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里
[摘要]電影《通天塔》從四個單元故事分別展示了隔閡主題下的多種“他者”形象,而女性“他者”形象始終貫穿其中。這些女性人物都在不同程度上被弱化和丑化,等待著男性社會的拯救。因此,只有建立了平等的兩性關(guān)系,人類才能構(gòu)建真正的“通天塔”,打破溝通的隔閡,迎來光明與希望。
[關(guān)鍵詞]《通天塔》;女性“他者”;兩性平等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8)01-0180-02
一、引言
電影《通天塔》(Babel)采取多線敘事的結(jié)構(gòu)講述了發(fā)生在四個國家卻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故事,展示了一個共同的主題:語言并非人類溝通的首要矛盾,心靈的隔閡、種族的隔閡、階級的隔閡、愛的隔閡,才是最大的障礙。作為墨西哥導演亞利桑德羅“命運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這部電影自上映以來就備受關(guān)注,并獲得了第79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影評家從不同角度探討了電影的主題,涉及圣經(jīng)故事和文化溝通、空間敘述藝術(shù)和隱喻象征等多個方面,卻相對忽視了影片中的女性“他者”形象,缺乏對其人物類型的系統(tǒng)分析。
二、女性“他者”概念
“‘他者”(The Other)是相對于‘自我而形成的概念,指自我以外的一切入與事物”。從柏拉圖的《對話錄》到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從黑格爾的《精神現(xiàn)象學》到薩特的“他者”凝視,學者們對“他者”做出了各種解釋,但都明確指出“他者”是屬于被排擠、被附屬、被壓迫和被邊緣化的狀態(tài)?!八摺备拍畋粡V泛應用于女權(quán)主義、后殖民主義和生態(tài)批評中。
在女權(quán)主義范疇,“他者”被運用到對父權(quán)社會的批判中,即批判父權(quán)制將女性建構(gòu)為他者。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斷言“女性之為女性,是由于缺乏某些品質(zhì),是殘缺不全的男人”。畢達哥拉斯認為“世上善的法則創(chuàng)造了秩序、光明和男人,而惡的法則創(chuàng)造了混亂、黑暗和女人”。在《圣經(jīng)》里,夏娃也是由亞當?shù)牡谄吒吖撬茉於?。由此可見,傳統(tǒng)社會對女性的歧視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男女身體的差異上,生物性別成了歧視女性的根源。因此,法國女權(quán)主義領(lǐng)軍人物波伏娃在《第:性》中從存在主義角度批判了生物決定論。
波伏娃發(fā)現(xiàn)人類社會是以男性為中心的,“女人是由男人決定的,除此之后,她什么也不是。男人是主體,是絕對:女人是他者”。“在男性壟斷的人類文化中,都把女人的形象定格為弱者,定格為男人的附庸,女人在歷史中的所有形象,不過是男性按照自己的渴求和欲望創(chuàng)造出來的,所以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變成的”。女性的社會性別或文化性別是由男性主體來書寫和決定,因此女性就成為了男性主體筆下的對象物。
三、《通天塔》中的女性"他者”類型
《通天塔》中的女性人物雖然來自四個不同的國家(美國、日本、墨西哥和摩洛哥),有著不同的膚色和語言,但在電影中她們都在不同程度上被弱化和丑化,陷人殘疾、受傷或瀕臨危險和死亡的境地,需要男性社會的拯救??傮w來說,這些女性“他者”人物可以歸為以下四類。
(一)被凝視的女性“他者”?!澳暋笔菐в袡?quán)利運作或者欲望糾結(jié)的觀看方法,已成為種族主義和女性主義概念中的關(guān)鍵詞。凝視者與被凝視者的二元對立形成了主體自我和客體他者的關(guān)系。在種族凝視中,白人對黑人的凝視蘊涵著白人對黑人身份的各種偏見;在性別凝視中,男性對女性的凝視充斥著男性對女性的欲望和控制。此外,凝視也是電影藝術(shù)的首要特點,分為三個層面,分別是攝影機的凝視、演員的凝視和觀眾的凝視。其中,攝影機的凝視帶有電影編劇和導演的主觀意圖,決定著演員和觀眾的凝視,反映社會的文化觀念和意識形態(tài)。
