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論述了初中美術教學課件中的圖像語言及其在教學活動中的作用與影響。通過對圖像語言特性及運用的探討,為教師合理安排教學過程中的圖像提供參考,讓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從而更為有效地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在此,筆者希望教師們能夠用心準備每一個教學課件,給學生帶來優(yōu)質的教學。
關鍵詞:初中美術;教學課件;圖像語言;運用
1 什么是“圖像語言”
本文所論述的“圖像語言”是指教師在課件中所運用的對學生學習有著導向作用的圖片,它是教師經過思考,有秩序、有目的地傳達一種明確信息的媒介。圖像能優(yōu)先激發(fā)學生的視覺神經和感知,不僅能使學生快速地獲取信息,還可以讓教師更加清晰、形象地解釋教學內容。圖像語言的運用能夠讓學生更為有效地在觀察過程中進行概念理解、情感體會、知識探索與思維創(chuàng)新。因此,教師對圖像的使用是否遵循了某種規(guī)律,對學生學習效果的好壞有著重要影響。
2 “圖像語言”的特性及運用
圖像語言具有區(qū)別于其他教學媒介的特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首先,圖像語言具有易識別的特性。當你看到一張圖片時,可以快速識別圖片的內容。一般來說,越簡單的圖片越有利于學生更加快速、直觀地理解圖片信息;而越復雜的圖片,短時間內傳達的信息則相對較少。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圖片安排,應該從簡潔、概括的圖像開始。
其次,圖像語言具有具象性的特征。具象的圖像語言是對客觀的事物進行感知,得到一個清晰的視覺形象。然而視覺形象本身并不能表達出一個明確的感知信息。所以在我們的教學中,要想學生對視覺形象有更加深刻、具體的理解,可以在圖片附近插入簡單的文字描寫,賦予該知識點一個精準的定義,從而引導學生進行聯想與感知。
最后,圖像語言具有感染性的特征。有著鮮明主題的圖像能夠帶動學生的思緒,引發(fā)情感的共鳴。當你想對一個內容進行表達時,可以運用圖像遞進、欲揚先抑等表現手法,強化圖像的感染力。給學生營造一個情感升華的氛圍,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 “圖像語言”在教學中的作用和影響
3.1 對學生深化認識的作用和影響
學生的認識過程是循序漸進的,其創(chuàng)作美術形象的過程更是一個由“再現”到“表現”,由描繪“客觀所見”到描繪“主觀所感”的演變過程。因此,要想上一節(jié)高效率的課,教師展示的圖像語言就要符合教學的演變規(guī)律。
筆者上過一堂剪紙課,其目的是讓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自主地分析一張剪紙圖案。筆者從寓意手法、南北差異、表現手法這幾個方面入手。在這個過程當中需要大量的圖像輔助教學,首先讓學生對剪紙獲得初步的認識,進而讓他們知道要從哪些方面入手分析。
例如“剪紙的表現手法”這個方面,筆者是如何來做的呢?剪紙的表現手法分為陰刻和陽刻。筆者在第一步展示的圖像是一組荷葉剪紙。它的造型簡潔明了,陰刻的部分是紅色的塊面上去掉了幾條葉脈的形狀,陽刻的部分則是由相連的紅線組成,紅與白的對比十分明確。對于這種直觀的圖片,學生很容易在大腦中留下鮮明的印象。第二步展示的圖片要稍微復雜一點,是兩張陰陽刻特征不那么鮮明的人物剪紙。讓學生分析兩張剪紙主要運用哪種表現手法,看學生能不能一眼辨別出來。在第三步,筆者展示的是內容各不相同的兩張陰刻、兩張陽刻、兩張混合刻的剪紙。在這里,需要學生在短時間內對圖片下定義并歸類,看學生能不能識別圖案。第四步,也是最后一步,進行綜合練習。通過之前的學習,給出一張復雜而精美的剪紙。筆者從以上四步入手,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鼓勵學生從多方面分析剪紙,引導學生學會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品析剪紙。
由此可見,由簡到繁、層層遞進的圖像語言,在讓學生的認識思路更加清晰、明了的同時,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情緒。
3.2 對學生情感升華的作用和影響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當一個人不僅在認識世界,而且在認識自我的時候,就能形成興趣。沒有這種自我肯定的體驗,就不可能有對知識的真正興趣?!彼栽诮虒W活動中,通過教師引導,讓學生體驗到親身參與學習的樂趣尤為重要。
例如,筆者在給學生介紹招貼畫一課時,先給大家展示了一組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招貼畫主題,如禁止吸煙,并對此進行詢問,學生們能夠十分迅速、準確地回答出來。此時,學生已經融入了筆者的課堂節(jié)奏。之后向他們展示一些可能見過但不解其意的招貼圖片,如美國二戰(zhàn)“山姆大叔需要你”的征兵海報。在這一階段,學生會對這一方面的知識產生強烈的求知欲。當最好的老師“興趣”來了后,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會大大提升,這時筆者便可以盡情傳授更多的知識內容了。
除了讓學生體會參與學習的樂趣,還可以運用欲揚先抑的手法增添課堂的活力。
筆者在一次課堂導入中展示了兩組圖片。一組是讓人食欲暴增、顏色鮮艷的菜肴;而另一組則是讓人毫無胃口的無色菜肴。兩組圖片的區(qū)別只是一個黑白濾鏡,但給人的感覺卻是天差地別,而筆者展示這兩組圖片的目的是讓學生意識到色彩的重要性。由食物“色、香、味”中的“色”,引申到美術當中的色彩。
那么筆者需要先展示哪一組圖片呢?經過思考,筆者先展示了一組無色圖片,這顯然打擊了學生的興致,學生頓時處于一個相對低沉的情緒當中。隨即教師展示了“色、香、味”俱全的一組有色圖片,果然充分調動了大家的食欲,學生的學習熱情瞬間高漲,而這種學習熱情也一直伴隨著這節(jié)課的學習。
由此可見,有一個好的開頭,這個課堂的氛圍營造及效果就成功了一半。筆者通過這樣的方式展示圖片,讓學生從一個低落的情緒轉變?yōu)楦甙旱那楦?,這樣不僅讓學生收起了上課前放縱的心,也讓學生對之后的課堂報以期待、投以熱情,可謂一舉多得。
而相反的是,如果教師從一開始就列出了十分精美的圖片,學生們會驚嘆、會興奮,若之后沒有出現更加吸引他們的圖片,學生們就會產生一種“后面沒有什么好看”的消極情緒,也就嚴重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或者如果圖像語言的安排沒有章法,雜亂無序,就會給學生帶來不穩(wěn)定之感,也無法讓學生有效地接收教學信息。
4 結語
課件中圖像語言的合理使用,能夠將雜亂歸于條理,將無序變?yōu)橛行颍瓤梢允∪ヒ曈X搜索、辨識的麻煩,也能將課堂變得更加有吸引力。本文是筆者立足于實踐教學經驗提出的微淺見解,而探索更多的圖像語言在課堂中的靈活運用,從而使其能夠更為科學、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提高教學質量,是筆者今后需要不斷探索、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 蘇霍姆林斯基(蘇聯).給教師的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2] 賈雙祎.幾何形元素在展示設計中的運用[J].美術大觀,2017(04).
[3] 王令中.藝術效應與視覺心理——藝術視覺心理學[M].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
[4] 尹少淳.初中美術教學策略[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0.
[5] 尹少淳.美術教育學新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周思吟(1997—),湖南岳陽人,2015級美術學專業(yè)本科在讀。
指導老師:王亞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