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柏冬
【摘要】為了培養(yǎng)全方面發(fā)展的社會型人才,中國開始進行深度的教育改革,以素質教育目標替換應試教育目標,積極推動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向科學化的以人為本教學模式轉型,對教學的要求也從所設定的教學目標向學科素質變化。本文以高中歷史教學為主體,對其教學方法中如何滲透學科素質進行討論。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模式;學科素質
一、高中歷史的教學目標和學科素質
高中歷史課程作為高中教學中的必修課程,其根本目的是通過歷史知識的傳授,使學生能夠從歷史事件中認識其發(fā)展規(guī)律,形成科學的哲學思想觀念和民族觀念,并且能夠站在國際高度去考慮人類發(fā)展的未來趨勢,使學生能夠融入社會,成為國家繁榮發(fā)展的建設者。
在2017年的《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將歷史教學的目標分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部分,其詳細概念在于以下幾點。
(一)知識與能力方面
(1)積累基礎歷史知識。通過高中歷史課程的教學,學生應當獲得充足的基礎歷史知識,能夠了解并記憶重要歷史事件的時間、經過、原因等內容,并在時間軸上縱向進行串聯(lián)。(2)從點到面的了解歷史。經過歷史知識的積累,學生對不同時間點上的歷史已有了解,在下一個學習層面上,需要在腦中對一個時代的歷史形成系統(tǒng)認識,同時形成中國史和世界史之間的聯(lián)系,學會同一時間橫向歷史事件的比較。(3)學會對歷史事件進行概括總結。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并不單單是為了讓學生了解歷史,更多的是為了讓學生培養(yǎng)歷史思維能力,學會從歷史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從歷史事件的發(fā)生中分析原因與意義。
本部分著重與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方面
(1)知識由淺入深的學習過程。歷史課程的學習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從表面的歷史事件的發(fā)生到為何發(fā)生、再到如何做能得到有利結果。(2)學習能力不斷提升的過程。通過教學知識的不斷深化,對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是一個不斷提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綜合運用閱讀、記憶、理解、思考、邏輯能力,從而幫助學生學習能力不斷增強。
本部分教學著重于多項學習方法的運用,包括:閱讀文獻、換位思考、獨立分析、小組合作等。
(三)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培養(yǎng)愛國主義與民族精神。通過對中國史和世界史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民族意識與國家意識,在學習中增進民族情感,從而有利于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形成。(2)培養(yǎng)開放包容的世界觀。在了解民族與國家觀念的基礎上,通過歷史教育,學生還應當樹立開放包容的世界觀,從人類整體的層面去看待問題,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與歷史,將國家與民族的發(fā)展融入世界發(fā)展中去。
歷史學科素質與教學目標的內容具有高度的一直性,而相對于教學目標的階段性特點來說,學科素質更注重長期的、穩(wěn)定的、自主的學科知識與能力的積累,是對高中歷史教學成果考核的更高層次標準。
二、高中歷史教學問題分析
(一)歷史能力培養(yǎng)不均衡
在高中歷史教學目標中將對歷史材料的閱讀、理解、記憶、思維、邏輯等能力概括為歷史能力,但在現(xiàn)實的歷史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集中在閱讀和記憶能力上,而對其他能力的培養(yǎng)不足或是不重視,導致學生歷史能力的不平衡。
(二)教學模式老舊僵化
雖然教育改革在廣泛的開展中,但以考試為目標的學校教育還需要一段時間去完成教學改革,在此期間教學形式也仍然以傳統(tǒng)的教師主導、知識灌輸為主,課程內容中對于歷史事件的介紹大多是照本宣科,課堂節(jié)奏保持在一個頻率上,容易造成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的疲倦感,不容易對課堂內容產生興趣,從而喪失對歷史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情感層面培養(yǎng)不到位
高中歷史教學中對于學生歷史意識和歷史情感的培養(yǎng)相對較弱,因為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的限制,以課本的書面文字很難使學生獲得與歷史情感相關的互動與體驗,這對于學生國家與民族情感的培養(yǎng)很不利,也是歷史教學在學科素質教育上的缺失。
三、如何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科素質
(一)建立完善的學科素質教育體系
現(xiàn)階段學校教育對學科素質的培養(yǎng)還處于探索階段,剛剛弄清楚了學科素質是什么的問題,接下來就是對學科素質教育體系的構建。學科素質包含了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和社會參與三部分內容,因此其教育體系構建也應與此三部分內容做以對應。
(二)使用科學的教學方法與模式
針對于能力培養(yǎng)的問題,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顯然已經無法滿足現(xiàn)代社會對教育的要求,學校應當緊跟教育改革的節(jié)奏,從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出發(fā),將現(xiàn)今國際流行的先進教育方法與學科素質要求相結合,改變能力不均衡的問題。
(三)變更教育模式
傳統(tǒng)教育中的教師主導型教育模式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但這一模式也是學生對學習產生疲倦厭惡的原因所在。因此,以素質教育為目標的教育理念要求我們回歸到教育理論的本源———學生自身能力的培養(yǎng),以學生主導或雙主體的模式來進行教育教學,改變學生在學習中的作用,刺激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促進學科素質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楊恩健.新課改下的中學歷史教學[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4(08).
[2]郭旭.高中歷史課堂教學[J].教壇聚焦,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