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華[呂梁學院外語系, 山西 離石 033000]
隨著數(shù)字化信息時代的到來,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理論為英語教學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目前,英美文學課的課堂教學效果并不理想。英語專業(yè)學生對英美文學課程不感興趣,根本原因在于課堂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存在許多不足之處。目前學界對英美文學課堂教學的研究有不同觀點。梁曉冬于2006年提出將文學批評與英美文學教學有機結(jié)合,并進行英美文學教材改革,認為在教學方面應要求學生閱讀完整文學語篇作品。李公昭于2002年提出,選讀對于學生系統(tǒng)而完整的文學知識的培養(yǎng)極其不利。他提出了英美文學教學的“社會建構(gòu)主義”理論模式,認為應該應用建構(gòu)主義理論進行“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等。
然而,英美文學在教學方法上大多仍是單模態(tài)教學為主,很多老師采用刻板的逐段朗讀并且逐段翻譯的方式來進行教學,這樣就很難給學生生動地展現(xiàn)文學作品的形象。況且英美文學的選讀作品很多都是名人名著,其文化背景知識、文本語言用詞等等都不太適合本科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學習水平,很多時候會使學生望而生畏,反而因此喪失英美文學學習的興趣。所以采用多模態(tài)教學手段進行英美文學教學勢在必行。
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理論(朱永生,2007)指的是通過運用Kress和Leeuwen的視覺語法理論和Halliday的功能語法理論,去分析一個多模態(tài)語篇。多模態(tài)語篇指的是語篇里包含了一個模態(tài),如視覺模態(tài),但同時含幾個符號(如文字和圖畫)的語篇,如漫畫;或者是語篇里包含兩個及以上符號和模態(tài),如電影《喜福會》,含聽覺及視覺模態(tài),三個符號系統(tǒng)(圖像系統(tǒng),語言系統(tǒng)和聲響系統(tǒng)),因此屬于多模態(tài)語篇。純文本小說《喜福會》僅為單模態(tài)語篇,因為其僅含有視覺這一單一感官系統(tǒng),且僅含一種符號,也就是文字符號,沒有圖畫符號。目前,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理論多被運用于研究英語視聽說教學、詞匯教學、寫作教學、綜合英語教學等。然而,尚無人運用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理論對英美文學課教學改革進行研究,故本文屬于創(chuàng)新之舉。以下是多模態(tài)視角下的英美文學課《喜福會》課堂實踐設計。
(一)研究目標本課題以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理論為基礎,研究如何利用基于小說《喜福會》改編的電影進行英美文學多模態(tài)教學,以找出多模態(tài)教學的優(yōu)異性。
(二)研究問題本次教學改革的研究問題是教師如何將英文電影多模態(tài)教學方式引入到《喜福會》文學名篇教學中?如何處理好電影和小說文本的有機結(jié)合,使電影很好地發(fā)揮它的輔助作用。
(三)研究語料此次研究選取美籍華裔作家譚恩美的著名小說《喜福會》和美籍華裔導演王穎基于此改編的電影《喜福會》的相同情節(jié)內(nèi)容片段進行研究?!断哺分v述的是四對生長于中國的母親和生長于美國的女兒們因性格文化等因素而引起的沖突及和解。
(四)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教學實踐設計為英美文學課堂實踐對比教學。研究對象分為教學實驗組與教學對照組。每組各三十個學生,來自山西省呂梁學院英語專業(yè)三年級的兩個班。兩組被試的班級對比,即對照組使用單一書本、依托教師口授教學形式,實驗組采用課文與英文電影《喜福會》相結(jié)合的多模態(tài)教學方式。實驗前,兩組同學經(jīng)過課前預習單元測試,英語成績沒有顯著差異。實驗組的平均分為70.3,對照組的平均分為70.1。標準分數(shù)差分別為15.2和20.4。僅存在教學方法差異一個變量。
(五)研究過程實驗前進行問卷調(diào)查,全面了解學生英美文學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了解學生對英美文學學習的需求,從而能夠有針對性地設計英美文學教學方案。且實驗前對兩組同學進行課前預習單元測試,兩組英語成績沒有顯著差異。
