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喬
(廣西合浦縣人民醫(yī)院,合浦縣 536100)
乳腺癌是臨床常見惡性腫瘤之一。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近年來我國乳腺癌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且早發(fā)型乳腺癌患者比例增高[1]。目前惡性腫瘤以手術切除和放化療為主,早期診斷有利于延長患者生存期。但乳腺癌早期無特異性癥狀,且致密腺體檢出率低,因此改善早期乳腺癌篩查效果具有較積極的意義[2]。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和超聲檢查均是臨床主要影像學診斷手段。基于此,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25例疑為早期乳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高頻彩超對早期乳腺癌的診斷價值。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疑為早期乳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均已獲得病理診斷結果且術前行高頻彩超和CT檢查;均為單側病灶(直徑≤2 cm);均為女性患者。排除標準:檢查前行放化療者;臨床資料不完整者。本組共納入患者125例,年齡33~63(50.33±5.36)歲;左側病灶72例,右側病灶53例;乳頭溢液者9例。
1.2 檢查方法 ①CT檢查:使用Brilliance TM型醫(yī)用診斷螺旋CT(飛利浦),患者取俯臥位,墊起腹部、肩部、頸部,使其雙乳自然下垂;參數:90~120 kV,100~120 mAs,層厚5 mm,層距5 mm,300~500 Hu窗寬,0~50窗位,較小病灶采用層厚2 mm、層距2 mm,自乳房下界至腋窩頂部為掃描范圍。②高頻彩超:使用ARIETTA 70型彩色超聲診斷儀(日本日立)進行檢查,探頭頻率4.0~12.0 MHz,患者取仰臥位,雙手自然放于頭側,充分暴露雙側乳房,行反復扇形交叉掃查,同時行雙側腋窩及鎖骨上淋巴結掃查。
1.3 影像學評估 高頻超聲診斷[4]:高頻超聲下腫塊清晰,形狀不規(guī)則,邊界模糊,經放大后顯示腫塊內部血流較豐富,且腫塊內部回聲不均勻,低聲相對較多。CT診斷[5]:伴或不伴有鈣化的邊緣毛刺的不規(guī)則軟組織腫塊,存在淋巴結轉移、腫塊陰影、局部皮膚增厚、局限性致密浸潤、乳頭凹陷,腫塊周圍乳腺組織出現結構紊亂,腫塊周圍出現粗大血管;直徑<0.5 mm的密集小點堆積稱泥沙樣鈣化;成Y型或V型直徑在1~3 mm時稱為小叉狀鈣化;形狀呈折斷的針頭直徑在1~2 mm稱為小桿狀鈣化。
1.4 觀察指標比較 觀察不同檢查方式的早期乳腺癌表現,評估不同檢查方式診斷早期乳腺癌敏感度、特異度及準確率、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差異。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或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數據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或Fisher精確概率法,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病理結果 125例患者中,早期乳腺癌65例(52.00%),良性病變60例(48.00%)。
2.2 早期乳腺癌的形態(tài) 65例早期乳腺癌患者,高頻彩超以形態(tài)不規(guī)則(89.69%)、邊界不清(83.08%)和高血流阻力(73.85%)為主,部分患者伴有點狀強回聲(44.62%)。CT檢查以腫塊(83.08%)和鈣化(61.54%)為主。54例呈腫塊者中,腫塊呈星形者17例,分葉狀15例,多結節(jié)10例,不規(guī)則8例,圓形4例;40例呈鈣化者中,小桿狀鈣化24例,泥沙狀鈣化12例,小叉狀鈣化者4例。
2.3 靈敏度、特異度分析 高頻彩超和CT檢查診斷早期乳腺癌的靈敏度、特異度、準確率和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對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聯(lián)合檢查的靈敏度、特異度、準確率和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高于單獨高頻彩超或單獨CT檢查(P<0.05)。見表1、表2。
表1 不同檢查方式的診斷結果 (n)
表2 不同檢查方式的敏感度、特異度、準確率分析 (%)
注:與高頻彩超對比,*P<0.05;與CT檢查對比,#P<0.05。
