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探討任務驅動教學法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運用,從創(chuàng)設情境、設計任務、布置任務、完成任務、總結評價等方面論述實施步驟,提出任務驅動教學法在實施過程中要注意教師和學生的角色轉換,任務設計要符合學生特點,評價要多元化。
【關鍵詞】任務驅動教學法 高職院校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 運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1C-0135-03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職院校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普遍存在著教育教學效果不高、學生接受率普遍低的問題。針對這種情況,探討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針對性、實效性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隨著“05”方案的實施,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得到了全面的改進,許多教師探索出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新型教學法,它倡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yǎng)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凸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涵義與特點
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就是指在建構主義理論和“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論下,教師創(chuàng)設生動情景,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以一個明確的任務作為目標,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欲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法以任務為載體,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主要教學目的,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為特征,是一種新型教學方法。
與傳統(tǒng)教學法相比,任務驅動教學法有以下特點:一是運作模式不同。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一般是“提出概念—解釋概念—舉例說明”,是一種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而任務驅動教學法則采用“提出任務—分析任務—完成任務—總結—評價”,是以布置任務為出發(fā)點,以分析、完成任務為中心點,以評價任務為延伸點,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它提出了一種由表及里、逐層深入的學習途徑,便于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知識和理論,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運用理論去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教學理念不同。傳統(tǒng)教學法的教學理念是以傳授知識為主,而任務驅動教學法以解決問題、完成任務以及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為教學理念。三是教學理論不同。傳統(tǒng)教學方法是建立在“傳遞—接受”教學理論基礎上,其特點是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學生被視為機械接受知識的對象,被當作儲存知識的容器,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得到充分體現(xiàn)。任務驅動教學法是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上發(fā)展而來的,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又不否定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師有時處于中心地位,但并非自始至終。學生有時處于傳遞—接受學習狀態(tài),但更多的時候是在教師的幫助下進行主動的思考與探索”。四是考核方法與評價主體不同。傳統(tǒng)教學法的考核以單一化的考試成績作為考核學生的標準,忽視學生的學習過程,評價主體是教師,而任務驅動教學法“注重學生在任務活動中能力發(fā)展的進程,測評內容包括學生職業(yè)素質、團隊合作、參與活動環(huán)節(jié)的表現(xiàn)以及任務完成質量等”,評價主體是教師、輔導員、團隊成員。
二、實施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優(yōu)勢
(一)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傳統(tǒng)教學法是教師先提出問題,然后給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處于被動地接受的地位,學生的主體作用沒有得到充分體現(xiàn),學習缺乏自主性、主動性。而任務驅動教學法尊重學生,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提出任務后,由學生自己去分析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不再主宰整個教學過程,教師的任務在于引導、幫助學生完成任務。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的發(fā)揮,進而大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任務驅動教學法以任務為載體,讓學生帶著一個個的任務去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思考、探索、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間。它“使學生學會發(fā)現(xiàn)疑問,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學會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同時,任務的完成,需要運用多方面的能力,如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自學和理論思維等能力。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既學會了相關知識,提高了自己的認識能力、參與能力和適應能力,也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團隊協(xié)作精神。在任務驅動教學中,由于任務的實施是通過分小組來進行的,各小組成員既要合理分工又要通力合作,才能按時、按質完成任務。在分工中,小組成員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特長和愛好選擇承擔任務。在合作中,小組成員要互相交流、討論和激勵,以開發(fā)每一個成員的創(chuàng)造性的潛力和思維的閃光點,使他們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合理分工與合作,使整個教學過程成為一個任務驅動下的人人參與的創(chuàng)造實踐活動,既有利于促進學生思考,又有利于團隊共識的凝聚,進而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意識和合作意識,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精神。
(四)有利于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與傳統(tǒng)教學不同的新型教學法。它對教師的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除了具有良好的專業(yè)知識素養(yǎng)外,還要具有較強的任務設計能力、教學組織能力和指導能力,能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知識,提高技能。為適應任務教學的要求,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樹立新的教學理念;要積極參加業(yè)務學習和培訓,完善知識結構,夯實業(yè)務理論基礎,提升綜合素質和能力;要進行教學改革和創(chuàng)新,開展教學研究和學科理論研究,促進理論教學水平和實踐教學能力的提高;要認真鉆研教材,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制定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教學方法及教學形式,使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三、任務驅動教學法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運用
