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全俠
【摘要】從《世說新語》精彩文段的賞析中,可以形象具體地領略魏晉南北朝時期名士們的行為與風格,即魯迅先生所說的“魏晉風度”。
【關鍵詞】魏晉風度;超人雅量;聰慧大方;舍生取義;以身作則;自由灑脫;放誕不羈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世說新語》,又稱《世說》《世說新書》,是南朝宋武帝劉裕之侄、臨川王劉義慶組織文人編寫的。本書主要記載了東漢后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遺聞軼事。根據(jù)內容,《世說新語》分類敘事,內容豐富,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3卷36門,全書共有一千二百多則故事。本書對魏晉名士的活動、性格、追求、嗜好等都有生動的描寫,廣泛反映了士族階層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
“魏晉風度”一詞出自魯迅先生1927年在廣州夏期學術演講會上的演講,指的是魏晉時期名士們所具有的那種放誕不羈、清俊通脫、縱情山水、孤傲自賞的行為風格。魏晉風度的形成,與當時人們所處的社會形勢密不可分。東漢后期,宦官和外戚交替專權,皇帝成了傀儡,統(tǒng)治黑暗。又經(jīng)過黨錮之禍、軍閥割據(jù)、黃巾起義,繼之而起的三國鼎立,使國家處于分裂狀態(tài)。司馬氏建立晉朝之后,統(tǒng)治者對曹魏舊臣又大開殺戒。西晉王朝土崩瓦解之后,中國又陷入分裂狀態(tài)。連綿的戰(zhàn)亂和無情的打擊使當時的讀書人、名士、士大夫們紛紛為求自保而追求道家的自由無為。同時,門閥制度的形成,又使得士族上層擁有良好的文化教育,名人輩出。縱觀《世說新語》,我們可以了解那個時代上層社會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社會風氣。
一、《小兒破賊》—謝安:喜怒不形于色的超人雅量
【原文】謝公與人圍棋,俄而謝玄淮上信至,看書竟,默然無言,徐向局??蛦柣瓷侠?,答曰:“ 小兒輩大破賊?!?意色舉止,不異于常。
【譯文】謝安和客人在下圍棋,忽然(他的侄子)謝玄從(淝水之戰(zhàn)的)戰(zhàn)場前線寄來家信。謝安看完信,沉默不語,過了一會才慢慢湊近棋局(準備繼續(xù)下)??腿藛査麘?zhàn)爭打得怎么樣了?謝安只說:“小孩子們打敗了敵軍?!鄙駪B(tài)舉止都跟平常沒什么兩樣。
【簡析】這則故事見于《世說新語·雅量》。故事涉及當時發(fā)生在我國的一件大事——淝水之戰(zhàn)。公元383年,前秦王苻堅率兵南侵,東晉宰相謝安力主抗擊并舉薦自己的侄子謝玄為先鋒,率兵沿淮河西上,迎擊秦軍主力。雙方于淝水(現(xiàn)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zhàn),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余萬前秦軍,苻堅逃回北方,南北分立之勢從此而成。淝水之戰(zhàn)關乎晉朝的生死存亡,戰(zhàn)爭取勝,晉朝得以存續(xù),這么大的事,要換作別人早就歡呼雀躍了,而謝安卻“意色舉止,不異于常”, 氣度恢宏,神情淡定。強壓內心喜悅而不形于色,這在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二、《陳太丘與友期》—陳元方:據(jù)理反擊,聰慧大方
【原文】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蛦栐剑骸白鹁诓??”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庇讶吮闩骸胺侨嗽?!與人期行,相委而去?!痹皆唬骸熬c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庇讶藨M,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譯文】陳太丘和朋友預先約定好一起出行,約定的時間在中午,過了約定的時間朋友卻沒有到,陳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離 開了。當他離去以后,他的朋友才來到。(陳太丘的兒子)陳元方當時年僅七歲,正在家門外做游戲??腿藛査骸澳愕母赣H在不在家?”陳元方回答說:“(我父親)等待您很長時間而您卻沒有來到,已經(jīng)先離去了。 ”客人便發(fā)怒說道:“不是人??!和人家約好一起出行,卻拋棄人家而先行離去。”陳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定的時間在中午,(您)中午還不到,這就是沒有信用;對著人家兒子罵他的父親,這就是沒有禮貌?!笨腿烁械胶軕M愧,便從車里下來,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走進家門不再理他。
