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聲唱法及民族唱法是我國聲樂學習的兩大主要唱法,關于兩種方式方法的研究有很多爭論,但兩者之間的界限在人們的腦海中變得越來越模糊。雖然美聲唱法及民族唱法本身是兩種不同的唱法,兩者之間的關系也比較密切,也各有各的特點。分析兩種唱法的相同點及不同點需要從兩種唱法的起源分析,這樣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兩種唱法的異同點。鑒于此,本研究圍繞美聲唱法及民族唱法演唱方法的異同展開了深入分析,從兩者的起源以及出現(xiàn)進行探究,然后分析兩者在演唱方法上的異同點,希望對深入認識美聲唱法以及民族唱法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美聲唱法;民族唱法;異同點;演唱方法;比較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一、探究美聲唱法以及民族唱法的起源和出現(xiàn)
歐洲是美聲唱法的起源地,是社會時代發(fā)展的產物。歌劇的誕生和發(fā)展促進了美聲的發(fā)展。歌劇表演主要模仿希臘悲劇的朗誦調。歌劇的聲音需要有所突破,必須將傳統(tǒng)的束縛打破,選擇自然的聲音進行表達。美聲借鑒了歌劇很多華麗的演唱技巧。隨著歌劇的進一步發(fā)展,逐漸形成了成熟的美聲體系。
民族唱法是我國民間的一種唱法,包括民族的民歌、戲曲以及說唱等藝術。伴隨著民族音樂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在繼承和融合傳統(tǒng)民間民族戲曲以及民歌的基礎上,立足民族文化、民族氣質,吸取科學的歌唱技術與方法逐漸發(fā)展成熟起來,并形成了中國特色明顯的民族唱法。
二、美聲唱法以及民族唱法演唱方法的不同點
(一)氣息運用
氣息在歌唱藝術中的作用非常重要。美聲唱法對于氣息的運用有著較高的要求,一般控制氣息在腰部周圍,這對很多初學者來講很難把握。傳統(tǒng)的唱法要求氣沉丹田,利用丹田氣息支撐發(fā)聲,將氣息吸到丹田處,并且把氣息保持在腰腹周圍。民族唱法采用腹式呼吸,有時候也采用胸腹式呼吸,結合歌曲的需要采用聯(lián)合吸氣的方式。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在呼吸運用方面也存在明顯的不同,民族唱法氣息一般比較集中,從丹田位置一直到上口腔都是處在一條直線上,但是美聲唱法的氣息一般集中在腰部四周,氣息越充足,腰部的肌肉向四周擴張得越明顯,并且擴張過程是持續(xù)的,具有很強的穿透力。
(二)共鳴腔體
歌唱的共鳴是將人的聲音進行擴大的放大器,還能夠起到美化聲音的效果,所以又是美化器。共鳴的使用是聲樂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體的共鳴分為頭腔共鳴,胸腔共鳴,將這些共鳴有機地聯(lián)合起來形成了整體的共鳴。美聲唱法在歌唱發(fā)聲的時候,需要采用混合共鳴的方式。頭腔共鳴、口腔共鳴、胸腔共鳴摻入口腔共鳴以及頭腔共鳴是美聲唱法共鳴腔體的三種形式,也是美聲唱法的重要組成。而民族唱法一般多采用頭腔共鳴以及口腔共鳴,同美聲唱法相比,位置相對比較靠前,一般在兩眉之間,以胸腔作為輔助,在練習發(fā)聲的時候嘴巴的張開需要自然,將笑肌微微抬起,下巴自然地放松。咬字是民族唱法最具特色的地方,而借助鼻腔共鳴的功能恰恰讓語言表達更加清晰。由于口鼻是相同的,想要達到良好的演唱發(fā)生,需要借助鼻腔共鳴將口腔共鳴的不足予以彌補,鼻腔共鳴讓語言表達更加清晰自然,使歌聲變得更加細膩明亮。
(三)語言發(fā)音特點
在聲樂藝術中,語言占據(jù)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語言的重要性與呼吸的運用不相上下。元音輔音構成了人類的語言,語言的表達是音樂作品的基礎,無論是美聲唱法還是民族唱法,語言的運用都非常重要,一部好的音樂作品,動人的旋律是不可或缺的,完美的語言以及發(fā)音的清晰也是不可或缺的。美聲唱法及民族唱法的語言基礎不同,美聲唱法的語言基礎是意大利語,同漢語相比,意大利語要簡潔很多,特別是音節(jié)的組成不像漢語這樣復雜,元音單純,音階響亮,釋放輕松,聽起來圓潤、舒展是意大利語的特征。民族唱法以漢語為基礎,強調咬字吐字,發(fā)音效果對于整部作品都有著直接的影響。歌詞咬字必須清晰準確,歌詞中的輕聲及重讀都需要掌握好。
三、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演唱的相同點
兩種演唱形式對呼吸都有著較高的要求,雖然具體的要求不同,但是都要采用深呼吸的方式;兩種唱法都要求高音位,讓聲音更加集中明亮,更具穿透力;都需要有流暢的聲音表達,采用降低并穩(wěn)定喉頭,打開喉嚨的方法尋求聲音上下暢通,連貫自如。演唱的時候都需要有積極的心態(tài),用積極興奮的歌唱狀態(tài)進行演唱,采用形神兼?zhèn)?、聲情并茂的方式進行藝術的表達及再創(chuàng)造。
綜上所述,美聲唱法及民族唱法有很多相同之處,也有很多不同之處,在演唱的時候需要選擇恰當?shù)匮莩椒?,將作品的真正含義表達出來。
參考文獻
[1]丁菊.美聲民族唱法共鳴腔運用異同初探[J].神州,2013(16):228.
作者簡介:黃莉莉(1979—),女,河北省石家莊市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聲樂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