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悅
摘 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以立意高遠的世界眼光和勇于擔當的大國情懷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想,這是構建美好世界的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方案。國內學界從不同的角度和視野對其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討,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總體來看,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研究仍存在著概念爭議問題、理論基礎論證問題、研究范式需要轉換等問題。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現狀 概念界定 比較研究
國內學界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研究主要是在黨的十八大首倡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開始,2015年開始呈現增多的趨勢,研究內容主要從它的概念內涵、理論和實踐基礎、建構路徑、歷史地位等方面來研究,并形成了一定規(guī)模的研究成果。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和基本內涵
(一)概念界定
國內學者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有不同的概念界定,主要有以下幾種定義:
它是合作共贏的意識。這一觀點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界定都主要是出自于對習近平系列講話的摘要,認為“合作共贏就是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fā)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fā)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fā)展伙伴關系,同舟共濟,權責共擔,增進人類共同利益。” ①它是一種命運相連的狀態(tài)。這種觀點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主要是指“世界各國、各地區(qū)在經濟、文化、安全等眾多領域形成的空前的緊密聯系和不可分割、命運相連的狀態(tài)?!?②它是對世界懷有美好愿望的人們。這一觀點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指“包括中國人民在內的全世界范圍內所有胸懷美好愿望、期待和平發(fā)展、憧憬合作共贏、共謀共治安全的人們?!?③
這些概念是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層面、狀態(tài)層面、主體層面和模式層面進行了界定,具有明確的目標指向。
(二)基本內涵
從價值觀取向來看,有學者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內涵豐富,“集中體現為公正的國際權力觀、可持續(xù)的發(fā)展觀、包容互鑒的文明觀、合作共贏的利益觀、共同協作的安全觀,具有積極的共識基礎與強烈的實踐指向?!?④從不同共同體組成來看,有人認為習近平的共同體思想包括夢想共同體、精神信仰共同體、政治生態(tài)共同體、生命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這五個共同體組成,有利于推動“中國夢”的現實進程。
綜上,學者的分析表明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包含了實現人類美好愿望的共同價值和共同需求,這也體現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概念具有豐富的理論淵源和實踐基礎。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淵源和實踐基礎
(一)理論淵源
第一,淵源于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理論和自由人聯合體思想。有的學者認為,馬克思通過批判費爾巴哈的“類”概念,給予“類”概念以全新的內涵,表達出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切價值關懷,不僅為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奠定了重要的思想根基,還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當代社會的生成提示出一條現實道路。
第二,源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的學者提出儒家的大同社會理想和當今社會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想有著深厚的淵源,表現為兩者都具有“天下為公”、“公平正義”、“和而不同”的理念。
第三是源于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有學者指出,提出命運共同體這一思想是習近平對歷任中央領導人的文明交往思想進行了繼承和創(chuàng)新的成果。
(二)實踐基礎
“一帶一路”建設:有學者認為,“一帶一路”是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現實探索和路徑之一,能夠使中國以推動者和引領人的角色更好地讓世界人民認識到中國構建和諧世界的誠意和擔當。
不同層次和不同區(qū)域的共同體建設:這一觀點認為中國在目前的對外關系建設中,已經促成了不同層次、不同地域、不同程度的共同體,如構建了中巴命運共同體、中非命運共同體、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等,這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同階段的成果。
通過學者們從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探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和實踐基礎,為尋求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方向和歷史地位提供了指導。
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路徑
(一)理論建構路徑
意識與行動并行建構:這一觀點認為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首先需要中國擔當,要建立共識基礎,反對霸權主義,實現以平等為前提的合作共贏;其次需要中國行動,這就要求中國在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zhàn)和地區(qū)性的熱點問題上繼續(xù)發(fā)揮建設性作用。
文化建構:這種觀點指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立需要共同文化的支撐,這種文化支撐一方面來自于人類文明的新復興,另一方面是來自于新人文主義的發(fā)展,強調從中國五千年的文化積淀和中國具有世界普適性的新人文主義價值追求來共同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共識。
(二)實踐建構路徑
分區(qū)域和對象建構:這一觀點認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長期過程,中國在推動命運共同體的建設過程中,應注重外交上的可操作性,精心選擇構建的對象,按照構建的困難程度從小到大排列的順序應該是:“雙邊命運共同體、周邊命運共同體、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 ⑤
“中國夢”同“世界夢”互為建構:這一觀點指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夢”,這與“中國夢”是相輔相成互為機遇的,中國要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必須處理好與其他大國、周邊國家和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的關系。
