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孟然,司翠平,石晶,靳真真, 閆中瑞,劉曉璐,曹玉靈
(1濟南大學山東省醫(yī)學科學院醫(yī)學與生命科學學院, 濟南250022;2山東省醫(yī)學科學院附屬濟寧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偏頭痛是臨床常見頭痛,多為中重度搏動樣頭痛,常伴有畏光、畏聲、惡心及嘔吐,日?;顒涌杉又?。一項流行病學研究結(jié)果顯示,我國偏頭痛的年患病率為9.3%,男女比例為1∶2.09[1]。偏頭痛可引起皮質(zhì)擴展性抑制、血流動力學改變、血管痙攣以及炎性反應(yīng),導致額葉皮質(zhì)下、深部腦白質(zhì)及灰質(zhì)病變的風險增加,這些腦結(jié)構(gòu)的改變與認知功能受損相關(guān)[2]。偏頭痛患者的認知功能障礙涉及多方面,主要表現(xiàn)為執(zhí)行功能、言語、記憶、注意等,其中對注意功能的研究較多[3,4]。注意分非隨意注意和隨意注意。非隨意注意是一種被動的非選擇性注意過程,不受意識控制,是人們在遇到新異刺激時所表現(xiàn)出的朝向反應(yīng),能及時感知突發(fā)事件,對機體具有保護意義。事件相關(guān)電位(ERP)的P3a波與非隨意注意密切相關(guān)[5,6]。目前國內(nèi)外關(guān)于無先兆偏頭痛患者非隨意注意的研究很少,本研究采用視覺Oddball范式探討無先兆偏頭痛患者視覺非隨意注意ERP的變化及意義。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7年2~7月于濟寧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門診連續(xù)就診的無先兆偏頭痛患者26例(偏頭痛組),均符合2013年國際頭痛分類3β版偏頭痛診斷標準[7]。排除標準:年齡<18歲或>50歲;其他類型的頭痛;藥物或酒精濫用史;有嚴重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腦梗死、腦出血、腦腫瘤、帕金森綜合征、阿爾茨海默病、癲癇、顱腦外傷等);有明顯的精神疾病(抑郁癥、焦慮癥、精神分裂癥等)、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心肺功能衰竭等嚴重疾??;不能良好配合檢查者。男12例、女14例,年齡20~50歲、平均37歲,教育年限(11.31±4.47)年,頭痛發(fā)作頻率(3.46±1.45)次/月,頭痛持續(xù)時間(16.46±11.44)h,疼痛評分[8](3.46±1.10)分,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CA)評分(25.65±2.61)分,病程(77.04±90.65)個月,患者最后一次頭痛發(fā)作與記錄時間至少間隔3 d,且至少在記錄前24 h內(nèi)未服用藥物。選擇年齡、性別、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健康體檢者26例作為對照組,男12例、女14例,年齡20~50歲、平均34歲。教育年限(10.04±4.48)年,MoCA評分(27.62±1.39)分。受試者均為右利手,視力正常或矯正后正常。偏頭痛組MoCA評分低于對照組(t=-3.39,P=0.00)。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受試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ERP的檢測 ①應(yīng)用E-prime2.0軟件編程,由聯(lián)想臺式電腦呈現(xiàn)刺激,NeuroScan NuAmps ERPs記錄腦電數(shù)據(jù)。②試驗步驟:試驗在光線昏暗、安靜的屏蔽室中進行。受試者坐在距離電腦顯示器約1 m的扶手椅上,采用視覺Oddball范式,較大的圓盤、較小的圓盤和棋盤格(即靶刺激、標準刺激和新異刺激)隨機在電腦中央呈現(xiàn),概率分別為10%、80%和10%。每個刺激呈現(xiàn)時間為200 ms,刺激間隔為800 ms。試驗開始前先練習10個刺激對,正式部分要求受試者對靶刺激計數(shù)。③數(shù)據(jù)記錄:根據(jù)國際標準10/20系統(tǒng)安置電極,佩戴32導電極帽。鼻尖作參考電極,前額接地,采用雙極記錄雙眼外眥外側(cè)1 cm的水平眼電和左眼球上下的垂直眼電。電極阻抗在整個試驗過程中控制在5 kΩ以下。④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Scan 4.5軟件進行離線分析,將參考電極轉(zhuǎn)換為雙側(cè)乳突,濾波帶通為0.01~200 Hz,采樣頻率為1 000 Hz。去除混有眼動的腦電數(shù)據(jù)。以新異刺激前200 ms至刺激后1 000 ms為分析時程,取刺激前200 ms進行基線校正,剔除波幅超過±100 μV的偽跡。對非靶刺激誘發(fā)的ERP進行疊加60次,獲得視覺P3a總平均波形圖。