【簡析】這則故事見于《世說新語·方正》。陳太丘,即陳寔,字仲弓,東漢穎川許(現(xiàn)在河南許昌)人,做過太丘縣令,為當時的名士。陳元方是陳寔的長子,當時才七歲。父親的友人當著面辱罵自己的父親,陳元方?jīng)]有默默忍受,也沒有破口對罵,而是采取了有理、有利、有節(jié)的反擊方式,維護了父親的尊嚴,駁斥得對方啞口無言,表現(xiàn)了陳元方的聰慧,明白事理、落落大方。本文強調了人際交往中的“守信”“明禮”的重要性,當然,對友人的知錯能改也應持肯定的態(tài)度。
三、《荀巨伯遠看友人疾》—荀巨伯:舍生取義的大丈夫
【原文】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吾身代友人命。”賊相謂曰:“吾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彼彀嘬姸€,郡并獲全。
【譯文】荀巨伯遠道探望生病的朋友,恰逢胡人攻打城池。朋友對他說:“我現(xiàn)在就要死了,你要趕緊離開?!避骶薏f:“我遠道而來探望你,你讓我離開,為了茍且偷生而毀壞道義,這難道是我荀巨伯的所作所為嗎?”胡人來了問他:“我們大軍來到這里,整個城市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獨自留下?”荀巨伯說:“朋友有病,不忍心拋棄他,寧愿用我自己的生命來替換朋友的性命?!焙苏f:“我們這些沒有道義的人進入了有道義的國家?!庇谑蔷屯吮?。全城百姓都得以保全。
【簡析】這則故事見于《世說新語·德行》。荀巨伯冒著生命危險,對患病友人不離不棄;在生死關頭,主動以身代友,不但救了朋友一個人的命,還拯救了全城百姓的命。這則故事除了讓我們明白“患難見真情”的可貴外,荀巨伯的這種舍生取義的大丈夫行為,也是需要我們褒揚和學習的。
四、《常自教兒》—謝安:身教重于言教
【原文】謝公夫人教兒,問太傅:“那得初不見君教兒?”答曰:“我常自教兒。”
【譯文】謝安夫人教育孩子,一次她問太傅:“怎么從來沒見到你教育孩子?”謝安回答道:“我總是用身教來教育孩子?!?/p>
【簡析】這則故事見于《世說新語·德行》?!爸烊笜蜻呉安莼?,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眲⒂礤a的這首《烏衣巷》,將南京秦淮河上的朱雀橋和南岸的烏衣巷進行今昔對比,感慨世事變化之大。詩中的“王謝”指東晉時以王導、謝安為首的兩大名門望族。謝家代表人物就是謝安,他的哥哥謝弈,弟弟謝萬、謝石,侄兒謝玄等都是高官。文學史上有名的“大謝”(東晉謝靈運)、“小謝”(南朝齊謝眺)也出自謝氏世家。謝家能出這么多名人,都與謝安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家庭教育中,身教重于言教,家長要以身作則,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的一生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因此,家長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五、《坦腹東床》—王羲之:自由灑脫
【原文】郗太傅在京口,遣門生與王丞相書,求女婿。丞相語郗信:“君往東廂,任意選之?!遍T生歸,白郗曰:“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臥,如不聞?!臂疲骸罢撕?!”訪之,乃是逸少,因嫁女與焉。
【譯文】太傅郗鑒在京口的時候,派門生送信給丞相王導,想在他家挑個女婿。王導告訴郗鑒的來人說:“您到東廂房去,隨意挑選吧?!遍T生回去稟告郗鑒說:“王家的那些公子,都值得夸獎,聽說來挑女婿,就都拘謹起來。只有一位公子在東邊床上袒胸露腹地躺著,好像沒有聽見一樣?!臂b說:“正是這個好!”一查訪,原來是王逸少,便把女兒嫁給他。
【簡析】這則故事見于《世說新語·雅量》。逸少,是書圣王羲之的字。王羲之是東晉瑯玡臨沂人,出身名門,為王曠之子、王導之侄,官至右軍將軍,人稱“王右軍?!币驎ǔ憾@名于世,人稱“書圣”。從故事中可以看出,郗太傅賞識王羲之就是因為他不拘禮節(jié)、灑脫異于常人。故后世以“逸少”泛指美少年。
六、《曝裈當屋》—劉伶:蔑視禮教,放誕不羈
【原文】劉伶恒縱酒放達,或脫衣裸形在屋中,人見譏之。伶曰:“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裈衣,諸君何為入我裈中!”
