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紅良
摘 要:小學科學新課程標準提出“學生要從熟悉的日常生活出發(fā)”,進行學習探究,現(xiàn)下的教材在生活化課堂上面也加重了筆墨,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發(fā)現(xiàn)學生仍然不滿足于課堂內的知識,由此我們結合農(nóng)村實際生活,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用拓展課堂的形式,積極探索農(nóng)村完小生活化拓展課程的開展。
關鍵詞:農(nóng)村小學 生活化 拓展課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用其一生倡導“生活即教育”的大教育觀,他曾提出“我們的實際生活即是我們的全部課程”?!缎W科學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學生要從熟悉的日常生活出發(fā),通過親身經(jīng)歷、動手動腦等實踐活動,了解科學探究的具體方法和技能,理解基本的科學知識,在實踐中體驗和積累認知世界的經(jīng)驗,提高科學能力,培養(yǎng)科學態(tài)度”。為此,我們力圖將生活與教學相結合,讓學生在生活中探索科學,引導學生將課堂中學到的知識應用于生活,著力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深化科學教學生活化。
一、取之于“生”,“釋”之于生
《小學科學課標》指出,小學科學是一門實踐性課程,要以探究為中心。注重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一個科學探究過程,創(chuàng)設科學情景,調動學生已有生活經(jīng)驗以激發(fā)思維,選擇他們熟悉的、好奇的情景切入,選取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使課堂情景趨于生活化,激發(fā)興趣,由表入里,將經(jīng)驗內化成認知。[1]
例如在教學“物體會占有空間”這一內容時,我選取了學生們耳熟能詳?shù)摹盀貘f喝水”的故事來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科學實驗。學生們都知道烏鴉最終通過往水瓶里丟石子喝到了水,但是對于這個小時候的故事,大家可能很少動手嘗試過,那么真到底是真是假呢?因此在課堂上提出自然激起學生們的興趣。但是當孩子們真的開始做的時候又發(fā)現(xiàn),石頭放進去了,水位雖然漲了,但烏鴉還是喝不到水。[2]
這是為什么呢?烏鴉喝水是真的嗎?疑問驅動著孩子們去深入探究,通過選取石頭顆粒大小與沙子的搭配,合理設計取水方案,最終明白,烏鴉確實能喝到水,但是需要合理運用石頭和沙子才能使瓶中的水位漲到能喝的程度。
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科學知識去解決學生們成長過程中對于生活的疑問。
二、取之于“生”,“用”之于生
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科學知識的主要途徑,而科學源于生活,科學也回歸生活,將學生們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組織引導他們一步步地去實踐,讓他們在生活中切實體會到科學知識的力量,做到學以致用。
例如在“磁鐵的磁性”的教學當中,當學生們從理論上獲得了磁鐵吸鐵的知識后,再引導大家拿出暗盒里的硬幣,用小磁鐵調查硬幣的材質,在這一過程中良好的運用了磁鐵吸鐵的性質,也拓寬了同學們的知識面,讓知識在生活的例子中活起來,不再是機械的記憶;又比如在學習“摩擦力”時,讓學生看一看鞋底的花紋,比較新鞋鞋底較深的花紋與舊鞋鞋底磨損的花紋,再引導他們自己去解釋這些花紋的作用與新舊鞋底花紋的區(qū)別,這一個生活中的實例使得科學原理更為豐滿,學生接受的也更容易。
生活化的知識應用既鞏固擴展了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又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提高思維能力,促使學生探究能力的發(fā)展,使學生養(yǎng)成將課堂中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的思考習慣。
三、取之于“生”,“思”之于生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缎W科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小學生對周圍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兩者是推動學生科學學習的內在動力。學生的求知欲就是從自己對事物的“思”,對事物的疑中產(chǎn)生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也是從這里起步。因此,教育者要保護并且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授其有效的探究方法,為其把握探究方向,在生活中探索學習科學知識。
例如在一個水的張力的探究實驗中,用幾支削尖的鉛筆插穿一個裝著大半袋水的塑料袋,水并沒有漏出來,這是為什么呢?在學生觀察到這一現(xiàn)象后,要為其建立完整的科學探究方法知識體系。首先,提出問題,為什么水沒有漏出來?其次,大膽地提出猜想,例如鉛筆與塑料袋緊密接觸,沒有縫隙可以使水流出等等,要尊重學生的每一個猜想,并為之提供檢驗的條件;最后,進行反復的假設——實驗,得出結論,并形成較為系統(tǒng)的實驗報告,從學生的實驗結果中提取科學原理,系統(tǒng)的解釋實驗現(xiàn)象——先看鉛筆,鉛筆的表面規(guī)則而光滑,而塑料袋是有彈性的,當鉛筆刺穿過塑料袋之后,塑料袋向內會形成一個凸出的邊緣(塑料的伸縮性產(chǎn)生的),因這個凸邊處于水的內部,因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所以水內部的壓力會把凸邊緊緊的壓在鉛筆的四周,實際上塑料袋能夠緊緊地包裹住鉛筆的外緣,所以塑料袋仍然能夠密封不漏。
在這個實驗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將水的張力應用于另一個實驗,讓這塊從生活中探究得來的知識得到更好的鞏固,例如在一個裝了水的玻璃瓶上緊緊地包住一塊醫(yī)療紗布,提醒學生紗布上有許多的小孔,然后將瓶子倒過來,引導學生解釋為什么水依舊不能流出,鞏固知識。
小學科學以周圍常見的自然事物與自然現(xiàn)象為對象,提供給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是實驗材料進行科學探究,并教會學生將科學知識運用于生活實踐,去解釋生活中的現(xiàn)象,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是科學,科學就在自己的身邊,為其建立科學探究的系統(tǒng)方法,讓他們將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充分地發(fā)揮,去探索生活中的奇妙,產(chǎn)生對科學探究的強烈興趣,形成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生們的核心素養(yǎng),更是小學科學教學生活化的有效實踐。
參考文獻:
[1]戴瑾.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小學科學教學生活化探究[J].小學科學:教師,2010(01).
[2]唐建榮.小學科學教學生活化的實踐體會.小學科學:教師,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