2.1 兩組新異刺激200~300 ms N2波幅和潛伏期比較 見表1。偏頭痛組N2總體波幅和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F=0.10,P=0.76)。偏頭痛組N2總體潛伏期較對照組縮短,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F=2.98,P=0.10),電極位置×組別的交互作用有統(tǒng)計學意義(F=4.05,P=0.04),進一步簡單效應(yīng)檢驗發(fā)現(xiàn),偏頭痛組的額中央線N2潛伏期較對照組縮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6.26,P=0.02)。
表1 兩組新異刺激200~300 ms N2波幅和潛伏期比較
2.2 兩組新異刺激>300~500 ms P3a波幅和潛伏期比較 見表2。偏頭痛組P3a總體波幅較對照組降低(F=8.38,P=0.01),額區(qū)下降最顯著(F=9.45,P=0.007)。偏頭痛組P3a總體潛伏期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F=2.80,P=0.11)。
2.3 P3a波幅與偏頭痛一般資料的相關(guān)性 偏頭痛發(fā)作頻率、持續(xù)時間、病程與P3a波幅無相關(guān)性(r分別為0.11、-0.30、0.13,P分別為0.78、0.43、0.75)。疼痛評分與P3a波幅呈負相關(guān)(r=-0.69,P=0.04)。
表2 兩組新異刺激300~500 ms P3a波幅和潛伏期比較
MoCA量表對輕度的認知功能障礙有較高的敏感性,且簡單、易行。本研究納入受試者年齡在20~50歲,認知功能障礙可能較輕,因此選用敏感性較高的MoCA量表進行神經(jīng)心理評估。本研究發(fā)現(xiàn),無先兆偏頭痛患者MoCA評分較對照組降低。提示無先兆偏頭痛患者存在認知功能障礙,與文獻[9]報道一致。偏頭痛患者的認知功能改變可能與腦結(jié)構(gòu)的改變有關(guān)。既往有研究發(fā)現(xiàn),偏頭痛可導致偏頭痛患者的額葉皮質(zhì)下、深部腦白質(zhì)及灰質(zhì)病變的風險增加,這些腦結(jié)構(gòu)的改變與認知功能受損相關(guān)[2]。
ERP與特定認知過程中的大腦活動有關(guān),是觀察腦活動過程的窗口,能夠反映一定的心理活動引起的腦電位變化。神經(jīng)影像學檢查具有良好的空間分辨率,但時間分辨率較差,ERP具有毫秒級的時間分辨率,因此是一種不可替代的無創(chuàng)性腦認知成像技術(shù)[10]。ERP的P3a波反映了注意的自動配置過程,與非隨意注意密切相關(guān)[11]。P3a波的頭皮分布靠前,主要位于額葉[5]。因此P3a波不僅能評估認知功能,也能檢測可能存在的額葉功能障礙。
本研究發(fā)現(xiàn),新異刺激在200~300 ms的時間窗內(nèi)誘發(fā)出明顯的N2波,無先兆偏頭痛患者N2總體波幅較對照組下降,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偏頭痛組N2總體潛伏期較對照組縮短,額區(qū)縮短最顯著。提示無先兆偏頭痛患者額區(qū)對于新異刺激的識別、行為的監(jiān)管以及對反應(yīng)的準備能力增強。新異刺激在300~500 ms時間窗內(nèi)誘發(fā)出明顯的P3a波,偏頭痛組P3a總體波幅較對照組降低,額區(qū)下降最顯著。偏頭痛組P3a總體潛伏期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雖然無先兆偏頭痛患者對突發(fā)事件的覺察、反應(yīng)能力增強,但加工處理能力下降,信息加工時有效資源的動員程度下降,額葉存在功能障礙最顯著。Koo等[12]采用被動聽覺Oddball范式比較偏頭痛患者和對照受試者之間的認知ERP反應(yīng),發(fā)現(xiàn)偏頭痛患者額區(qū)的P3a波幅降低,額葉存在功能障礙。本研究采用視覺Oddball范式,進一步驗證了上述結(jié)論。
既往研究發(fā)現(xiàn),P3a波幅與偏頭痛發(fā)作頻率呈負相關(guān)[12]。但本研究與上述結(jié)論不一致,發(fā)現(xiàn)無先兆偏頭痛的P3a波幅與疼痛評分呈負相關(guān)。這可能是由于兩個研究采用的實驗范式、研究對象不同引起的,既往研究采用的是被動聽覺Oddball范式,研究對象為年輕女性,而本研究采用視覺Oddball范式,實驗對象有女性,也有男性患者。由于偏頭痛組N2總體潛伏期、總體波幅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因此未對N2成分與偏頭痛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相關(guān)性。
