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醒娟
【摘要】 德育教育是為了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讓學生成為社會和企業(yè)需要的德才兼?zhèn)湫腿瞬拧,F(xiàn)代教育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社會的發(fā)展給高中德育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隨著新課改教學目標的不斷優(yōu)化,教育工作者對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認識也越來越深。高中生處于從不成熟到基本成熟的發(fā)展黃金期,心理學視角能夠為德育教學活動打開一個新的角度,深入闡析高中生的身心發(fā)展特征,再據(jù)此展開實踐教學,增強高中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將心理學理論導入高中德育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研究探討的熱點問題,也是實踐課程改革的重要途徑。本文闡述了現(xiàn)代德育教育的發(fā)展誤區(qū),就高中德育與心理學理論的融合和與發(fā)展展開了深入分析。
【關鍵詞】 教育心理學 高中德育 意識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8)03-036-01
0
一、現(xiàn)代高中德育教育中的誤區(qū)
高中生生理發(fā)育趨于成熟,但通常心理發(fā)育較為滯后。德育教育是為了促進學生身心發(fā)展而開展的課程,教育內容涵蓋課堂內外,是為了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yǎng)終身學習和思考的能力。然而,現(xiàn)代高中德育教育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還有一定的界限,殘留傳統(tǒng)教育中為德育而教育的痕跡。傳統(tǒng)教育中教師作為課堂主體,旨在通過理論教育讓學生規(guī)范生活行為,對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缺乏關注,德育成為了一門專業(yè)性的學科,而非與學生生活發(fā)展緊密關聯(lián)的思想性內容。學生生活和德育理論的游離,容易導致學生認知上的偏差,讓德育變成了無根之水。導致學生有道德認知而無道德情感,有道德知識而無道德信仰,有道德言說而無道德行為,學生陽奉陰違,說一套做一套的情況也屢有發(fā)生。高中生的自我意識強烈,德育工作如不能貼近學生的心理,很容易導致學生精神世界的匱乏,出現(xiàn)各種心理和學習上的問題。
二、德育教育與心理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現(xiàn)代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高中生作為社會和大學的人才預備軍,力求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只有提高高中生的綜合素質,才能讓其在今后的人才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德育教育需要與社會發(fā)展相銜接,要培養(yǎng)社會需要的人才,就需要與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銜接。激烈的社會競爭賦予人才全新的定義,不僅要具備良好的知識儲備,更需具備團隊協(xié)作能力和較強的心理素質,才能與人良好溝通和交流,解決生活和工作中的重重問題。學生的心理素質是綜合素質中的重要部分,如拼搏精神、抗壓能力等,都是學生必備的素質。孟子有言:“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心悅而誠服也?!备咧猩膶W習經(jīng)驗較為豐富,生活閱歷不斷增加,其情感上的認知也愈加豐滿,具有一定的戒備心理,如德育工作的開展模式單一和單向,很難引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運用心理學提升高中德育教育實效的途徑
(1)結合南風效應,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
南風效應來源于法國作家拉封丹講述的一個寓言故事。故事中北風和南風比試誰能將行人的大衣脫掉,北風吹送大風,天氣轉涼,行人紛紛裹緊大衣。而南風徐徐而來,行人覺得溫暖,很快脫掉了大衣。南風的生理說明了態(tài)度的重要性。人在鼓勵和溫暖中很容易放松自己,接受積極性的暗示,主動提升自己。而批評則有可能增強人的抵觸情緒,反而不利于培養(yǎng)人的積極性。
(2)結合破窗效應,建立教師的公信力
破窗效應源于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詹巴斗的一個實驗。實驗結論是,當一個人打破了窗玻璃,且未受到懲戒,窗戶沒有及時修好時,會有更多人受到暗示,縱容自己去打破更多的玻璃。在開展德育工作時,為了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師也應當結合破窗效應,建立自己的公信力,讓學生明確行為規(guī)范。在第一個學生“打破窗戶”的時候,嚴肅處理,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才能讓其他學生了解不良行為的后果,實現(xiàn)自我約束。
(3)結合皮格瑪利翁效應,幫助學生積極上進
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賈可布森用希臘神話中的王子為名,設計了“皮格馬利翁效應”實驗。他們?yōu)榻處熖峁┝艘环菥哂袃?yōu)秀學習潛力的學生名單,并要求教師在教學時保密。在八個月后的智能測試中,凡名單中的學生都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實際上,這些學生都是隨機抽取的。皮格馬利翁效應的原理為,教師深信某一些學生具有天賦,在教學中不自覺的對這些學生另眼相看,并通過積極的語言和行為對這些學生予以特別的關愛,讓學生在教師的信任中對自己產(chǎn)生信心,進而積極上進,成績也能取得顯著的進步。
(4)結合遷移理論,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習慣
遷移理論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兩種。實踐表明,學科成績好的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更容易保持良好的成績。而成績差的學生很難提高自己的成績。德育教育也是如此。正遷移影響下,自我規(guī)范較好的學生更容易保持好習慣,而負遷移下,自我約束能力差的學生更容易受到壞習慣的妨礙,對今后的德育教育產(chǎn)生影響。據(jù)此理論,教師可以不斷地向學生強調良好習慣和品行的重要性,讓學生潛移默化,接受正遷移,逐步歸正自己的行為習慣。而對于受負遷移影響的學生,教師可以挖掘他們身上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優(yōu)勢,幫助學生改正自身缺點,提高德育學習效率。如對待上網(wǎng)成癮的學生,可以讓他們負責班級事務,或結合其網(wǎng)絡知識較好的優(yōu)點,讓其幫助其他學生提高計算機能力。學生在正遷移中能夠認識到上網(wǎng)的優(yōu)勢和弊端,樂于接受教師制定的管理計劃,科學上網(wǎng),合理分配時間。
[ 參 考 文 獻 ]
[1]趙云龍,趙建新.人格、應對方式和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6):711-713.
[2]楊強,葉寶娟.感恩對青少年生活滿意度的影響:領悟社會支持的中介作用及壓力性生活事件的調節(jié)作用[J].心理科學,2014,(3):610-616.
[3]沈永江.團體心理輔導中的角色扮演技術[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
[4]劉天.論高校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及整合[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