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隨著中華文化的發(fā)展,中華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也是非常多樣的。就藝術方面來說,中華文化在樂器方面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例如,古箏這一樂器就將帶有特色的中華文化表現(xiàn)出來,這一方式受到了大眾的一致好評。因此,當前古箏熱現(xiàn)象十分普遍,無論是青少年還是中老年,都對古箏樂曲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但是,有許多青少年古箏學習并沒有堅持到底,大多數(shù)半途而廢。古箏熱是普遍存在的,但人們掌握古箏的水平卻始終處于一般水平。尤其是對于青少年來說,古箏學習大多數(shù)是一時的心血來潮。因此,本文以當前的古箏熱現(xiàn)象為基礎,分析古箏熱潛在的問題,并提出進一步發(fā)展的建議。
【關鍵詞】古箏熱;學習興趣;培養(yǎng)和導引
【中圖分類號】J632.32 【文獻標識碼】A
一、古箏發(fā)展的背景
古箏的發(fā)展歷史在我國是非常悠久的,古箏所蘊含的文化藝術也是非常價值的。在我國樂器中,其所傳達出來的民族文化也是我國優(yōu)秀的中華文化。同時,古箏還是中華民族樂器中的瑰寶,是我國勞動人民歷史文化結晶。在我國歷史長河中,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古箏就開始得到流傳。歷經幾千年,古箏以它特有的文化藝術依然在中華文化的長河中熠熠生輝。古箏的音色有的較為寬厚明亮,有時則傳達出細膩溫柔的特質。古箏既能表現(xiàn)出中華文化歷史長河的壯闊、慷慨之情,同時也能夠將人類的細膩柔情發(fā)揮到極致,給人們以別樣的藝術氛圍,使人們身臨其中,盡情享受中華文化之美。
當前,隨著時代的進步,古箏藝術至今一直有所發(fā)展。古箏不僅是表達一種藝術形式,同時還與當?shù)氐拿褡逄厣嗳诤?。許多藝術家將古箏藝術與當?shù)氐拿耖g音樂形式結合起來,吸取當?shù)孛耖g優(yōu)秀的音樂文化,不斷融入古箏藝術之中,使古箏藝術具有非常鮮明的民族特色。因此,不同地區(qū)有不同的古箏演奏技法、藝術風格以及記譜方式等,充分彰顯了我國古箏藝術的博大精深,以及古箏表演方式的多樣性。由于各地區(qū)的古箏藝術帶有鮮明的民族性、地區(qū)性,因此形成了古箏的不同流派,不同古箏藝術流派之間相互借鑒,共同促進古箏文化的發(fā)展。20世紀后期,古箏逐漸進入了大眾的視野,古箏以它特有的彈奏方式,將中華文化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大大激起了人們學習古箏的熱潮。至今,各種古箏學院開設,古箏課程設立,使人們對古箏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這也是古箏熱盛行的原因之一。
二、古箏熱的潛在問題
當前,古箏熱的學習者主要以青少年為主,學習古箏的人較多,但精通古箏的人卻少。大多數(shù)青少年主要是以家庭或學校學習古箏,或者只是一時的興趣,心血來潮,對于古箏,掌握的只是基本的技能,也沒有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因此,青少年對于古箏的掌握水平也是處于一種初級的階段。當前,我國古箏的彈奏內容以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到現(xiàn)在以往的題材為主,因此,到當今并沒有出色的古箏學家對于彈奏內容進行創(chuàng)新。我國現(xiàn)在的古箏彈奏內容并沒有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及時更新,因此無法跟上當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同時,我國的古箏授課方式也是以往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無法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我國要對以往的古箏教學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使古箏的教學手段不斷新穎,同時要鼓勵人們不斷地進行實踐,將所學的古箏知識與實踐相結合,不斷提高學生對學習古箏文化的濃厚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在學習古箏知識之前,教師還要相應為學生普及古箏文化發(fā)展背景,讓學生真正領會樂曲所表達的含義,欣賞樂曲之美。
三、如何進一步促進當前古箏文化的發(fā)展
因為古箏的特殊性,所以,中小學一般不會設立古箏課,青少年一般接觸古箏的機會比較少,有的家長為了孩子能夠全面發(fā)展,在課余時間會讓孩子去古箏興趣班學習。學習古箏的孩子因為家庭的原因,開始學習的年齡各不相同,從七八歲的小朋友到十七八的學生都在學習,這些孩子們年齡跨度大,開始學習的時間不統(tǒng)一,學習的時間長短不一,自身天賦技能參次不齊,另外,他們自身的性格也各有特點。綜合以上的特點,古箏老師必須對學生情況有全面的了解,能夠制定詳細的教學計劃,在尊重每個孩子個性特點的同時,進行合理全面的教學。教學內容應該豐富但不繁冗,從基礎逐步深入,要具有充分的新鮮感,乏味的課程應該使用技巧使其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學生的練習曲目不能復雜,應該盡可能選用一些短小的曲子,盡可能選用一些具有兒歌元素的曲子,讓孩子對曲子感到熟悉。此外,對于一些被家長強行要求學習古箏的孩子,必須要多進行交流,增進他們對古箏的了解,讓他們充分了解古箏的發(fā)展史??偠灾欢ㄒ鶕?jù)孩子自身特點進行教學,從古至今,這一教學方式始終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所以,古箏教學也應該多多采用。
