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勝
摘要:隨著功夫電影的熱播和功夫文化的傳播,世界范圍內興起一波“中國功夫”熱。武術作為一門大火學科,深受還是青年人的高校學生的喜愛。如何在高校武術教學中,開展武術文化教育,深化學生道德品質,健全學生人格,是當代高校武術教育工作者應該思考的問題。本文結合自身在教學實踐中的經(jīng)驗,淺談幾點深化武術文化教育的方法,供后來的教育者參考。
關鍵詞:高校;武術教學;武術文化;教育探微
武術,作為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之一,本身就蘊涵著異常豐富的倫理思想與教育功能[1]。但是,現(xiàn)在中國的高校武術教學,由于受到西方教學模式和傳統(tǒng)只注重文化課思想的沖擊,基本上淪為體育課。和足球課、籃球課、排球課等球類、競技類課爭奪地盤,成為學生鍛煉身體的工具,不再具有自身獨特性,不再扎根于中華武術文化內涵。高校武術教學缺失了文化內涵,學生只注重技能的獲得,不注重自身品質的深化。高校武術教學在歧路上越走越遠,這不利于高校武術教育的長遠發(fā)展,也不利于培養(yǎng)高素質的高校人才。
一、高校武術文化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過于關注學生技能獲得
“教育的真正使命是重視對人的關懷,強調以人為本”[2]。高校武術教育,之所以受到學生喜愛,很大原因是學生受到媒體影響,認為學習武術可以耍帥,可以增添自保的資本等,在這種功利性思想的影響下,高校武術教師只注重教會武術技能,忽視其中的文化內涵,缺失對學生思想的關注。文化是武術教育的內在基礎,武術教育缺失文化教育,如同單腿行走的殘疾人,走不遠也走不長。
(二)武術文化教育未注入情感
情感——這是道德信念、原則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人生感悟;沒有情感,道德就會變成枯燥無味的空話,只能培養(yǎng)偽君子[3]。高校武術教學中,武術文化教育受到高校教師自身水平的影響巨大。一些高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注重滲透情感,學生對武術文化的認同感不高,一些學生會產(chǎn)生武術只是為了學習技術,要那么多情感干什么等思想,對武術教學產(chǎn)生嚴重思想偏差,學習武術文化沒有積極性。
(三)評價機制不合理
在高校武術教學中,對學生的學習成果的評價方式只是注重實際學習成果的評價,缺失對文化教育的評價。這種評價上的缺失,導致學生在武術學習過程中,只注重技能獲得和學科成績,不去探究武術里深刻的文化內涵。學生缺失對武術文化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那么武術文化教育也只能流于形式,成為教師講臺上的一紙空文,不具有任何意義。
二、加強高校武術文化教育的方式
(一)強調感悟
“傳統(tǒng)武術的感悟確實是唯一能夠使傳統(tǒng)武術技術達到一種境界的必要條件,感悟是一種思考,更是一種體驗;是習武的必需,也是提高技藝,達到登峰造極的唯一途徑”[4]。武術感悟使得教師對學生武術教育由技能獲得轉移到思想升華,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健全學生的人格。如在進行太極拳武術教學中,向學生傳遞,太極拳動作強調的柔、潤、行云流水,進而讓學生感悟到太極拳的本質——以柔克剛。這種寓感悟于教學,在增強學生知識的同時,對學生的精神進行一次洗禮,學生從根本上了解到武術的文化內涵,提升學習興趣。
(二)注入情感
武術教學不只是技能獲得,全程都伴隨著情感教育。傳統(tǒng)武術文化教學觀念,對學生情感層面的教育涉及較少,這會導致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情感缺失。例如,在進行初級棍術教學中,高校武術教師對學生提問如“大家認為最有名的棍術是哪個?”、“少林棍術有名在哪里?”等問題,引起學生對少林棍術的好奇心,引發(fā)學生對少林止惡揚善、慈悲為懷的武術精神的思考。因此,在高校武術文化教育中,教師應將情感教育融入到教學實踐中,豐富學生的情感、凈化學生的心靈、啟迪學生的思想,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三)健全考評機制
高校武術教育的考評,一般注重學生技能的獲得,對學生的文化教育較少關注或根本不關注。教師在考評時,要創(chuàng)新考評機制,充分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引發(fā)學生的反思。例如,在對學生初級長拳的考評中,除了考評學生對拳術的熟練掌握程度以外。通過寫結業(yè)感言的形式,考評學生對拳術的文化內涵理解,幫助學生認識到,武術教育的最終目的除了強身健體外,還要懷仁心推仁術,推己及人,化干戈為玉帛,尋求自身品德升華。
三、結束語
高校武術教育應該立足于武術文化教育之上,站在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高度。高校武術教學中武術文化教育應該立足學生實際,強調學生感悟;注入教學情感,引發(fā)學生心靈上的共鳴;健全考評機制,既重技能又重文化。通過這些方式,促進高校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促進人際關系和諧發(fā)展,促進武術文化傳播繼承,增強高校學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參考文獻:
[1]王柏利,武術教學中文化教育性的缺失與重塑[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9.Vol.28 No.6,117.
[2]莊曉東.文化傳播、歷史、理論與現(xiàn)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02-103.
[3]瓦·阿·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蘇聯(lián),《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M].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4]王崗.追求傳統(tǒng)武學的最高境界:感悟[J].武術科學,2004(6):首頁.
(作者單位:慶陽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