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琴
摘 要:詠史詩是豐富、寶貴的歷史資源。課堂吟誦,詩韻浮動。在開篇時誦讀,調節(jié)氣氛;在課中誦讀,再掀波瀾;在結課時誦讀,留有余味。文史相通,活化思維,在平等對話中延伸了思維的廣度;在條分縷析中拓展了思維的深度。詩文證史,可以培育核心素養(yǎng),諸如時空觀念、實證精神、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
關鍵詞:詠史詩;歷史課堂;核心素養(yǎng)
詠史詩是以歷史為客體來抒寫主體情志的詩歌。它針對具體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進行敘述、評價、憑吊或借國家興亡寄托個人情懷。詠史詩是社會歷史的縮影,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為我們了解歷史提供了豐富而寶貴的資源。在浩瀚的詩海中覓得詠史詩,將其有機地融入課堂教學中,能豐盈歷史教科書,靈動課堂教學,對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以及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起著催化劑的作用。
一、課堂吟誦浮動詩韻
歷史因其遙遠,易讓學生產(chǎn)生陌生感、疏離感,而詩詞節(jié)奏明快、情境交融。
將短小精悍的古詩詞融入歷史與社會課堂,課堂會詩韻浮動,學生也頓覺耳目一新。詩詞作為原始真實的歷史材料,能平添課堂意趣、調節(jié)課堂氣氛,讓課堂留有余味。
(一)開篇誦讀調氣氛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學習教材八上第三單元第一課“秦始皇開創(chuàng)大一統(tǒng)基業(yè)”時,課堂伊始,教師組織學生齊聲吟誦:“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崩畎状嗽娛乔匾唤y(tǒng)天下的社會現(xiàn)實寫照,一展秦王一統(tǒng)天下的恢宏氣勢。學生的注意力也因詩詞誦讀而集中,課堂氣氛被迅速調節(jié)起來了。疏疏朗朗幾句,既概括了秦始皇揮動利劍統(tǒng)一六國,諸侯都西來歸服的史實,又讓一個果斷、雄才大略的帝王形象躍然紙上。他收繳天下兵器,熔鑄成十二個巨大的銅人,天下太平了,函谷關門不再設防,向著東方大開。然后,教師因勢利導設問:“秦始皇嬴政一統(tǒng)天下之后,為鞏固統(tǒng)治采取了哪些措施?這些措施對歷史進程產(chǎn)生了哪些深遠的影響呢?”以此引導學生帶著疑惑研讀課本,進入自主學習環(huán)節(jié)。
(二)課中誦讀掀波瀾
課堂忌照本宣科,宜一波三折,生動有趣。以詩串聯(lián)課堂,在課堂中可再掀波瀾。以“秦始皇開創(chuàng)大一統(tǒng)基業(yè)”為例,本課的重點是秦始皇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及影響。當學生通過自主學習順利解答后,教師給出唐朝胡曾的《詠長渠》進行集體詠讀:“武安南伐勒齊兵,疏鑿功將夏禹并。誰謂長渠千載后,水流猶入在宜城?!苯又處熥骱喴闹v述:秦國武安侯白起為了戰(zhàn)爭獲勝修鑿長渠,以水代兵。戰(zhàn)后,百姓用此渠灌溉。歷經(jīng)滄桑歲月,因為長渠的作用,兩千多年來,湖北宜城成為“天下膏腴”之地,影響至深。然后引導學生由此及彼,列舉“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等舉措對后世產(chǎn)生深遠影響的實例。
(三)結課吟誦留余味
一節(jié)課的開始,詩詞的引入能先聲奪人;一節(jié)課的中間節(jié)點,詩詞的引入能掀起高潮;一節(jié)課的結尾,恰當?shù)匾朐娫~則能回味無窮。
學習“秦始皇開創(chuàng)大一統(tǒng)基業(yè)”,以詩開篇,亦可以詩結課。結課時引導學生集體吟讀章碣的《焚書坑》:“竹帛煙銷帝業(yè)虛,關河空銷祖龍居??踊椅蠢渖綎|亂,劉項原來不讀書?!苯處煾爬ńY題:焚書坑的灰燼還未冷啊,函谷關以東地區(qū)的人民已揭竿而起,劉邦和項羽,根本不是讀書人呀!此詩諷刺了秦始皇的焚書行為并不能防止政權的覆亡?!斗贂印飞铣械谝徽n的秦始皇“焚書坑儒”,下啟第二課“秦末農(nóng)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以詩結課,既是對本節(jié)課內(nèi)容中肯評述,又不著痕跡地引出了下一節(jié)課的歷史背景,可謂“余音繞梁,三日不絕”。
二、文史相通活化思維
八年級《歷史與社會》教科書在一定的框架下,按章節(jié)有條有理并概括性地敘述歷史、評價歷史,整體上存在史實不足、不夠充盈問題。而選取恰當?shù)脑娫~,能充盈、活化教材,有助于“文史相通”。
(一)平等對話 延伸思維廣度
