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榮章
我們喝茶,就是在喝茶湯。談茶葉欣賞,除了品飲茶湯之外尚可擴展到未沖泡之前的“干茶”與沖泡之后的“葉底”,但實際喝進肚子里的是茶湯。干茶與葉底的欣賞是透過視覺、觸覺、與嗅覺,茶湯的欣賞是透過味覺、嗅覺、與視覺。
味覺對茶湯的欣賞是茶的滋味,嗅覺對茶湯的欣賞是茶的香氣,視覺對茶湯的欣賞是茶的湯色,這些滋味、香氣、湯色都內(nèi)合有“茶性”,所以總結(jié)形成了“茶”的物質(zhì)基礎(喝到的)與茶的個性(體悟到的)。
我們從茶湯欣賞到的色、香、味、性,都是從成品茶(即干茶或茶粉)浸泡而來的嗎?想來是理所當然,但事實上除了茶本身以外還包括了浸泡茶葉的水、用于浸泡茶葉或攪擊茶粉的容器(如茶壺、茶碗)、品飲茶湯的容器(即杯子)、沖泡或攪擊茶葉的技術。
第一,茶葉質(zhì)量是茶湯品質(zhì)與茶性最主要的形成部分,這包括了茶葉類別的差異,如不發(fā)酵茶、部分發(fā)酵茶、全發(fā)酵茶、后發(fā)酵茶的不同,以及茶樹品種、土壤狀況、耕種方式、制茶技術等的差異。
第二,同樣的一罐茶,一壺用軟水浸泡,一壺用硬水浸泡,給予同樣的泡茶技術,硬水浸泡出的茶湯一定香氣不揚,湯色混濁,整個改變了茶湯的組成部分。水質(zhì)對茶湯的影響還包括了有沒有雜味、水中微量礦物質(zhì)的組合狀況、鮮活程度(與水中含氣量有關)、煮水壺的材質(zhì)、燒水的燃料(如電、炭、或煤氣)等。
第三,用不同材質(zhì)的沖泡器泡茶,得出茶湯的效果是不一樣的,這也不得不說是茶湯組成部分起了變化,這個差異是可以用嘴巴察覺出來的。沖泡器的材質(zhì)有銀、陶瓷、玻璃等,這包括了各材質(zhì)之間的原料純度(如銀的純度)與燒結(jié)程度(如陶瓷與玻璃的硬度)。浸泡或攪擊出茶湯后,盛放的容器還繼續(xù)改變著茶湯的品質(zhì),這時的影響是茶湯成分在水中的存在狀況,成分存在的狀況就影響了口感。經(jīng)驗告訴我們,泡妥或攪擊好的茶湯倒進茶盅內(nèi),茶盅將茶湯分倒入杯內(nèi),茶盅與茶杯的材質(zhì)都會影響茶湯的品質(zhì),這時是偏向茶性的改變。
第四,泡茶技術之影響茶湯品質(zhì)是顯而易見的,如泡得太濃了,泡得太淡了,水溫用得太高了,水溫用得太低了。同樣的一罐茶,給兩個人沖泡或攪擊,不是好壞立見就是風格各異。我們不能輕估甲比乙多放了一些茶葉,結(jié)果就是不一樣,可能二杯的濃淡不一樣,可能二杯的濃淡差不多,但是口感有了差異;有時只是風格的差異,有時是造成了茶湯品質(zhì)的高下。
談論“泡茶”,甚至于談論“茶道”都一樣,都是聚焦于茶湯的品質(zhì)與風格,然后再延伸到泡茶與奉茶。不能說還包括了泡茶者的長相、穿著,還包括了泡茶席、品茗環(huán)境,還包括了配樂、觀眾,以及是在什么場合泡茶。這些都會影響泡茶者、品茗者、觀眾對茶會的認知,但是我們不要它們影響泡茶者、影響茶湯、影響品茗者、影響觀眾。當我們評估這席“茶道藝術”的呈現(xiàn)之時,我們是屏除泡茶者長相、泡茶席的視覺效果、配樂與品茗環(huán)境的,當然也不管是在什么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