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思語
摘要:本篇論文聚焦中國高中由平行班轉入實驗班的高中生,結合作者自身體會,簡要分析了因學習和人際環(huán)境改變可能出現的適應挑戰(zhàn)以及伴隨挑戰(zhàn)存在的成長機遇。以期教師和家長能預見和正視這樣的適應期,而轉班生也能對自己多一份理解和認可。
關鍵詞:適應危機 人際關系 學業(yè)壓力 自我概念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5-0171-02
在國內,高中普遍采用分班制度,具體而言,就是成績特別優(yōu)秀的學生會經由升學考試排名分配到實驗班,其余學生分至各平行班。經過一年的學習后,平行班中考試排名最靠前的學生也可能獲得機會轉入實驗班。對于這些學生來說,能升入實驗班是對自己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績的認可,而實驗班也往往是家長和學生夢寐以求的更高平臺,然而學生轉班在享受實驗班提供的良好學習氛圍與發(fā)展機遇的同時,也將面臨著可能的適應危機。
一、由平行班轉為實驗班的挑戰(zhàn)
學生從平行班轉為實驗班,意味著在之前班級里建立起來的熟悉感將不復存在,不得不又一次去經歷種種陌生。這個重建熟悉感的過程中難免會一定程度上引發(fā)學生的內心沖突。
(一)集體歸屬感
在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中,在人的需求中,愛與歸屬的需要僅次于安全需要,而班級突變,為學生出了一道重拾集體歸屬感的難題。對這些轉班生來說,在高中第一年拼搏成長的時光里,與一同玩鬧和學習的伙伴,結下了或深或淺的同窗之情;與悉心指導和寄予厚望的各科老師也建立了可貴的師生之情?,F在那個班集體的花名冊上不再有自己的名字,他們走過那個曾經屬于自己的教室,看著那些與自己分享共同記憶的同學和老師。這些轉班生憑借他們的成績單走入了新的班級,那個他們心心念念的班級,看到的卻是一張張陌生的面龐。于是,在這兩個班級之間,回不去,也進不來的徘徊感讓他們丟失了歸屬感,也丟失了歸屬感帶來的那份自在和踏實。
(二)同伴關系
研究表明,各個不同的壓力源中,社會人際關系壓力是與高中生心理健康最密切相關的壓力源之一。新班級中的絕大部分同學都是互相熟悉的,經過一年的朝夕相處,相互之間更早已建立起了感情紐帶,而這成為新轉入的同學想要加入到一兩段友情中的困難所在。不同同學之間的特定交往方式需要花較長的時間才能建立。因此,剛開始當新班級的同學間相互玩笑和嬉鬧時,或許會讓新同學因不知如何反應而倍感難以融入,這種疏離感增加了適應新班級的難度。
(三)教師風格和師生關系
1.教學模式
不同的班級具有不同的教師配備,自然教學風格存在很大差異。在整體上,相比于平行班,實驗班的教學進度更快、難度更大,拓展也更多。不僅在平行班與實驗班之間總的教學存在不同,就個體而言,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也有所差異。這一切意味著新同學需要花時間去一步步熟悉每一位老師的教學風格,摸索對于不同老師該采取的學習措施,思考如何跟隨老師的教學模式實現知識吸收的最大化。許多轉班生在適應新老師的教學期間,有可能產生一種茫然和焦慮感。之前的老師會對知識點做細致的梳理,而需要學生自己做的總結相應較少;而新班級里,學生被放到了學習中更為主動和自主的角色中,他們頓時感到學習沒有以前輕松和順利了。一旦學習上的遺留問題開始堆積便會給學生造成莫大的心理壓力,自我效能感的降低可能會迫使他們放棄自己的興趣愛好,花更多的時間在學習上,讓自己疲憊不堪;也可能會讓他們開始厭學,質疑是否是實驗班的同學反應更快,而自己其實是不適合這種教學方式的。
2.師生關系
這些高中生在轉班前,和老師交流多,磨合時間長,也在學習進步上產生了成效,自然很放心地跟隨老師的步伐學習,對老師產生一種信任和依賴。因為成績在班里名列前茅,不能說老師偏心,但不得不承認,這些學生是緊跟老師步伐,可以體現教師教學成果的得意門生。而如今,新的老師并不了解轉入的學生,不清楚該以批評式或鼓勵式的方式指導,更無談給予特別的重視。老師關注度和期待上的改變很可能在這些學生心里形成巨大落差,甚至降低他們的學習動力和自我認同感。