課堂實驗時的設計步驟分六步進行:
Part1.小說文化背景介紹。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PPT放映來展示作者譚恩美的形象。譚恩美的母親來自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中國,從小她就給譚恩美灌輸了很多中國思想,但這對于生長在美國的譚恩美來說就像奇異的東方神話故事一樣不可理解,因此她的許多小說都描寫了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與融合。通過展示當時美國和中國的時代風貌,可以理解小說的創(chuàng)作背景。
課堂上播放了很多精心截取的和文本原文情節(jié)一致的影片片段,以提高學生對小說的理解。本文以薇芙麗和母親林多的沖突為例:已和母親精心挑選的中國丈夫離婚的薇芙麗帶母親林多來到自己的家,以便讓母親了解她已和一白人里奇同居,而且不管母親是否同意,他倆都打算結(jié)婚。在這一片段中,因母親挑剔里奇送的貂皮大衣,而引起了女兒薇芙麗的強烈不滿。母女倆繼而起了激烈爭執(zhí)。在林多的生日宴上,林多又挑刺里奇的臉上有那么多雀斑,母親的話又再一次引起了薇芙麗的憤怒,二人再次發(fā)生爭執(zhí)。最后在發(fā)廊里,母女倆和解,母親告訴薇芙麗,她所做的一切只是希望女兒能幸福。
Part2.課文內(nèi)容學習。課堂上通過小說文本和電影臺詞相同的情節(jié)內(nèi)容,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出現(xiàn)的新詞匯和慣用語表達方式,如mink在此段對話中應理解為“貂皮大衣”而非貂這種動物,“you are so mean to me”應理解為“不友好”而非“意思”,薇芙麗的說話重音落在 “mean” 上反映了她對母親的深深不理解和由此引起的怨恨之情。母親的反擊 “you see,that’s what I mean, not so good” 反映了母親真誠希望女兒得到的是最好的愛情,一件最好的貂皮大衣,而非是次毛剩毛拼接而成。而女兒卻認為母親不應該“criticize”(批評)里奇真誠送給她的禮物。通過母親嘀咕里奇的名字,并說到還真是 “rich” (雙關(guān)語),反映了母親對里奇的不了解。這里通過電影人物的近景刻畫,情感的深情流露,可以讓學生很快理解小說文本所要傳達的意思。
Part3.小說篇章意義構(gòu)建。通過電影圖像的再現(xiàn)、互動和構(gòu)圖意義,以及電影臺詞的概念、人際、語篇意義,可以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大意,理解文本篇章結(jié)構(gòu)布局,幫助學生更快地在腦海繪制出小說文本的框架思維圖。
Part4.課堂活動。在課堂上,我們可以把電影圖像消音,然后讓學生舉行電影配音比賽,以使學生更快融入作品角色,更好地理解作品。也可以進行《喜福會》話劇表演。表演要求用到書中所學詞匯語法知識,以檢驗學生的小說文本閱讀理解效果。
Part5.課后書面作業(yè):選文翻譯,讀后感等。
Part6.課后單元測試。整個單元課文學習結(jié)束后進行單元測試,以檢驗多模態(tài)授課效果。對照組班級采用教師對著文學書本單一講授的方式進行。
(六)研究結(jié)果與分析通過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實驗組的平均分為82.1,對照組的平均分為75.3,成績提高了16.78%和7.41%,標準差分別為3.99%和11.92%,這表明這兩組同學經(jīng)過課堂內(nèi)容的學習,成績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成績提高幅度最大的是實驗組同學,且實驗組同學的課堂教學整體效果比對照組同學好。
此次實證教學對比結(jié)果反映了多模態(tài)教學在英美文學教學中的可行性和優(yōu)越性。多模態(tài)教學減輕了學生對新詞短語的記憶包袱,學生能快速提取文本語篇的信息,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所要傳達的思想觀點。因此,為了取得高效的教學效果,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應進行英美文學教學改革,把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理論應用到英美文學課堂中,使學生快速融入作品角色。看無字幕改編電影和聽英美文學作品的錄音版本,可提高學生英語聽力能力;課堂討論電影小說的不同之處,如情節(jié)增減、人物形象變化等,或者是學生話劇表演、辯論賽等可提高學生英語口語表達能力;課后的書面作業(yè)如選文翻譯、讀后感等可提高學生的寫作翻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