由于CT檢查具有無創(chuàng)、操作簡便等優(yōu)勢,其在早期乳腺癌診斷方面的臨床運用越來越廣泛。但CT掃描受部分容積效應的影響,對微小針尖樣鈣化顯示率有限,且與乳腺結核、乳腺慢性炎癥等疾病的鑒別診斷不十分明顯[6]。高頻彩超具有定位準確、操作簡便快速等優(yōu)勢,但兩種檢查方式在早期乳腺癌診斷中的優(yōu)劣仍存在爭議。CT診斷是利用精確準直的X線束、γ射線等相關射線與靈敏度極高的探測器對人體部位進行斷面掃描,從而利用人體不同組織對X線的吸收及透過率不同來確診病灶[7]。而高頻超聲可清晰顯示乳腺腫塊的內部結構及血流分布情況[7]。故本研究就兩種不同檢查方式單獨和聯(lián)合診斷早期乳腺癌的作用展開分析,以期為提高早期乳腺癌檢出率提供更多可行性方案。
本研究中CT檢查敏感度、特異度、準確率、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均在70%以上。惡性腫瘤細胞易影響組織內鈣磷代謝,故微小鈣化是乳腺惡變的特征之一,相關文獻表示,乳腺腫塊中檢出微小鈣化,惡性腫瘤的診斷準確率可達80%以上[8]。CT對鈣化敏感度更高,能夠較清楚地顯示鈣化及腫瘤相關結構特征,在此方面斷層掃描幾乎不受腺體致密型和病變深度影響。本研究中CT對腫塊檢出率為83.08%,略低于高頻彩超,但能清晰顯示邊緣毛刺征和高位、深位病灶。但早期乳腺癌通常病灶較小,對部分腫塊不明顯和直徑較小的病變行CT檢查可能存在漏診風險。
本研究中高頻彩超檢查早期乳腺癌以形態(tài)不規(guī)則、邊界不清和高血流阻力為主要表現,敏感度、特異度、準確率、陽性陰性預測值均在75%以上,高于CT檢查,但兩者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考慮與本研究樣本量過小不足以反映顯著性差異有關,另一方面也考慮與乳腺腺體類型、病變類型等個體差異有關。高頻彩超以不同組織的聲阻抗差異形成的微小界面來成像,對軟組織分辨率高,并能清晰顯示腫塊與周圍組織關系、腫塊內部血流等[9],但對某些僅以鈣化為唯一陽性征的早期乳腺癌患者漏診風險較大。
另外,本研究發(fā)現CT檢查與高頻彩超聯(lián)合應用于早期乳腺癌診斷的效果明顯優(yōu)于單獨應用,敏感度、特異度、準確性率、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均在90%以上。CT檢查既可彌補高頻超聲在鈣化灶檢出方面的不足,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規(guī)避超聲檢查對儀器和檢查醫(yī)生的經驗依賴等風險。臨床應用方面,CT因其價格相對高、患者接受率低等原因難以成為乳腺癌早期普篩診斷方法[10],同時部分對比劑過敏患者的應用受限,建議在早期乳腺癌檢查中作為高頻彩超的補充手段。
綜上所述,高頻彩超在早期乳腺癌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可觀,能達到與CT檢查類似的準確率,同時與CT檢查聯(lián)合能明顯提高其臨床診斷。
參 考 文 獻
[1] 韓小偉,柳偉偉,陽澤龍,等.軍事醫(yī)學科學院附屬醫(yī)院乳腺癌臨床流行病學16年演變趨勢[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6,23(24):1597-1600.
[2] 章 穎,柳光宇.年輕女性早期乳腺癌診治進展[J].天津醫(yī)藥,2016,44(4):408-412.
[3] 中國抗癌協(xié)會乳腺癌專業(yè)委員會.中國抗癌協(xié)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guī)范(2015版)[J].中國癌癥雜志,2015,25(9):692-754.
[4] 陸 清,江 科,李 瓊,等.高頻超聲聯(lián)合鉬靶檢測在早期乳腺癌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醫(yī)學臨床研究,2015,32(2):229-231.
[5] 朱 鈞,單征珊.早期乳腺癌CT檢查的價值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5,36(1):32-33.
[6] 王 南,石 巖.CT檢查對乳腺癌診斷價值探討[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5,17(8):124-126.
[7] 王貴明.探討CT與數字乳腺鉬靶影診斷乳腺癌的影像學價值[J].中國急救醫(yī)學,2016,36(z1):119-120.
[8] 潘 旭,徐亞麗,唐 琪,等.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對早期乳腺導管癌診斷價值研究[J].中國醫(yī)學裝備,2017,14(6):55-58.
[9] 莊 麗,王慧明,宋法亮,等.高頻超聲與X線鉬靶對早期乳腺癌的診斷價值[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7,33(7):1020-1023.
[10] 汪俊林,馮宗英.鉬靶X線、CT和彩超診斷早期炎性乳癌的對比分析[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7,30(15):2200-2201,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