像中,由圖像知, 得μ1=0.4M= 1kg,m=1.5kg.當(dāng)F=3N時,a=0. 2.一長木板B在水平地面上運動,在t=0時刻將一相對于地面靜止的物塊A輕放到木板B上,以后木板B運動的速度-時間圖像如7所示.已知物塊A與木板B的質(zhì)量均為m,假定木板B與地面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2,木塊A與木板B之間動摩擦因數(shù)為μ1,最大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相等,且物塊始終在木板上,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求: (1)物塊A與木板B間,木板B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1,μ2 (2)木板B至少多長,才可以保證物塊A不掉落木板 (3)從t=0到木塊A與木板B均停止運動時,物塊A相對木板B的位移大小. 結(jié)合木板B的v-t圖像,用隔離法對木板B和木塊A分別進行受力分析,如圖8所示,知0-0.5s內(nèi),木板B做v0=5m/s的勻減速直線運動時,木塊A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其v-t圖像如圖9所示. 對木板B: 本題重點、難點在于分析0.5s之后,木板B、木塊A能否一起做加速度相同的勻減速直線運動,其結(jié)果取決于μ1、μ2的大小. 對木塊A:aA2=-μ1g=-2m/s2⑨ 3.如圖10所示,傳送帶與水平面間的傾角為θ=37°,傳送帶以v0=10 m/s的速率運行,在傳送帶上端A處無初速度地放上質(zhì)量m=0.5 kg的物體,物塊與傳送帶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0.5,若傳送帶上端A到底端B的長度L=16 m,則物體從A到B的時間t為多少?(g=10 m/s2,sin37°=0.6,cos37°=0.8) 傳送帶模型與板塊模型類似,往往也存在多種可能結(jié)論的判定,其決定因素眾多,包括滑塊與傳送帶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的大小、斜面的傾角、滑塊和傳送帶速度的大小與方向.其實決定解題關(guān)鍵點就是對摩擦力性質(zhì)、方向、大小及其突變的分析. 本題未點明傳送帶運動方向,故而先分類討論. 當(dāng)傳送帶以v0=10 m/s順時針運行時,物塊的初速度為0,相對傳送帶斜向上運動,故而傳送帶給物塊沿傳送帶向下的滑動摩擦力,受力分析如圖11所示.mgsinθ+μmgcosθ=ma1. 得a1=gsinθ+μgcosθ=10 m/s2方向沿傳送帶向下 當(dāng)t1=1 s,物塊的速度v1=10 m/s,與傳送帶共速時,物塊受到的摩擦力的性質(zhì)、方向、大小是解題關(guān)鍵點.我們可以用假設(shè)法進行突破.假設(shè)此時沒有摩擦力,則物塊只受到重力和支持力,加速度為a=gsinθ=6 m/s2,下一時刻物塊將會相對傳送帶運動,故而假設(shè)不成立.物塊受到沿傳送帶向上的摩擦力.那摩擦力是滑動摩擦力還是靜摩擦力呢?因為μ=0.5,θ=37°,mgsinθ>μmgcosθ,所以摩擦力為滑動摩擦力f=μmgcosθ,方向沿傳送帶向上:mgsinθ-μmgcosθ=ma2 a2=gsinθ-μgcosθ=2m/s2 S2=L-S1=11m 物塊從A運動到B所需總時間為t=t1+t2=2s 當(dāng)傳送帶以v0=10 m/s逆時針運行時,物塊的初速度為0,相對傳送帶斜向下運動,故而傳送帶給物塊沿傳送帶向上的滑動摩擦力,如圖12所示. mgsinθ-μmgcosθ=ma3 得a3=gsinθ-μgcosθ=2 m/s2方向沿傳送帶向下 物塊從A運動到B所需時間為t′=4 s 從上述題目中可以看出,解答題目的關(guān)鍵更多的在于分析研究對象所受的摩擦力性質(zhì)、方向、大小,然后列出牛頓第二定律求解加速度.而摩擦力難以一眼判定,更多的在于當(dāng)木塊與木板或者木塊與傳送帶速度相等時.一旦突破,基本可以順利解答題目. 參考文獻: [1]馮杰.中學(xué)物理課程論[M]. 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