(四)學業(yè)壓力
學業(yè)方面的壓力是中學生心理適應不良的關鍵誘因,高中生學業(yè)上的壓力很大一部分來自對別人的期望和要求的認知,以及和同伴比較的壓力。班級的轉換,身處眾多成績優(yōu)秀的同學之中,新同學難以維持在之前班級里的名次,自然會在學業(yè)上倍感壓力。在之前的班級里成績優(yōu)秀是這些同學自我概念里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新的班級環(huán)境對此帶來了不小的沖擊,學生面臨如何重新平衡自尊、悅納自我的挑戰(zhàn)。
二、由平行班轉入實驗班的機遇
轉班適應期的種種挑戰(zhàn)可能讓轉班生產生自己是否適合在實驗班學習的疑問,如果一味陷入這樣的思索和質疑,很可能會不必要地延長適應期。所以正視適應期的存在,轉變認知,發(fā)現機遇,才能更好地啟動轉班生積極應對模式。
(一)學習氛圍
那些能從平行班升入實驗班的同學,往往是成就需求較高的人,他們對自己的要求比較嚴格,內心渴望優(yōu)秀。然而平行班里,總體上同學努力學習的意識終究沒那么強烈,也總有一些并不看重學習的同學,不論在寢室或教室,吵鬧的環(huán)境、休閑的氛圍都會給這部分對自己學業(yè)成績有較高期待的同學帶來較大的學習阻力。好似變成了和其他同學不一樣的人了。當然在他們取得學習上的進步后,回頭看看自己與他人的距離,也容易陷入自我滿足。
可實驗班的同學都在座位上安安靜靜地按照自己的計劃安排學習提高,大家共同營造出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并在你追我趕中激發(fā)出強烈的外在學習動機。
(二)自主性
身處實驗班,老師會留更多的時間給同學,讓同學們自主學習。可以說相比平行班,同學在時間管理和學習安排上有了更高的自主性。這為高中生創(chuàng)造了機會,提前體驗和適應進入大學后自主學習和自我管理的生活方式。每年各大學新生入學后,總會出現一部分因習慣和依賴老師帶領、家長督促的高中生,進入大學后因生活方式突然轉變而感到目標喪失,不知所措。實驗班這樣的環(huán)境,恰恰為即將邁入大學的高中生提供了緩沖機會,供他們去探索、總結合適的學習方法與有效的時間分配。
(三)豐富自我的機會
實驗班代表著更高的平臺和更豐富的資源,學生參與各種學習交流及課外實踐活動的機會都會有所增加。在轉班生順利渡過適應期后,便可以結合自己的喜好,選擇參加一些如志愿者活動的社會實踐活動,讓自己在追求學習成績的同時有機會開始思索自己的內在價值和人生意義,這或許會幫助他們逃離“空心病”的危險。“空心病”一詞由北大徐凱文副教授首次提出,用來描述那些缺乏支撐其意義感和存在感的價值觀的大學生。
(四)學會尋求幫助
因為在平行班時自己的學習成績一直處于前列,更多時候這些學生扮演的是在學習上為其他同學答疑解惑的角色,他們有可能不習慣主動尋求幫助。現在因為班級的改變帶來的種種挑戰(zhàn),迫使他們學會向他人傾訴或尋求幫助,在這個過程中,無意間加深了與同學、師生和親人之間的感情紐帶。通過這樣的經歷讓他們意識到有時候表達自己的脆弱和尋求支持是建立親密人際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之,對于平行班的高中生來說,能升入實驗班,代表著進入更高的平臺。當我們?yōu)槟切┟懔藙艃?,奮發(fā)學習最終將之實現的高中生喝彩時,班級轉換可能帶來的適應挑戰(zhàn)也是不容小覷的。不論身為家長、教師還是學生本人,都需要客觀地認識其兩面性,并以積極的態(tài)度去應對。
參考文獻:
[1]樓瑋群,齊銥.高中生壓力源和心理健康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0,23(2):155-159.
[2]李韌,劉先華.高中生自我概念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5(12):1097-1098.
責任編輯:關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