本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如樣本量較小,可能限制了年齡和性別的影響,在接下來的研究中,我們將進一步增大樣本量。研究未對偏頭痛患者發(fā)病前的認知功能進行評估,不能確定受試者發(fā)病前的認知功能是否匹配。另外,偏頭痛患者使用不同的治療藥物可能對實驗結(jié)果有影響,我們通過納入至少24 h內(nèi)沒有服用藥物的患者來避免這種影響。
總之,本研究發(fā)現(xiàn)無先兆偏頭痛患者與對照組相比,非隨意注意ERP中P3a波幅明顯下降,且以額區(qū)最為顯著,非隨意注意存在加工障礙,且P3a波幅與疼痛評分呈負相關(guān)。
參考文獻:
[1] Yu S, Liu R, Zhao D, et al. The prevalence and burden of primary headaches in china: a population-based door-to-door survey[J]. Headache, 2012,52(4):582-591.
[2] de Groot JC, de Leeuw FE, Oudkerk M, et al. Cerebral white matter lesions and cognitive function: the Rotterdam Scan Study[J]. Ann Neurol, 2000,47(2):145-151.
[3] Mickleborough MJ, Chapman CM, Toma AS, et al. Interictal neurocognitive processing of visual stimuli in migraine: evidence from event-related potentials[J]. PLoS One, 2013,8(11):e80920.
[4] Moutran AR, Villa TR, Diaz LA, et al. Migraine and cognition in children: a controlled study[J] .Arq Neuropsiquiatr, 2011,69(2A):192-195.
[5] Polich J. Updating P300: 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P3a and P3b[J]. Clin Neurophysiol, 2007,118(10):2128-2148.
[6] Huang WJ, Chen WW, Zhang X. The neurophysiology of P300—an integrated review[J]. Eur Rev Med Pharmacol Sci, 2015,19(8):1480-1488.
[7] Jiang H, Deng Y, Zhang Y, et al. Field testing of the ICHD-3β and expert opinion criteria for chronic migraine[J]. J Headache Pain, 2016,17(1):85.
[8] 賈建平,陳生弟.神經(jīng)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6:122.
[9] Santangelo G, Russo A, Trojano L, et al. Cognitive dysfunctions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in migraine without aura: a cross-sectional study[J]. J Headache Pain, 2016,17(1):76.
[10] 趙侖.ERPs實驗教程[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24.
[11] Polich J, Kok A. Cognitive and biological determinants of P300: an integrative review[J]. Biol Psychol, 1995,41(2):103-146.
[12] Koo YS, Ko D, Lee GT, et al. Reduced frontal p3a amplitude in migraine patients during the pain-free period[J]. J Clin Neurol, 2013,9(1):4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