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霞 鄒永應(yīng) 楊臻婷 季振國
摘要:采用直流磁控濺射法在重摻硅(n+-Si)上制備TiO2薄膜,通過電子束蒸發(fā)鍍膜儀在TiO2薄膜上沉積Au上電極,獲得Au/TiO2/n+-Si結(jié)構(gòu)的阻變存儲器件。研究了氧分壓對薄膜結(jié)晶性能及對器件電阻開關(guān)特性的影響,同時研究了器件的高低阻態(tài)電阻值及其高低阻值比隨氧分壓的變化情況。
關(guān)鍵詞:TiO2薄膜;電阻開關(guān);氧分壓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8)24-0159-02
一、引言
現(xiàn)今,隨著電子技術(shù)與集成電路的飛速發(fā)展,對存儲器的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RAM阻變材料大致可分為三類。其中,過渡金屬氧化物由于制備工藝簡單,制作成本相對較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研究這類材料的電阻開關(guān)特性。在該類氧化物中,TiO2薄膜是最早作為ReRAM材料被研究的,其研究成果相對較多[1-6]。
二、試驗
采用直流磁控濺射法沉積TiO2薄膜。本實驗具體的氬氣、氧氣流量及氧分壓參數(shù)如表1所示。為了測量薄膜的電學(xué)性能,直徑為600μm的圓形Au電極在電子束蒸發(fā)鍍膜儀中通過不銹鋼掩模板沉積在TiO2薄膜上。
三、結(jié)果與討論
1.器件的電阻開關(guān)特性。圖1為氧分壓為20%的條件下制備的Au/TiO2/n+-Si器件的I-V曲線。由圖可知,Au/TiO2/n+-Si器件具有明顯的電阻開關(guān)特性,且其電阻開關(guān)特性是單極性的,即高低電阻狀態(tài)的轉(zhuǎn)換發(fā)生在相同的電壓極性下。
2.氧分壓對薄膜結(jié)晶性能的影響。圖2為不同氧分壓下制備的TiO2薄膜XRD圖。由圖可知,薄膜具有擇優(yōu)生長取向。隨著氧分壓的增加,衍射峰的強度逐漸增加,說明氧含量越大,其結(jié)晶性能越好。此外,隨著氧分壓的增加,TiO2薄膜的沉積速率是不斷降低的,這也進一步說明了氧分壓高的樣品結(jié)晶性能更好。這是由于氧分壓的增大有利于減少薄膜中氧空位的數(shù)量,從而減少了薄膜中的缺陷,使得薄膜的結(jié)晶質(zhì)量變好。
3.氧分壓對器件電阻開關(guān)特性的影響。在經(jīng)過Forming過程后,我們分別對氧分壓為20%、40%、60%和80%的器件的電阻開關(guān)特性進行研究,其I-V特性曲線如圖3所示。隨著氧分壓的增加,器件的reset功率是不斷降低的,我們認為是由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共同導(dǎo)致的。
其一,薄膜厚度是隨著氧分壓的增加而降低的。而薄膜越薄,forming電壓會越小,在同樣限流電阻的條件下,相當于限流電流減小,薄膜中形成的細絲較細,因而熔斷細絲所需的能量會隨著薄膜厚度的降低而減小。其二,隨著濺射時氧分壓的增加,薄膜中的氧空位是不斷減少的,而細絲本身就是由氧空位構(gòu)成的,因此,氧空位少的薄膜在forming過程中形成的細絲更細,需要較低的能量就能熔斷細絲,即需要較小的reset功率。
但80%氧分壓下制備的器件的reset功率要比60%的大。這可能是由于隨著氧分壓的進一步增加,TiO2薄膜的結(jié)晶性能明顯變好(如圖2所示),而結(jié)晶好的薄膜需要更高的forming電壓才能使薄膜發(fā)生介質(zhì)擊穿以形成電阻轉(zhuǎn)換所需要的細絲。在同樣限流電阻的條件下,相當于限流電流增加,因此,形成的細絲較粗,這將導(dǎo)致薄膜需要更高的能量來熔斷細絲使其重新回到高阻態(tài),即所需的reset功率較高,具體的原因還有待進一步分析。
四、結(jié)論
采用直流磁控濺射直接在n+-Si上沉積TiO2薄膜,獲得了Au/TiO2/n+-Si結(jié)構(gòu)的器件,研究了器件的電阻開關(guān)特性,并用細絲理論對其進行了解釋。
參考文獻:
[1]LIU Xin-Jun,LI Xiao-Min,et al. Journal of Inorganic Materials,2010,15(2):151-156.
[2]Qi Liu,Ming Liu,Yan Wang,et al.Ext. Abs.The 11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Junction Technology,2011,(S6-1):80-83.
[3]CAO Xun,LI Xiao-Min,YU Wei-Dong,et al. Journal of Inorganic Materials,2009,24(1):49-52.
[4]D.Ielmini. Microelectronic Engineering,2009,86(7-9):1870-1875.
[5]B.Chen,B.Gao,S.W.Sheng,et al. 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2011,(32):282-284.S.
[6]Mario Lanza. Materials,2014,(7):2155-2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