在《通天塔》中,凝視視角具有突出的性別文化立場。首先出現(xiàn)的女性人物是摩洛哥女孩祖拉,男性欲望的象征。在洗澡時她故意讓弟弟偷窺,被揭穿時她一言不發(fā),如同一個物品,不僅展示在了男性角色面前,也展示在了觀眾眼前。勞拉·穆爾維指出,“女人在她們那傳統(tǒng)的裸露癖角色中同時被看和被展示,她們的外貌因編碼而具有強烈的視覺和色情感染力,從而能把她們說成是被看性的內(nèi)涵”,這樣的人物是“孤立的、充滿魅力的、展示性的、性感的”客體,是男性幻想和規(guī)訓的對象。
影片中另一個被凝視的女性人物是日本聾啞女孩千惠子。作為弱勢群體、殘疾的負面人物,她渴望溝通,卻無計可施,只能嘗試用展示身體的方式獲得自救,但屢屢失敗。在這里,千惠子的裸露不僅使她成為了凝視的客體,展現(xiàn)了其女性形象價值的性屬性(動物屬性),也突出了男性形象價值的精神價值(人的價值),因為男性凝視者醫(yī)生和警察都成為了千惠子最后的救贖者。
(二)負面女性“他者”。美國女權(quán)主義批評從興起開始,大致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婦女形象批評、婦女中心批評和身份批評。婦女形象批評指的是男性作家對女性人物的塑造或者對女性作品的批評。傳統(tǒng)的女性形象在男性作家筆下趨向于兩極化,要么是美麗、善良、純潔、天真的完美天使形象,要么是歹毒、丑陋、殘疾、淫蕩的負面惡魔形象。戴錦華認為,好萊塢電影中的女性人物千千萬萬種,但這兩種定型化形象在好萊塢電影中不僅始終存在,而且還成為了其他女性人物的變奏基調(diào),其典型代表就是奧黛麗.赫本和瑪麗蓮·夢露。
在《通天塔》中,摩洛哥女孩祖拉、日本聾啞姑娘千惠子不僅是被凝視的對象,也是負面女性人物,因為祖拉的“淫蕩”和千惠子的殘疾。除此之外,美國白人女性蘇珊也屬于此類負面女性“他者”。盡管蘇珊在影片中不是歹毒、丑陋、殘疾、淫蕩的,在夫妻關(guān)系中也一直占據(jù)著話語主導權(quán),但她卻向觀眾展示了其否定者和受害者的雙重形象。作為否定者,蘇珊的話語中充斥著大量的否定詞。例如在她和丈夫點餐的那一幕,短短三分鐘的鏡頭里,她的話語中出現(xiàn)了三次否定詞“不”,兩次疑問句“我們?yōu)槭裁磥磉@?為什么在這?”和一次命令句“扔掉冰塊”。這些都展示了她挑剔、強勢的一面,表明她并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賢妻“天使”形象,而是負面惡婦形象^
作為負面女性“他者”,蘇珊不僅被丑化,也被弱化,承擔著故事中受害者的角色。在受傷流血生命垂危之時,蘇珊顯得弱小無助,完全喪失了她強勢的一面。更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拯救她的正是她此前不信任的當?shù)蒯t(yī)生和導游,以及被她苛責的丈夫。至此,她的主導地位被無情解構(gòu),女性再次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了“他者”,而男性則再一次充當了救世主的角色。
(三)失語的女性“他者”。上帝創(chuàng)造了亞當,亞當命名了萬物,男人由此“創(chuàng)造了語言”。作為女性主義先驅(qū),英國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認為:“英國的歷史是男性的歷史(his-story),不是女性的歷史”。女性的失語不僅源自長久以來的邊緣化地位,也源自男性歷史學家和文學家因深受“菲勒斯單一性征”影響,對女性刻意“遺漏”。
《通天塔》里的女性也面臨著同樣的困境,處于集體失語的狀態(tài)。作為一名聾啞姑娘,日本女孩千惠子是一名在生理上被剝奪了話語權(quán)的女性。在現(xiàn)實生活中,她想獲得正常人的理解和關(guān)愛,卻因為話語權(quán)的喪失,屢遭歧視和嘲笑,不得已采用極端的方式來自救和求救。千穗子的失語也象征著她的孤獨與無助,這一點在影片舞廳一幕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導演采取了無聲與喧嘩的對比拍攝方式來表現(xiàn)千穗子的“他者”形象。