總的來說,學界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路徑是需要從意識和行動兩個方面來進行的,與此同時,也開始思考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地位問題。
四、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地位
(一)理論地位
超越西方普世價值的共同價值論:這種觀點指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蘊含的“共同價值”是本質上區(qū)別于西方“普世價值”的,這一共同價值是從現實的人出發(fā),并承認自己是基于階級、國家和民族的價值。
揚棄國家個人主義的集體主義論:這一觀點認為“命運共同體”的本質特征是國際社會的集體主義,是對國家個體主義的一種揚棄,這正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所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成果:這一觀點認為,中國共產黨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對馬克思和恩格斯社會共同體思想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和發(fā)展,它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成果。
(二)實踐地位
推動中國夢的實現:這一觀點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亞洲命運共同體”等重要范疇對于實現中國夢的進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它們構建了以“命運共同體”為主體的“一體同心”的同心圓結構,三者的戰(zhàn)略相關性有利于實現“中國夢”、“亞洲夢”和“世界夢”的共榮共生。
構建國際新秩序的中國方案:這一觀點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秩序的必然趨勢,它的核心理念和以“全球治理”為核心目標的世界秩序是高度契合的。
五、研究現狀述評及展望
國內學者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研究已經有了相當豐富的成果,主要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內涵、理論基礎、構建路徑、歷史地位等方面做了較為集中的研究,內容豐富、角度廣泛、層次清晰、邏輯性強,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學習價值,具有較高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但是,總的來說,國內學界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相關研究總體上仍然存在下述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一)從研究內容來看,首先,國內外學界聚焦于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內涵、理論基礎、價值意蘊等方面進行了研究,但目前對其概念和內涵仍未達成共識,尚存爭議,需要進一步研究;其次,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所蘊含的核心價值觀也缺乏相應的總結和提煉;最后,對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背景研究方面,它的提出不僅是順應全球化的必然趨勢和解決全球性的共同問題,更多的是我國的現實需要和吁求,因此,應該多從我國的和平崛起層面深度挖掘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現實必然性。
(二)從研究視域來看,國內學界研究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基礎認識不清,研究視域廣泛但并未達成統(tǒng)一,這就需要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產生的理論基礎進行更為全面的論證。而且我國古代建立大同社會這一理想的社會背景與現代社會背景截然不同,在論證其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淵源時需要加以斟酌。
(三)從研究的方法來看,當前國內學界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相關研究只注重單一的主流媒體報道,缺乏對國外學者及媒體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評價研究尤其是負面評價和觀點的關注,特別是對西方一些國家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質疑歪曲和誤解給予的正面回應不夠,缺乏比較研究。
(四)從研究范式來看,國內學者大多是注重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本身的研究,是“應然”層面的研究,注重宣揚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正面價值和意義,但缺少對國際社會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反對聲音和負面評價的研究以及面臨的現實難題等方面的研究,即缺乏“實然”研究。因此如何讓國際社會真正地接受關于構建人類美好未來這一中國方案,以及如何破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遭遇的現實難題是我們需要關注的。這就需要轉換研究范式,從“應然”轉向“實然”研究。
注釋
① 徐艷玲,陳明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多重建構[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6(7).
② 王公龍,韓旭.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四重維度探析[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6(3).
③ 董立人.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研究[J].學習論壇,2016(3).
④ 王欣,高慶濤.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探微[J].理論探討,2016(9).
⑤ 徐進,郭楚.“命運共同體”概念辨析[J].戰(zhàn)略決策研究,2016(6).
參考文獻
[1] 田旭明.習近平共同體思想及其當代價值意蘊[J].學術論壇,2016.01.
[2] 黃仁偉、傅勇.從西方秩序到人類命運共同體[N].文匯報,2016-01-22.
[3] 賀來.馬克思哲學的“類”概念與“人類命運共同體”[J].哲學研究,2016.08.
[4] 孫聚友.儒家大同思想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J].東岳論叢,2016.11.
[5] 阮宗澤.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的“世界夢”[J].國際問題研究,2016.01.
[6] 林伯海,楊偉賓.習近平“共同價值”思想與西方“普世價值”論辨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8).
[7] 徐亮.“命運共同體”的價值意義[J].唯實,2015(9).
[8] 王澤應.命運共同體的倫理精義和價值特質論[J].北京大學學報,2016(5).
[9] 周顯信、羅馨.習近平命運共同體思想的邏輯結構與構建路徑[J].理論與改革,2016(3).
[10] 葉小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共識[J].新疆師范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3.
[11] 張峰.馬克思恩格斯的國際交往理論與“一帶一路”建設[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6(5).
[12] 石云霞.馬克思社會共同體思想及其發(fā)展[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