在學習“文景之治”一課時,選用班固的《詠史》:“三王德彌薄。惟后用肉刑。太蒼令有罪。就遞長安城,自恨身無子。困急獨煢煢。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書詣闕下……圣漢孝文帝。惻然感至情。百男何憒憒。不如一緹縈”。
教師拋出問題:“這首詩講述了哪一歷史事件呢?”學生默然。在學生思維堵塞處,教師作一點撥:“詩的主人公是誰?”這時,有的學生從字里行間找到“緹縈”,已蹦出“緹縈上書救父”的故事。教師追問:“故事的時間呢?”學生回答:“漢孝文帝時?!苯處熇^續(xù)追問故事的梗概。有一位學生簡要敘述了“緹縈上書救父”的故事,結局是漢文帝赦免其父,廢除肉刑。
“除了廢除肉刑,文帝還有哪些舉措呢?這些舉措有什么影響?”這樣,自然而然地過渡到了漢文帝、漢景帝的統(tǒng)治措施及“文景之治”局面的最終形成。
借助于一首五言詠史詩進行師生對話,“文景之治”就在“緹縈上書救父”的故事中留下了鮮活而深刻的印象。
此外,白居易的《憶昔》描述開元盛世的盛況,《長恨歌》描述安史之亂的亂象,不一而足。詩文融入歷史課堂,有助于打破文史的割裂狀態(tài),打通學科相連的通道,助力學生融會貫通、延伸思維廣度。
(二)條分縷析 拓展思維深度
詠史詩入課堂,可吟誦,可對話,也可理性反思。以“烏江亭”為主題的詩中,杜牧《題烏江亭》寫道: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王安石的《烏江亭》則反其道而言之:百戰(zhàn)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在學習“楚漢戰(zhàn)爭”一課時,將杜詩與王詩引入課堂,引導學生作理性的思考。學生們各執(zhí)一詞,歸納起來,前者認為,項羽若肯重返江東,說不定能卷土重來、東山再起。后者認為項羽已失人心,不會再有成功的希望,江東子弟是不會為他賣命的。對此,教師予以總結,指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也會不同。杜牧從詩人的視角,詠嘆項羽兵敗自刎烏江,表明了能屈能伸、屢敗不餒的道理。而王安石從政治家的角度,指出杜牧未免太天真了,辛辣冷峻地指出項羽失敗的最根本原因是人心向背,項羽失敗是歷史的必然。
在分析“楚漢戰(zhàn)爭”時,也可以引用李清照的《夏日絕句詠史》和朱淑貞的《詠史》進行分析。這兩首詩的比對,跟杜詩、王詩的比對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綜觀詠史詩,會發(fā)現(xiàn)詩人們面對同一歷史事件,會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反映,反映不同的看法、展示不同的觀點。羅列同一主題的詠史詩,有利于學生進行縝密的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進行理性的思辨,走向思維的縱深處。
三、詩孕珠璣助育素養(yǎng)
陳寅恪先生認為:“唐朝的詩,對于避諱較少。詩人自然而然地便將前朝故事與當代治亂在詩中融會起來?!碧拼鳛橐粋€開放繁榮的朝代,思想開放,社會多元,其詠史詩避諱少,能真實地展現(xiàn)歷史、評判歷史,具有高度的史學價值。
(一)深挖細掘 樹立時空觀念
時空觀念是歷史與社會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第一要素。歷史的時空觀念是指歷史時序觀念和歷史地理觀念。只有將史事置于歷史進程的時空框架當中,才能顯示出其存在的意義。歷史與社會學科知識建構在歷史時空基礎之上,對歷史的認識要從時空觀念出發(fā)。
以大運河為題材的詩有李敬方的《汴河直進船》: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為害亦相知。東南四十三州地,取盡膏脂是此河。還有皮日休的《汴河懷古》: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從歷史時序觀念上,皮詩告訴我們,大運河開鑿于隋朝,至唐朝乃至今日仍發(fā)揮著通航的作用。因此,從歷史功績的角度來看,大運河開鑿的價值不亞于大禹治水。從歷史地理觀念上,李詩告訴我們,大運河連接了淮河等主要河流,因其南達杭州,將長安、東都洛陽和東南的富庶之地都連通起來了,便于隋朝統(tǒng)治者搜刮民脂民膏。兩詩的引用,有利于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
(二)詩文證史 體會實證精神
陳寅恪倡導“詩文證史”,認為“中國詩雖短,卻包括時間、人事、地理三點……中國詩既有此三特點,故與歷史發(fā)生關系”。傅斯年說:“史學便是史料學。”史料是通向歷史認識的橋梁,詠史詩便是很好的史料。杜審言的《送和西蕃使》寫道:“圣朝尚邊策,詔諭兵戈偃。”崔日用《奉和送金城公主適西蕃》寫道:“受降追漢策,筑館計戎和?!谆癁鯇O壘,春生積石河?!碧K颋《奉和送金城公主適西蕃應制》有詩句道:“旋知偃兵革,長是漢家親?!鄙鲜鲈伿吩姽餐枋隽?03年(長安三年)唐朝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的和親歷史,敘述了朝廷采取安邊的策略,贊揚了唐使及和親公主為傳播唐文化的付出,終得“疆場及無事,雅歌而餐飯”的重大意義所在。