其次,在父權(quán)體制的壓迫和伊斯蘭文化影響下,女性沒有話語權(quán),因為她們的角色被定型為了“女兒”、“妻子”和“母親”,其活動空間被限制在狹小的家庭之內(nèi),負責生兒育女和承擔家務勞動,身為男性的兄弟和父親才是家庭里的權(quán)力者。因此,摩洛哥姑娘祖拉和母親,雖然身體健全,卻是家庭里的失語者:在被偷窺和被父親辱罵時,祖拉沉默不語,絲毫不辯解;在兒子闖禍尋求幫助時,母親一言不發(fā),成為了一個可有可無的角色。
不同于千穗子和祖拉,墨西哥保姆艾米麗亞有話語權(quán),但卻缺乏使用話語權(quán)力的機會。受白人和雇主的雙重文化壓制,在和主人理查德通電話時,艾米麗亞被主人粗暴掛斷電話,喪失了平等溝通的話語權(quán);在邊境逃亡時,她被佳兒拋棄在沙漠里,差點喪失了最基本的生存權(quán);在被驅(qū)逐出境時,她申請律師辯護,卻被警官直接剝奪了上訴權(quán)。作為弱勢種族下的弱勢群體,艾米麗亞是主流文化里的失語者。
(四)缺席的女性“他者”。缺席可以分為兩類:在場的缺席和缺席的在場。前者指的是人物主體在場,但因為其話語缺席或精神缺席,成為了“在場的缺席”者,如《通天塔》里的祖拉和其母親。后者則是人物主體缺席,對他人產(chǎn)生影響并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成為了“缺席的在場”者,如千穗子的母親和蘇珊的妹妹。
在影片中,千穗子的母親飲彈自殺,還未出場就已經(jīng)下場,是家庭里的缺席者——對丈夫而言,她是“缺席的妻子”;對千穗子而言,她是“缺席的母親”。母親的缺席令千穗子與父親的關(guān)系失去了調(diào)和者,一度僵化。此外,被母愛的缺席所困擾,千穗子也陷入叛逆和自閉,瘋狂地尋找關(guān)愛來填補心里的空缺。
另一位“缺席的在場”者是蘇珊的妹妹瑞秋。在蘇珊遭遇槍擊,理查德打電話拜托她通知大使館時,我們未見其人只聞其聲,這是她在人物形象上的缺席。危機時刻,她沒有挺身而出來照看兩個小孩,從而導致艾米麗亞和孩子在沙漠逃亡,艾米麗亞被迫驅(qū)逐出境,這是她在家庭責任感上的缺席。導演對這兩位人物的安排看似無關(guān)緊要,但正是因為她們的“缺席”才導致了兩個故事悲劇的開始。
四、結(jié)語
《通天塔》中的四個故事涉及了不同類型的隔閡與不平等,有父女之間的、種族之間的和階級之間的。這些矛盾看似在片尾都得到了圓滿解決,人類理想的“通天塔”似乎就要建成。但編劇和導演卻唯獨忽視了人類最基本的性別平等。與被丑化和被弱化的女性“他者”人物形成鮮明對比,男性角色在四個單元故事里占據(jù)著統(tǒng)治地位,充當著“救贖者”。因此,在男權(quán)話語體系下,溝通的“通天塔”只能是海市蜃樓;只有構(gòu)建平等的種族關(guān)系、階級關(guān)系和兩性關(guān)系,人類才能真正打破失語的困境,迎來光明與希望。
參考文獻:
[1]張劍.他者[J].外國文學,2011(1):118.
[2]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Ⅰ&Ⅱ[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6:395.
[3]陳榕.凝視[A].趙一凡.西方文論關(guān)鍵詞[C].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349.
[4]勞拉·穆爾維.視覺快感與敘事電影[A].凝視的快感|C].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8.
[5]戴錦華.電影批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36.
[6]弗吉尼亞·伍爾芙.伍爾芙隨筆全集IV[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1627.
[7]潘建.從失語到“喧嘩”:論弗吉尼亞·伍爾夫?qū)ε詺v史與文學史的追尋[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