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萬銳 哈能娟
【摘要】近年來,學校被要求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教育任務,社會被要求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等,這一切要求的目的都在于道德教育和價值觀重塑,傳統(tǒng)經典文化和校本課程開發(fā)成了德育和價值觀重塑的重要途徑之一,成了校園文化活動的熱點,但是效果堪憂。本文從改變引進傳統(tǒng)文化內容和呈現(xiàn)形式兩方面重新論述了引進的注意事項。
【關鍵詞】傳統(tǒng)文化;校本課程;學生;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fā)展失衡,造成人們道德滑坡,個人行為粗野低下,人們一心謀己利,只看金錢地位;貪圖享受,追求奢侈淫亂,“毒奶粉”、骨肉法庭爭財產、老人無人贍養(yǎng)之類不擇手段、同根相煎牟利的行為屢見不鮮;把人丟到國外的事件也已經不能成為新聞;未成年人理想信念模糊,價值觀念錯位,相當一部分未成年人,對社會、對自己的人生缺乏理想,缺乏信念;愛國主義精神缺失,對民族精神淡漠;對民族文化、人情禮儀缺乏應有的仰慕和敬重;傳統(tǒng)道德所推崇的忠、孝、節(jié)、義,無論大人、小孩都迷茫模糊……從長遠看,一個民族一旦丟掉了自己固有的精神,也就失去了維系自身完整、統(tǒng)一的生命線,最終將危及該民族的生存。針對以上種種問題,習主席當選以后提出了旨在改變國民素質、提高文明程度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一系列政治要求,但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開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這個強大的支柱,中國的德育只會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落入枯燥說教的窠臼和有“教”無“育”的尷尬境地。但就目前應用和實施的情況來看,要想達到預期的目的,必須有改變。下面我具體談談有關的改變和具體的做法。
要想引進傳統(tǒng)文化實現(xiàn)育人的目的,得利用校本教材這個憑借或呈現(xiàn)形式,就必須改變目前選用的傳統(tǒng)文化內容和校本課程開發(fā)所處的尷尬境地——內容、形式過于單一、死板。開發(fā)內容豐富又不忘初心的多本、多樣校本教材,是保證學生長期閱讀興趣和取得預期效果的保障,是為引進傳統(tǒng)文化本身和目的達成做準備。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改變選擇的內容
傳統(tǒng)文化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包羅萬象,引進內容不一定是《三字經》《百家姓》或經典文學作品,這未免有點單調,況且這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也過于狹隘。傳統(tǒng)文化中可用來育人的內容是多方面的,為了在長期的閱讀中不讓學生厭倦,可考慮以下內容:
1.文學作品選古典詩詞、文賦戲曲等,如《師說》《滕王閣序》;現(xiàn)代美文如《背影》等。
2.故事、藝術、文化等領域可以選擇如水墨畫的書畫同源、墨分五色,武術的技藝合一、剛柔相濟、講究武德,園林的天然雅趣、可居可游可賞,民間風俗文化的吉祥、靈動、熱烈、圓滿,建筑中的“中國紅”、中軸線、對稱與不對稱美等的相關知識、常識,都可作為熏陶學生的內容引入。
3.地方文化可選趣味性強的地方戲,如《殺狗勸妻》(主張孝道的)、《張良賣布》(勸人戒賭的),既通俗易懂,又有情節(jié)引人,還有鮮明的主題教化人;還有“寶卷”,如《鶯歌卷》(宣揚孝道)、講民間故事等。
4.禮儀禁忌規(guī)范如我國傳統(tǒng)的餐桌文化講究長幼有序,座次有位,(夾菜)先后有別(傳統(tǒng)正規(guī)待客吃席対座次安排、男女區(qū)別、擺放桌子、桌上擺菜順序、夾菜先后都有規(guī)范要求,否則被視為無禮貌);對字紙?zhí)貏e尊重:老婆婆們剪鞋樣時不用字紙,說不能把字踩在腳下;筷子不能呈“十”字放在飯碗上等。
5.做人生活準則規(guī)范可選擇《三字經》《增廣賢文》《朱子家訓》等,把這些作為引入內容,讓學生有敬畏、有顧忌,就有了禮貌和文明修養(yǎng)。
二、改變呈現(xiàn)形式
1.校本課程的開發(fā)不一定必須是紙質產品,現(xiàn)代科技這么發(fā)達,信息傳播媒介如此繁多,我們在開發(fā)校本教材傳播傳統(tǒng)文化時,可以充分跟隨時代、利用時代,譬如開發(fā)電子校本課程,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出圖文、影像、聲音兼?zhèn)涞碾娮有1菊n程,內容展現(xiàn)形式可以是文字的、圖片的、PPT、視頻的,甚至制作出游戲形式、競技類型的,比如最近微信上流行的“頭腦王者”“成語猜猜看”等。
2.校本課程的編排不能是一本大雜燴的大厚書,可分門別類,根據內容的不同分編成不同的小冊子,如經典文學作品小冊子;可供與國家課程內容比較閱讀的小冊子;文化常識趣味故事小冊子;傳統(tǒng)篇目道德準則小冊子,如《三字經》《百家姓》《朱子家訓》之類;官職、科舉制度等文化常識小冊子等。這樣編訂不僅方便不同時段、場合的使用攜帶,還能提高校本課程的利用率。
總之,教育的效果取決于教材、教育過程和學生的學習接受,引進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內容、改變呈現(xiàn)形式,使其有娛樂性、趣味性,并幫它充分地結合、利用起來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說起來是一個簡單也花不了多少時間的事情,但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要想真正提高民族文明程度、改良國民素質,改變人們的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全面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只靠學校和教育工作者是遠遠不夠的,也不是短時間內學習傳統(tǒng)文化所能完成,以上只是筆者站在引進傳統(tǒng)文化,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教育角度上的淺見,不妥之處恭請指正。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