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伊
摘要:為了提高課堂效率,互動式教學方法以其有效的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等優(yōu)勢,被廣泛的應用于課堂教學中,得到教育界的廣泛認可。小學音樂教學更加注重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這是推動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以“音階問好歌”為例分析當下互動教學模式理念和其對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要性,并對提高音樂教學質量提出建議。
關鍵詞:小學音樂? ?互動? ?課堂? ?實踐
中圖分類號:J60-05?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06-0125-03
教育,從來不是單向的,我國偉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一部《論語》實際上就是記載孔子師生之間互相討論、回答情況的書。這其實就是所謂“互動式”教學模式,把教育活動變成老師與學生兩者間生命與生命的交流溝通,把教學過程看作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著的教與學統(tǒng)一的交互影響和交互活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優(yōu)化“教學互動”的方式,即通過調節(jié)師生關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諧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習個體與教學中介的互動,強化人與環(huán)境的交互影響,以產生教學共振,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結構模式。
而作為小學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音樂類教師,達成如是的教學模式是異常困難的,不僅小學生的自制能力不足,還包括課程性質的特殊。
一、普通小學音樂課堂互動教學之不足
縱觀普通小學音樂教育,很多學校都沒有給予重視,認為音樂體育美術是學生放松身心的課程,對孩子的成長起到微不足道的作用。
盡管教育部公布了《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新頒發(fā)的《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新標準”)是在總結近十年課程改革的經驗基礎上和廣泛聽取一線音樂老師和一批專家意見后的創(chuàng)新與改革。在“新標準”中了闡述音樂的概念與功能。
(一)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通過有組織的音響實現思想和感情的表現與交流必不可少的聽覺藝術,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
(二)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重要形態(tài)和載體,音樂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內涵,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伴隨人類歷史的發(fā)展,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對音樂的感悟、表現和創(chuàng)造,是人類的一種基本素質和能力。
此外還強調了音樂教育的三大課程性質:人文性,審美性,實踐性??墒顷P于互動教學的實踐還是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幾個存在的問題如下。
1.教師單純的播放古典音樂給小學生作為音樂欣賞課程。
2.教師在音樂課堂中沒有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從而導致師與生之間互動不足。
3.缺少合唱、舞臺劇等實踐性的節(jié)目。
以上問題的實質即是教師的“自己性”,只是完成作為教師的職責,沒有貫徹新的“音樂課程標準”,沒有把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應通過各種手段使學生懂得“愛學”與“如何學”,培養(yǎng)學生熱愛音樂及高尚的情操。
二、音樂課堂互動教學之獨創(chuàng)——“音階問好歌”
音階,是以調式中的音,按照高低次序(上行或下行),由主音到主音排列起來就叫做音階。(《音樂理論基礎》——李重光)
