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聰慧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yī)院血液科,北京 100064)
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是一種原因不明的、起病較為隱匿的獲得性、出血性疾病。該病在兒童中較為常見。目前,臨床上常用白細胞介素-11(rhIL-11)聯(lián)合環(huán)孢素對該病患兒進行治療。有研究證實,對接受rhIL-11和環(huán)孢素治療的ITP患兒進行優(yōu)質護理可顯著提高其治療的效果,改善其生活質量。為了進一步證實這一點,本文對近年來在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yī)院血液科就診的190例ITP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yī)院血液科在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期間收治的190例ITP患兒。將這190例患兒按護理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95例/組)。對照組患兒中有男41例、女54例;其中,年齡最小的為1歲,年齡最大的為12歲,平均年齡為(6.3±2.37)歲。觀察組患兒中有男44例、女51例;其中,年齡最小的為1歲,年齡最大的為13歲,平均年齡為(7.1±1.96)歲。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存在可比性。
1.2.1 治療方法在兩組患兒入院后,遵醫(yī)囑使用rhIL-11(生產企業(yè):杭州九源基因工程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S20030077)與環(huán)孢素(生產企業(yè):福建科瑞藥業(yè)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0930025)對其進行治療。rhIL-11的用法為:皮下注射,3mg/次,1次/d,連續(xù)用藥14d。在此期間,患兒血小板的水平若恢復正常,則改為隔天用藥1次。環(huán)孢素的用法為:口服,2~3mg/(kg·d),分2次服用,連續(xù)用藥2~3周。在患兒血小板的水平恢復正常后,逐漸減少其用藥的劑量,共用藥3~4個月。
1.2.2 護理方法在兩組患兒接受治療期間,均對其進行病情監(jiān)測、病房環(huán)境管理及用藥指導等常規(guī)護理。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患兒進行優(yōu)質護理。具體的護理方法為:1)進行心理護理。受患兒病情的影響,患兒及其家長易出現焦慮、急躁等不良情緒。護理人員對這些患兒及其家長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評估,了解他們產生不良情緒的原因,主動與他們進行溝通,然后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護理人員應最大限度地滿足患兒及其家長的合理需求,向他們講述治療成功的案例,以增強他們治好疾病的信心。2)進行健康宣教。護理人員向患兒家長講解與患兒病情相關的知識和患兒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如rhIL-11可引發(fā)水腫、心悸、乏力、結膜出血及心律失常等不良反應,環(huán)孢素可引發(fā)肝、腎功能損傷、高血壓、厭食、惡心及嘔吐等不良反應),指導其按時、按量為患兒服藥。在患兒出現上述不良反應后第一時間將此情況報告給醫(yī)生,并協(xié)助醫(yī)生進行處理。3)進行下肢護理。護理人員每日查看患兒下肢的情況?;純喝舫霈F下肢水腫的現象,應立即抬高其雙下肢,調整其體位,避免其發(fā)生壓瘡及下肢深靜脈血栓。4)進行飲食護理。護理人員指導患兒多吃清淡、質軟的食物,堅持少量多餐的進食原則,禁食刺激性的食物。5)進行皮下注射護理。護理人員在為患兒進行皮下注射前,先向患兒及其家長介紹rhIL-11的作用機制,以取得他們的配合。在進行注射時,動作要輕柔,速度要緩慢,保證進針快、拔針快。在注射完畢后,延長為患兒按壓針孔的時間,以免其發(fā)生皮下血腫。在注射結束后,囑患兒臥床休息。患兒若出現低熱的癥狀,可囑其多喝水?;純旱捏w溫若>38℃,可為其進行物理降溫。
治護結束后,觀察對比兩組患兒治療的效果和生活質量的改善情況。使用諾丁漢健康調查問卷(NHP)對兩組患兒進行生活質量評定[2]。該問卷共包括睡眠、精力、情緒反應、社會孤獨感及身體活動能力5項指標,總分為100分?;純旱牡梅衷降?,表示其生活質量越好。
顯效:治護結束后,患兒血小板的水平恢復正常,且持續(xù)3個月未出現出血的癥狀。有效:治護結束后,患兒血小板的水平上升至50×109/L,或其血小板的水平較接受治護前上升了30×109/L,且其出血癥狀消失的時間≥2周。無效:治護結束后,患兒血小板的水平及出血的癥狀均未發(fā)生改變,其病情甚至趨于嚴重[1]。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患兒相比,觀察組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較高,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的對比
在接受治護前,兩組患兒NHP的得分相比,P>0.05。在接受治護后,兩組患兒NHP的得分均低于接受治護前,而且與對照組患兒相比,觀察組患兒NHP的得分較低,P<0.05。詳見表2。
表2 接受治護前后兩組患兒NHP得分的對比 ( 分,x±s )
ITP是一種獲得性、出血性疾病,其病因不明。該病在兒童中的發(fā)病率較高。該病患兒主要的臨床表現包括輕微的出血(如鼻衄及牙齦出血)、皮膚紫癜及瘀斑等。近年來,臨床上常用rhIL-11聯(lián)合環(huán)孢素對該病患兒進行治療。有研究結果證實,在用rhIL-11與環(huán)孢素對該病患兒進行治療的同時對其實施優(yōu)質護理,不僅可提高其治療的效果,而且可改善其生活質量。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經治護,觀察組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兒,其NHP的得分低于對照組患兒,P<0.05。由此可見,對接受rhIL-11和環(huán)孢素治療的ITP患兒進行優(yōu)質護理的效果確切。
參考文獻
[1] 王琰,劉乃嘉.重組人白細胞介素-11聯(lián)合長春新堿治療慢性難治性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yī)學雜志,2013,23(6):47-49.
[2] 莊萬傳,夏瑞祥,李秀梅.重組人白細胞介素-11聯(lián)合環(huán)孢菌素治療激素無效的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J].安徽醫(yī)科大學學報,2011,46(5):504-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