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長治堆錦是晉東南地區(qū)藝術表現獨特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品種。它是以絲綢錦緞為載體,對中國傳統繪畫進行的一種地域性民間審美詮釋和藝術再創(chuàng)造。通過對堆錦制作工藝與發(fā)展現狀的走訪調研,本文從傳承和保護的角度出發(fā),以新的視角探尋其健康存續(xù)發(fā)展的可能性。
關鍵詞:堆錦;特征;參與;體驗
1 長治堆錦的藝術特征分析
長治堆錦藝術在濃厚悠遠的三晉文明的積淀中孕育而生,享有“立體國畫”之美譽,是將山水田園、亭臺樓閣、人物和動植物等題材以絲綢錦緞為載體,配以中國畫意境與特殊工藝而呈現。因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文化生態(tài),逐漸衍生出了兩個主要特征:“堆”與“錦”。
1.1 “堆”的精髓
長治堆錦之中“堆”的精髓在于其通過體積上的壓縮,在視覺上形成一種二點五維的形體空間和環(huán)境空間相互疊合的藝術效果。既不是純二維平面的拼貼,亦不像三維空間具有特別明顯的體積感。傳統長治堆錦工藝以絲綢為主要外部面料;草板紙、棉花為骨架;經起稿、描稿、剪裁、貼飛邊、壓紙捻、續(xù)棉花、包綢緞、撥硬折、捏軟褶、渲染描繪、貼金等十余道工序制作而成。通過制作中主觀對于棉花厚薄多少的不同取舍程度,邊緣粘貼紙捻粗細隨勢轉變,加之撥折疊壓時順序變化,使其產生立體感。“堆”的感覺表現明顯還需要骨架來支撐,所以堆錦作品采用的是內部有填充物的一種硬質制作工藝。相比較國內其他地區(qū)可卷曲、無骨的卷軸畫面,以布面等材料平貼為主的堆絹、堆繡、補繡等工藝,其呈現形式有較大差異。
舊時堆錦制作工藝胎型之間拼接時采用的是平行嵌入式對接,互相之間不產生疊加,厚度不大。現代工藝層次更加豐富,單體造型小巧精致,部件堆粘掩映,形象愈趨于生動逼真,給人以真實和親切感,不僅在視覺上有更好的表現力,在觸覺等其他感官體驗上亦有更大的吸引力。
1.2 “錦”的詮釋
長治堆錦之中“錦”的詮釋在于其絲綢錦緞材料的使用。通過材料與技術手段的結合使手工藝品表面呈現出雍容華貴、絢麗多彩的視覺效果。地域性民間傳統手工藝往往就地取材,所使用的材料與當地物產聯系緊密。明清兩代,長治(古潞州)有著豐富的地域資源優(yōu)勢,潞綢精湛的傳統絲織工藝融合了宮廷貴族文化和三晉民間文化,在圖案、色彩上均獨樹一幟,形成潞綢文化特質,是當地百姓的智慧結晶。
“錦”從歷史的角度反映了長治地區(qū)絲綢業(yè)鼎盛時期的輝煌。“潞綢”名字來源于古潞州織造之綢,曾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室貢品與杭緞、蜀錦齊名,位列中國三大名綢之一,文獻之中多有記載。長治堆錦濫觴于明朝,便是隨潞綢的誕生而起始,隨潞綢的興盛而繁榮。然而隨著清末戰(zhàn)亂,潞綢的衰落,堆錦亦難尋覓到可供使用的潞綢材料,轉而引入余杭等遠道而來的絲綢面料?,F代紡織業(yè)的發(fā)展使堆錦可替代性的選擇增多,尤其化纖錦緞更是色彩艷麗,防腐和防蟲蛀等問題上也有良好的表現。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也是堆錦地域性文化內涵的弱化。
目前的堆錦作品中對于絲綢的運用有兩種方法:一是利用絲綢本身的質地、紋路和紋樣制作部件,然后輔以繪畫修飾;二是在白色素胎的絲綢表面直接作畫,物體形象和色彩純粹通過繪畫表現。
2 長治堆錦現代傳承與發(fā)展的思考
2.1 與現實生活相交融
長治堆錦作為社會和生活的一部分,在發(fā)現和探尋審美價值與審美規(guī)律方面有其特殊的敏感性和獨特的藝術表達形式,然而不足之處是缺乏融入當地人文的情感因素。因此曲高和寡,離開地域民間風俗而獨立發(fā)展成為長治堆錦目前存在的關鍵問題之一。導致當下出現了堆錦藝術價值高,成果形式亦足夠吸引人,但是社會影響力和民眾認同感卻始終不高的現實矛盾狀況。堆錦建國以前舊稱“堆花”,花與錦的差異亦反映了這門手工藝從民間百姓造物向上層藝術發(fā)展的理想,但是脫離了大眾趣味的文人審美和藝術追求是缺乏文化內涵與社會底蘊的。
堆錦是長治地區(qū)民間文化的形象載體,應與民俗活動相互依存。使堆錦藝術得到市場推廣和民眾接受,首先需要將其與現實生活相交融,內化為長治地區(qū)人民日常手工藝記憶中的獨特基因。當代中國普通民眾普遍缺少傳統文化和習俗的熏染,這也可作為傳統審美教育的一部分。與現實生活的交融并不會將堆錦藝術低俗化、粗制濫造了,反而通過大眾參與的方式能夠將長治堆錦藝術進行更廣泛的傳播。人們通過堆錦的制作過程了解堆錦文化,既領略了長治地區(qū)獨特的民風民俗,又可以將傳統工藝美術融入自身的生活之中。
2.2 參與體驗設計
參與體驗設計是以人為主體的一種過程設計,視覺上的審美體驗是最終的呈現結果,給予消費者最直觀的印象。參與其中的人包括體驗設計師、技能培訓師、消費者,也包括整個產品生命周期中所有的參與者。參與過程中的情感互動、愉悅回憶以及個性定制的獨特性都會最大程度地滿足現代消費者的參與體驗需求。
由長治堆錦的主要工藝特點分析可以看出其與參與體驗設計結合,以及產業(yè)化和大眾化的可能性。堆錦中“堆”的精髓表現為一種模塊化的設計理念。制作過程中先將小塊的部件制作成型,然后按照預先的構思構圖,在底板上標示數字序號,最后把不同單體粘貼在一起,整個過程中沒有“繡”的程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參與的門檻。同時其暗合現代工業(yè)產品批量化、互換性、標準化大規(guī)模生產等制造特性?!板\”的詮釋在于其材料的豐富來源和廣泛的自主選擇性,適合更多不同消費階層的服務對象。而參與體驗設計在形式上可以分類為旅行目的地體驗和居家生活制作體驗兩種。前者可借鑒日本“一村一品”造村運動中促進旅游業(yè)和本地特色手工藝品發(fā)展的舉措。整合地區(qū)民族民俗、手工藝、旅游產業(yè)等資源,突出文化特色和旅游體驗吸引力。后者可借鑒十字繡(相似定位人群)、樂高玩具(游戲主觀制作的無限創(chuàng)造力和可能性)、日本GUNPLA模型制作(初學者和核心玩家的不同參與程度)等現有產品參與體驗模式,找尋其中的共同點以及差異化部分,將靜態(tài)手工藝術品和動態(tài)參與過程相結合。通過制作體驗和口碑傳播,實現長治堆錦手工藝知名度和認同感的提升,這也是保護與發(fā)展堆錦藝術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 閆德明.“堆錦文化”的輝煌記憶[M].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
[2] 潘魯生,唐家路.民藝學概論[M].山東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郝沛沛(1984—),男,講師,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