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祖玲
[摘 要]語文是一門充滿生機和魅力的學科,教師要善于從課文中提煉出語用訓練點,在課堂上帶領學生進行扎實有效的語用訓練。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帶領學生品味字詞的精妙,提煉出文本的言語形式,引領學生模仿借鑒并進行拓展寫話,從而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語用訓練;品味字詞;仿寫借鑒;拓展寫話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8)13-0078-0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边@一定義將語文課程的性質聚焦到“語言文字的運用”上來。如何營造一個充滿智趣的語用環(huán)境,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積累語言、內化語言、饒有趣味地創(chuàng)造語言呢?筆者認為,教師應依托文本,引領學生向文本深處探尋,精心設計語用訓練點,彈奏好語用訓練的三部曲。
一、千錘萬鑿出深山——品味字詞的精妙
新課標在第二學段的教學目標中明確指出:“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痹谖谋緞?chuàng)作中,作者常常用一些詞語來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刻畫人物形象、渲染情境氛圍,這些詞語精準凝練。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引領學生對這些關鍵字詞進行悉心品析,讓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感悟詞語內涵,理解其表達作用,從而豐富學生的積累。
例如,五年級課文《泊船瓜洲》是一首有名的古詩,后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中的“綠”字,生動地展現了春風吹過,江南岸一派新綠的盎然生機。在教學這一環(huán)節(jié)時,我緊扣“綠”字,對學生進行了扎實有效的訓練:“詩中的哪一個字最能體現詩里描繪的是春天的景色?”在學生圈畫出“綠”字,理解“綠”字的意思后,我繼續(xù)追問:“‘綠字還可以換成什么字呢?”學生答出了很多可以替換的字。“既然這樣,作者為什么不用‘到‘過等字呢?”……通過對字詞進行替換、比較,學生對“綠”字的認知經歷了從膚淺到深刻的過程,深入地感知了語言的意境。最后,我用課件展示了江南岸滿眼蔥郁的景色。靈動的畫面與詞語相互映襯,學生體會到了作者用詞的準確,感受到了作者蘊含其中的感情。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引導學生聚焦文本中的關鍵字詞,通過多種方法帶領學生咬文嚼字、品詞析句,在潛移默化中觸摸語言、品味字詞的精妙,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欣賞語言的能力。這樣,語用的種子真正落了地,生了根。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仿寫借鑒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苯滩闹械拿恳黄n文,都是經過甄選的佳作,有許多優(yōu)美的句子、精彩的片段、獨特的結構,這些都是學生進行模仿練筆的素材。仿寫練習是幫助學生積累的有效手段。在進行語言運用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有特色的重點句子、段落進行反復誦讀,仔細揣摩文本語言的內涵,提煉文本的言語形式,讓學生感知語言的運用規(guī)律。
例如,六年級《伯牙絕弦》一課,有這樣的句子:
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p>
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p>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句子意思,品味誦讀后,問:“俞伯牙在彈琴的時候,只會想到高山、流水嗎?除了想到高山、流水,還會想到什么呢?”然后讓學生仿照句式:“志在 ,鐘子期曰: ?!本毩曊f話。學生的興趣高漲,答案精彩紛呈:
志在春雨,鐘子期曰:“善哉,蕭蕭兮若春雨?!?/p>
志在明月,鐘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
學生志得意滿,真正感受到了鐘子期和俞伯牙之間真知己的境界。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引領學生利用文本全新的言語形式,進行語言表達訓練,披文入情,促進了學生表達能力的發(fā)展。因此,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文本言語形式的提煉,為學生深入探尋語言的內在特點、感知語言運用的規(guī)律提供渠道。
三、為有源頭活水來——拓展寫話
如果語言文字的運用只是簡單的模仿借鑒,學生的思維與語言勢必會受到限制。其實,文學作品之美在于讀來令人賞心悅目,思來使人得到教益。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一定要挖掘文本的深層內涵,帶領學生領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進行拓展寫話。教師可以在情感的“空白”處設計練筆,可以對文章進行續(xù)寫、仿寫,也可以帶領學生走進文中的角色,直接與文本對話,讓“人”與“文”相通。
羅才軍老師執(zhí)教的《伯牙絕弦》在全國第八屆語文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中獲得了特等獎。他設計的小練筆就富有新意。
師:請你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俞伯牙,一直以來都沒有人真正聽懂你的琴聲,你的內心充滿了無邊的寂寞與孤獨??墒窃谶@里,無論你彈什么,無論你寄托著怎樣的志向與情懷,鐘子期都能“善哉、善哉”的“必得之”。此時,你是怎樣的心情?你又會有怎樣的感慨想對子期說呢?請你順著“伯牙得遇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____?!苯又聦?。
(生練筆,背景音樂《知音》)
生1:伯牙得遇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此人知我所志,明我所念,真乃知己也!”(全場掌聲)
生2:伯牙得遇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吾終有知音,此乃幸事,吾不再孤也!”(全場笑聲、掌聲)
……
師:想知道伯牙是怎么說的嗎?
(出示:“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保?/p>
此處練筆設于感慨“得遇”,體現出設計者的匠心獨運。伯牙得遇知音,該是何等的喜出望外、欣喜若狂、不吐不快??蛇@些在文中卻留下了“空白”,給了學生極佳的品味和想象空間,也營造出了課堂教學的高潮。而這一高潮旋即與子期之死形成了一種巨大的情感落差,使教學充滿了震撼心靈的張力,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效。
我在上六年級的《桃花心木》一課時,考慮到文本是借種樹來比喻育人的特點,設計了以下練筆:
1.如果我是一棵茁壯成長的桃花心木苗,我會對種樹人說:“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我是一棵即將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會對種樹人說:“_________________?!?/p>
3.如果我是一棵瀕臨死亡的桃花心木苗,我會對種樹人說:“_________________?!?/p>
學生的寫話讓我感到驚喜。
生1:如果我是一棵茁壯成長的桃花心木苗,我會對種樹人說:“謝謝你,種樹人。你育苗有方,是你讓我自強自立,不要養(yǎng)成依賴性,讓我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p>
生2:如果我是一棵即將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會對種樹人說:“種樹人,直到現在,我才明白你的良苦用心。我要改過自新,努力尋找水源,長成百年大樹?!?/p>
生3:如果我是一棵瀕臨死亡的桃花心木苗,我會對種樹人說:“種樹人,我太懶了,真是悔不當初呀!如果來世再做一顆桃花心木苗,我一定克服對你的依賴,拼命扎根,長成參天大樹?!?/p>
……
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獲得了思想啟迪,領悟了文本中的道理,讓人、文在課堂上實現了高度的融合。
這樣的拓展寫話,不僅是對文本內容和情感的高度拓展,更在語言實踐過程中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體悟。它猶如一泓清新的泉水,給語用課堂帶來了勃勃生機。
語文是一門充滿生機和魅力的學科。教師要有一雙慧眼,要有一顆慧心,善于從文本中提煉出語用訓練點,在課堂上帶領學生進行扎實有效的語用訓練。這樣,學生的語用能力將會得到提升,語文課堂上的動態(tài)生成將會展現出別樣的精彩。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