要多讓學生觀看名家的演奏,進一步增強學生的音樂記憶感,讓他們更好地掌握轉瞬即逝的流動音樂,將聽覺感覺和其他感想充分結合構成綜合體。讓學生不斷大范圍而且重復地聆聽,增強對情感調動經驗的累積,讓學生更加完善地掌握古箏表現(xiàn)特色以及聽覺展現(xiàn)手段,學生會在加深對古箏感性體驗的同時,由淺入深地理解古箏藝術的魅力,由于古箏藝術在一定程度上是完全的聽覺藝術,它用獨特的規(guī)律性音符在時間上的流轉,展現(xiàn)藝術美感,抒發(fā)內在思想情感,展現(xiàn)生活的感受。學生要想理解這一切必須依賴聽覺,沒有聽覺的享受,就不會展現(xiàn)古箏的藝術美感的流露。綜合來看,聆聽是最快速而又直接接觸古箏美感的方式,古箏藝術美感的展現(xiàn)過程中聽覺占據(jù)首要位置,這種美感是依附于聽覺而生,與之息息相關。
古箏表演藝術是表情藝術,蘊含著豐富的寓意。古箏彈奏出音符雖然在旋律、節(jié)奏、音色上經過了較為完善的組織,但只是作用在聽覺方面,在視覺上并沒有辦法詳細的輪廓,較為模糊。這種視覺上的不確切性,加大了人們理解古箏藝術美的難度。我們時??梢钥吹?,一些人會被古箏發(fā)出的特殊美妙的音符所吸引,但完全理解不了樂曲所展現(xiàn)的內容,有種霧里看花的感覺,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人們對于古箏這門藝術的理解,在認識實踐中遵守的純粹理性控制下的思想活動失去了最直接的洞察力。如果想要打破這一阻攔,效果最為明顯的方式就是充分借助聯(lián)想與想象,將聽覺、神經系統(tǒng)、大腦接觸到的直接的信息以及處理經驗充分結合,并且適當轉化成視覺展現(xiàn)或者觸覺、味覺、嗅覺等感官體驗。在理性思維結合感性思維基礎上綜合各種因素,盡最大可能去接觸古箏音樂的實質,享受古箏藝術美。由此可以得知,聯(lián)想和想象對于古箏的學習以及理解具有重要的意義。
由于年齡、個人能力、不同情感、認知水平各不相同,再加之古箏樂曲沒有形象的文字刻畫,學生要想理解和享受古箏的藝術美感并不是一件易事,它不像學習帶有歌詞的歌曲那樣簡單形象,而且具有漠然的距離感。要想彌補這種缺陷,減少學生與古箏樂曲之間的那種疏遠的隔閡,古箏教師必須要給學生進行一些提示以及點撥。除了對音樂基礎知識學習、古箏藝術特點理解和對古箏藝術經驗的積累外,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讓學生充分了解對于所學習的曲目的背景材料、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風格展現(xiàn)等。教師還必須在學生欣賞古箏藝術美感過程中充分發(fā)揮指導作用,幫助他們充分理解作品的審美流派、重點難點、精彩片段及情感遞進等因素。重要的是這些講解以及提示應該有明確的歸屬性,不能代替對古箏藝術美感的享受,使其充分幫助學生了解古箏藝術美感,給他們享受古箏藝術美感提供依據(jù),使他們在實踐中進一步享受古箏藝術美感。
文學藝術的分類十分廣泛,而且它的每個類別都具有非常鮮明的獨特性,教師在指導古箏學習過程中,應該充分將其與審美完美融合,讓學生能夠真正感受到古箏藝術美感,進而激發(fā)起他們更激烈的審美渴求,促使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去練習,掌握更多彈奏技巧。與此同時,教師還應該從青少年的心理出發(fā),結合平時訓練課程,有特點地加強訓練的有趣性,盡可能地避免單調、冗長的課程學習。古箏的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使有所成就,荒廢練習也會退步十分明顯,所以,學生的學習應該充分結合藝術現(xiàn)實,不斷練習,不斷創(chuàng)新。
四、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古箏熱越來越盛行。古箏是在是中華民族樂器中的一種重要樂器,能夠將中華文化與當?shù)氐奶厣幕芾毂M致地表現(xiàn)出來。因此,一度受到了眾人的喜愛,無論是青少年還是中老年人,都對古箏的發(fā)展產生了不可忽視的促進作用。但是,在古箏熱的背后,人們對古箏的掌握程度并不專業(yè),這對古箏的發(fā)展是不具有推動作用的。因此,本文認真分析了當前古箏發(fā)展的實際情況,對今后古箏的發(fā)展提出相關建議,促進古箏事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中國音樂教育雜志社編.全國音樂教育獲獎論文精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2]轉引自趙富才.課堂教學與非智力因素[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3]加里寧.論共產主義教育與教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
[4]曹理,何工.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5]馬克思,朱光潛譯.經濟學—哲學手稿[J].美學,1980(02).
作者簡介:楊博(1989-),女,漢族,山西大同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音樂表演古箏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