對于音階的學習,不管是練習樂器還是對音樂啟蒙都起著絕佳的作用。通過熟悉建立在各個調性的音階,可以讓初接觸音樂的孩子們產生對“音”“調”“調性”等的概念,所以筆者選擇利用音階作為音樂互動教學的基礎工具。
在筆者參與低年級音樂教育不久的教育歷程中,根據教學實際,獨創(chuàng)了“音階問好歌”這一教學形式,實踐結果收獲頗豐。下面筆者將具體介紹“音階問好歌”。
(一)“音階問好歌”淵源
音樂教育是以審美為核心,既然追求的是音樂之“美”,自然要唱得美、表現得美。而音階對于音樂學習來講尤為重要,它是我們追求“美”的源泉。通過熟練音階的學習,可以幫助孩子們掌握音高、調性、節(jié)奏等音樂基礎理論知識,從而可以真正表達出音樂的力量。
筆者一直認為,音樂課堂的“問好”不同于其他課堂。音樂課堂中,應始終貫穿著音樂的元素,秉承著這一思想,筆者試著在一節(jié)音樂課問好時加入了音階問好的元素,并加入了音高走向的線條與柯爾文手勢,發(fā)現孩子們對于音高構建的掌握日益熟練。
(二)“音階問好歌“基本介紹
上圖所示是C大調音階,筆者將“C、D、E、F、G”音高分別對應“我們來唱歌”,小朋友回答跟唱“dol、re、mi、fa、sol”接著老師唱“唱什么,唱什么”對應“C、C、G”音高,小朋友接著自己唱下行音階“G、F、E、D、C”音高(見譜例1)。
譜例1:
(三)“音階問好歌”的實踐成果
音樂課以一首“音階問好歌”拉開序幕,孩子們與老師的互動讓他們期待不已,不再需要傳統(tǒng)的讓課堂安靜下來的方式,一種心與心之間的交流讓孩子們可以安靜下來主動傾聽音樂,接受音樂?!叭f事開頭難”,一個好的課堂開始,奠定了整節(jié)課的教學質量走向。筆者發(fā)現,孩子們注意力提高了,好像在等待老師與他們隨時進行互動的可能;學習質量提升了,正是因為注意力提高,教學內容進行得快又好。且“音階問好歌”通過趣味的一問一答,為孩子們建立了音高調性的概念。筆者曾經嘗試在演唱過程中故意去掉某個音級,孩子們立刻敏感的察覺到,以此證明孩子們已經有了音高的基本概念。
(四)“音階問好歌”的適用性擴展
由于筆者教學經驗不足,只于低年級實行該教學方法。所謂“因材施教”,筆者打算針對不同年級學生不同教育情況,改進完善“音階問好歌”,擴展其適用性。例如中年級學生演繹和聲性“音階問好歌”(見譜例2),高年級學生進行分聲部卡農式演繹(見譜例3)等。
譜例2:
譜例3:
以上譜例所示的“音階問好歌”均建立在C大調上,當然“音階問好歌”不僅僅局限于C大調,建立在任何調性都可以,如譜例4所示為建立在c小調上。
譜例4:
(五)“音階問好歌”之延伸
“音階問好歌”只是音樂互動教學的一種載體,有很多其他形式也可以實現。
1.筆者將“柯爾文手勢”(如下圖)
加入進“音階問好歌”中。該手勢是柯達伊音樂教學法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手勢借助七種不同手勢和在身體前方不同的高低位置來代表七個不同的唱名,在空間把所唱音的高低關系體現出來。它是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音高、音準的調整、交流的一個身體語言形式。邊唱邊動會使得學生們很感興趣,對識譜的畏難情緒在不知不覺地減弱了,并且音準的準確性就大大的提高了。
2.表揚批評歌
一次給一年級小學生上音樂課時,課堂嘈雜,孩子們跑跳不停,任憑筆者在講堂上“嘶吼”也無濟于事。于是筆者走到鋼琴邊,彈起了臨時起意的“表揚批評歌”。全班立刻安靜,與筆者開始進行了互動。此歌也是建立在“音階問好歌”的基礎之上,在孩子們熟悉的音調上進行互動:“我要表揚誰/我要批評誰”“表揚誰表揚誰/批評誰批評誰”“我要表揚某某某/我要批評某某某”等,以一種即興輕松的方式化解課堂上孩子們注意力不集中、紀律散漫等問題,不僅可以起到讓學生們互相監(jiān)督還能調節(jié)課堂氣氛,寓教于樂。
以上僅僅是筆者互動教學的“冰山一角”,文字不足以表達出互動課堂的生動有趣,還望各位專家學者們前來蒞臨指導!
三、音樂課堂互動教學的意義與期待
以上種種教學方式,都是筆者通過學習新課程改革得出淺薄的想法,其意義在于必須改變傳統(tǒng)課堂中教師單向灌輸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教學方式。學生應該是課堂中的主體,積極地進行師生、生生之間平等互動,這是一種重要的語言交際活動,涉及到學生的學習動機、信心、興趣和情感等方面。在互動過程中,學生不斷地建構知識、提高技能、活躍思維、展現個性和開拓視野。只有在輕松自由的氛圍中進行互動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創(chuàng)新性,才能體現新課程的精神。
筆者也是剛剛從學生的角色轉變?yōu)橐幻處煟鳛閷W生的時期里,就很期待音樂課可以與老師同學互動,一起馳騁在音樂的世界里。而如今作為經驗不足的年輕教師,對教育教學有著滿腔的熱血,也對新課標下的互動型課堂建設充滿熱情,希望自己的創(chuàng)新式互動型教學方式可以得到認可與推廣,希望可以為孩子們營造一個快樂的學習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