結合上述事例可知,搜集同一主題的多首詠史詩,可認知作者的意圖,判斷史料的真?zhèn)魏蛢r值,在這個過程中要有意向地引導學生體會、樹立實證精神;提取詠史詩中的有效信息,作為歷史敘述的可靠證據(jù),并據(jù)此提出自己的歷史認識;能以實證精神對待歷史與現(xiàn)實問題。
(三)多元視角 豐富歷史解釋
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jù),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tài)度、能力與方法。多角度選擇詠史詩有利于豐富“歷史解釋”。以“昭君出塞”為例,在教材八上第三單元第四課“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一課中,僅以一圖一注解進行詮釋,注解中簡單地羅列了史實,并以寥寥幾筆作了評述:呼韓邪單于和昭君為漢匈兩族的友好相處與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用詠史詩多元視角地加以評析。教材中的觀點與當代翦伯贊的“漢武雄圖載史篇,長城萬里遍烽煙。何如一曲琵琶好,鳴鏑無聲五十年”是一致的。唐朝張仲素也正面評價昭君出塞“劍戟歸田盡,牛羊繞塞多”。陸游則認為“和親自古非長策,誰與朝家共此憂?”杜甫說“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都深沉地抒發(fā)了自己對遠嫁異域昭君的同情。
通過多角度的詠史詩,引導學生能夠區(qū)分歷史敘述中的史實與解釋,知道對同一歷史事物會有不同解釋,并能對各種歷史解釋加以評析和價值判斷;能夠客觀論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xiàn)象,有理有據(jù)地表達自己的看法;面對現(xiàn)實社會與生活中的問題,能夠以全面、客觀、辯證、發(fā)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評判。
(四)潛移默化 培養(yǎng)家國情懷
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幾千年來,家國情懷印刻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里,無論是岳母刺字“精忠報國”,還是霍去病“匈奴不滅,何以家為”。
1.追求“小我”幸福
在學習“隋唐的科舉制度”時,以孟郊《再下第》《登科后》為情境材料進行對比。兩度落第時:“一夕九起嗟,夢短不到家。兩度長安陌,空將淚見花。”終于金榜題名時:“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痹娋涿枋隽撕翱嘧x的詩人兩度落第時無比的苦楚。這次脫離苦海,登上了歡樂的頂峰??婆e考試為讀書人提供了施展個人才華的機會,讀書人在科舉的道路上砥礪前行,歷經(jīng)酸甜苦辣。引申到現(xiàn)實生活中,便是為著目標,堅忍不拔,直到成功,品嘗著苦盡甜來的幸福。
2.書寫“家國情懷”
歷史上,在外敵入侵、民族存亡的危急關頭,涌現(xiàn)了一大批征戰(zhàn)疆場的仁人志士。在學習“元朝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拓展”一課中,學到元軍消滅了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可引用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一詩,文天祥誓死不降,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文天祥因山河破碎、國家難以統(tǒng)一的憂國情思,以及為國赴死的慷慨激昂之情感渲染了整個課堂。
學習“南宋與金的和戰(zhàn)”一課時,教師可以先引用林升的《題臨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諷刺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無心北伐收復故土的求和心態(tài);再引用岳飛的《滿江紅》,“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烘托岳飛率領岳家軍立志抗金的斗志,描述了岳家軍“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的艱辛歷程。諸如此類詩文中濃烈的家國情懷,成為中華民族歷久彌新的精神支柱。
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詠史詩言簡意賅孕有珠璣,將詠史詩融入課堂,有助于潤澤“家國一體”的思想,培育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