【譯文】劉伶經(jīng)常不加節(jié)制地喝酒,任性放縱,有時在家里赤身露體,有人看見了就責備他。劉伶說:“我把天地當作房子,把屋子當作衣褲,諸位為什么跑進我褲子里來!”
【簡析】這則故事見于《世說新語·任誕》。任誕指任性放縱、蔑視禮教、不拘禮法,甚至狂放不羈,這些人以劉伶為代表。劉伶終日與酒為伴,崇尚老莊之學,主張無為而治。其實,以劉伶為代表的“竹林七賢”中大部分是因為朝廷黑暗,為了避免自己被統(tǒng)治者殺戮,不得已才有這樣的表現(xiàn)。
七、《王子猷雪夜訪戴》—王子猷:隨心所欲,任性率真
【原文】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jīng)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譯文】王子猷住在山陰縣。有一夜下大雪,他一覺醒來,打開房門,叫家人拿酒來喝。眺望四方,一片皎潔,于是起身徘徊,朗誦左思的《招隱》詩。忽然想起戴安道,當時戴安道住在剡縣,他立即連夜坐小船到戴家去。船行了一夜才到,到了戴家門口,沒有進去,就原路返回。別人問他什么原因,王子猷說:“我本是趁著一時興致去的,興致沒有了就回來,為什么一定要見到戴安道呢!”
【簡析】這則故事見于《世說新語·任誕》。王子猷雪夜乘船去拜訪朋友戴安道,興起而行,興盡而歸,表現(xiàn)了王子猷隨心所欲、瀟灑率真的精神風貌。
八、《七步成詩》——曹植:出口成章,以詩諫兄
【原文】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譯文】魏文帝曹丕曾經(jīng)命令弟弟東阿王曹植在起步之內作一首詩,如果做不成的話,就要施行死刑。曹植應聲就作詩一首:“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魏文帝露出深深的慚愧之情。
【簡析】這則故事見于《世說新語·文學》。在我國文學史上,曹操、曹丕、曹植并稱“三曹”與后世的“三蘇”(宋朝蘇洵、蘇軾、蘇轍)齊名。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第三子,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建安文學的集大成者,謝靈運曾稱贊曹植才高八斗,從七步之內即成詩這件事上,可見曹植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逝,其長子曹丕即王位。是年十月,曹丕代漢稱帝,即魏文帝。曹植屢遭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在本則故事中,曹植以豆和萁作比,以煮豆燃萁比喻兄弟相殘,貼切恰當,委婉抒發(fā)了滿腔悲憤之情,使得曹丕也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羞愧。
《世說新語》各篇長則數(shù)行,短則三言兩語,語言簡約,極富表現(xiàn)力。本書善于用白描、對比、夸張等寫作手法刻畫人物形象?!白x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然生動,而簡約玄澹,真致不窮?!保鳌ず鷳胝Z)書中涉及人物眾多,魏晉時期的許多人物,上至達官顯貴,下至隱士僧侶,都有記載,魯迅先生稱它是“一部名士底(的)教科書”。 可以說,《世說新語》是魏晉風度的集中記錄。
參考文獻
[1]王狀.從《世說新語》看魏晉風度的精神內蘊[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2(5).
[2]許明征.從《世說新語》看魏晉風度[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2).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