(一)創(chuàng)設情境。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總是與一定的情境相聯(lián)系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盡可能真實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進入學習情境,使學習直觀性和形象化。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與當前學習內容相關聯(lián),要真實、直觀、形象,能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能激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和探索,進而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xiàn)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
(二)設計任務。設計任務是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核心內容,對教學效果有直接的影響,因此,“任務”的設計至關重要。教師在設計任務時首先要根據(jù)課程的教學目標,把教學內容精心設計為一個個的實際任務,讓學生在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方法與能力。其次,教師要根據(jù)教學目標,結合學生心理發(fā)展特征和認知水平,設計難易適宜、前后有連貫的學習任務。再次,任務的設計要有挑戰(zhàn)性,讓學生充分施展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如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教學過程中,我們按照各章節(jié)的要求,做了如下任務設計:鄧小平“三落三起”的原因是什么?透過鄧小平“三落三起”的坎坷經(jīng)歷,你能感受到鄧小平有哪些寶貴的人格特征?鄧小平的人生經(jīng)歷對你有怎樣的啟示(第一章);我國對外開放30多年取得哪些重要成就?為什么說中國是一個制造大國、品牌小國?在新的歷史時期,如何進一步提高開放型經(jīng)濟水平(第七章);到貴港市瓦塘鄉(xiāng)香江村滿村屯參觀新農村建設(第八章第四節(jié)“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參觀貴港市貴糖集團新型工業(yè)化建設情況(第八章第四節(jié)“建設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觀看電影《第一書記》,寫一篇觀后感(第十五章)?!八枷氲赖滦摒B(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學任務設計如下:人生與創(chuàng)業(yè)——高職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設計比賽(緒論、第一章、第三章);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撰寫社會調查報告(第二章);觀看“感動中國”頒獎晚會,寫一篇觀后感(第四章);貴港市民社會公德現(xiàn)狀調查、高職生誠信意識調查(第五章);到貴港市港北區(qū)法院旁聽案件審理、模擬法庭(第七、八章)。
(三)布置任務。教師將設計好的任務布置給學生,并提出任務的要求、完成任務的方式方法。學生接受任務后,通過分組落實每個學生在任務中的角色,然后制訂任務計劃,確定實施步驟和程序。
(四)完成任務。這是任務驅動教學法的中心環(huán)節(jié),也是任務能否完成的關鍵所在。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教師對學生的引導要適當,要給學生思考的機會和時間,以發(fā)展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的能力。具體任務由學生個人或小組完成,學生是完成任務的主體,是教學活動中的主人,是知識建構過程的積極參與者,親身體驗了自主學習的樂趣。這樣既鍛煉了學生應用知識、團隊協(xié)作、解決問題的能力,又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很大的發(fā)展空間,為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奠定基礎。
(五)總結評價。這是任務驅動教學法不可缺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當學生完成任務后,教師要進行恰當?shù)目偨Y評價,要對每個學生的表現(xiàn)以及任務完成的效果給予充分的肯定,并指出不足的地方。評價內容包括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團結協(xié)作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掌握、熟練應用新知識的能力等,評價方法可采用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和老師評價三種方式。通過有效的評價,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認知的能力得到提高,學生成了積極向上的意義構建者。
四、任務驅動教學法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運用的注意事項
(一)教師和學生的角色要轉換。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往往占據(jù)課堂的中心地位,忽視了學生的自主學習,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和學生的角色發(fā)生了改變。教師不再扮演傳統(tǒng)的講授者、灌輸者,而是組織者、引導者。學生是完成任務的主體,從接受任務到收集資料、篩選信息、完成任務到任務的評價,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的每個環(huán)節(jié),是知識建構過程的積極參與者,親身體驗了自主學習的樂趣,成為教學活動中的主人。因此,要正確處理好教師和學生的角色。也就是說,在完成任務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但也不能否定教師的指導作用。
(二)任務設計要符合學生特點。不同的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是不一樣的。教師在任務設計時,(下轉第144頁)(上接第136頁)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水平、認知能力、興趣等特點,根據(jù)學生的具體實際,科學合理地設計學習任務。任務的難易要適宜,前后要有連貫性,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保持他們的學習動力。任務的設計要具有發(fā)散性和挑戰(zhàn)性,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參與興趣,給學生提供一個施展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機會。
(三)評價要多元化。教師要改變單一的評價方式,重視教學過程,體現(xiàn)學習過程,突出過程性評價,將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有機結合起來。首先,突出過程性評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完成任務的表現(xiàn)情況作適當?shù)脑u價,給予肯定和加分激勵,并把加分納入學生成績考核的范圍,以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其次,重視學生的評價。將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有機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學會客觀地評價他人。第三,教師的評價要科學、合理。教師評價內容包括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的表現(xiàn),多鼓勵,多褒獎,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總之,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新型教學法,它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創(chuàng)造主動參與、自主協(xié)作、探索創(chuàng)新的平臺,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由“要我學”轉變?yōu)椤拔乙獙W”,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平.形勢與政策課中任務驅動學習模式初探[J].科技信息,2009(9)
[2]李紅秋.論任務驅動教學法在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J].成才之路,2010(7)
[3]黃小玲.試論項目驅動教學法在劉現(xiàn)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運用[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2)
[4]劉國磊.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在教學中的應用[J].職業(yè),2011(24)
[5]單光慶.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初探[J].中國成人教育,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