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鴻
摘要: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整合,是信息技術手段與靜態(tài)的教學文本、動態(tài)的教學方式、教學過程之間的結合。即以人為本,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資源的人文整合;以學定教,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策略的有機整合。通過整合,豐富學習資源,開闊學生視野,提高信息素質和教學實踐能力,積極構建高效語文課堂。
關鍵詞:信息技術;語文課程;有機整合;高效課堂
信息化已經是世界經濟發(fā)展,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媒介,以“互聯(lián)網+”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為人類信息傳遞的主要途徑。在這一發(fā)展趨勢下,把信息技術引進課堂教學,不僅有利于加強教學的時代性,競爭性和開拓性,也有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新思想、新觀念、新方法,最終較好地實現(xiàn)高效課堂。這也將更好地將學校教育和學生的現(xiàn)代化生活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這就對每一位語文教師在靈活運用多媒體技術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學中合理拓展學生的閱讀范圍是教師的重要素養(yǎng)之一。信息技術不僅是豐富的資源,而且是有力的學習工具,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更改變著學生的學習方式。
一、整合信息技術手段,建設合作探究式的學習環(huán)境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促使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從小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因此,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眼光放遠一些,死記硬背能取得了近期利益,但扼殺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興趣。教師應利用信息技術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自我學習的環(huán)境,有更多的自我解決問題的機會,讓他們感受生活,并試圖用自己的知識去改變生活,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未來。在教師的眼中,學生永遠是孩子,他們好像沒有獨立的思維能力。而這種觀念正是制約學生自主學習的枷鎖。教師必須轉變觀念,讓學生合理運用信息技術來開拓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的知識積累。我們要相信孩子,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放手讓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當學生需要幫助時,給予及時的指導。讓學生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變被動為主動。加強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對于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必須進一步從自己學科的角度來研究如何運用網絡技術,幫助自己的教學,把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入到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更好地適應新時代教育的要求。
二、信息技術推動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我就充分利用了互聯(lián)網上的資源,諸如古詩文鑒賞、名人小故事、猜字謎等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地影響。在剛開始接觸網絡時,我只是將網絡上的一些簡單的圖片、視頻、文字資源搜集整理完成后做成課件輔助我的課堂教學。但是,隨著網絡資源的普及,以前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適應現(xiàn)階段的教學工作,學生比老師更熟悉網絡了,老師的有些操作在學生眼里是小兒科,這就需要老師引導學生正確有效地運用網絡資源來拓展學習渠道獲取更豐富的學科知識,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F(xiàn)在隨著網絡的不斷發(fā)展,有好多網站自主開發(fā)了一些與教學同步的學習資源,它們的生動、色彩鮮艷正好符合學生的興趣,有了網絡資源的幫助就使學生在學習中有了更多的學習渠道的選擇,同時給我們組織教學帶來了便捷,在課堂中的運用也使學生有了更大的興趣去說、去練。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網絡資源有效地為語文學科教學服務。在這種整合模式下,教師和學生在網絡技術的幫助下,學習起來就非常容易。
首先,針對語文學科特點,選用有效的信息技術手段。
語文學科有著獨有的特點,信息技術并不是讓學生學會簡單的操作就可以了,這不是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運用的根本目的。教師要在教會學生簡單的操作技能后,給以學生施展自己技能的機會。學生利用視頻朗讀課外古詩文,可以激發(fā)學生對古典文學的熱愛,同時對于學生普通話的訓練也是有效的,學生有了練習普通話的良好語境。利用網絡資源提前預先朗讀課文,對于學生對課文語言所塑造的情景有一個形象的認知。
要有目的地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運用網絡資源來閱讀相關美文的能力,要讓學生意識到閱讀資料的能力對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性。利用信息技術完成學習任務,預聽課文時,可以上網查閱資料,聽讀課文錄音、拓展學習內容等。這樣的學習氛圍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也調動起老師學習研究網絡資源的積極性。根據(jù)"課程整合"的理念,將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或者與實際的社會生活問題進行整合,拓寬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培養(yǎng)學生使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真正發(fā)揮信息技術對教育的變革性推動作用。
其次、針對學習對象,合理選用信息技術手段。
學生在學習中都有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內在感受,學生有著獨特的個性,每個學生的學習方式本質上都是其獨特個性的體現(xiàn)。實際上,有效的學習方式都是個性化的,沒有一刀切的統(tǒng)一方式。對某個學生是習慣的、有效的學習方式,對他人卻未必如此。正如多元智慧理論所指出的,每個人的智慧類型不一樣,他們的思考方式、學習需要、學習優(yōu)勢、學習風格也不一樣,因此,每個人的具體學習方式是不同的。這意味著在閱讀教學領域轉變學習方式,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獨特個性和具體情況,為每一個學生富有個性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空間。運用信息技術合理拓展學生的課外閱讀是很好的學習方式。
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信息技術手段輔助教學的應用越來越廣,以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情景,可以將抽象的文字形象化。而形象愈是鮮明、具體、生動,就愈縮短學生感知的時間,從而激發(fā)學生認識的興趣,引起聯(lián)想想象,產生創(chuàng)新的“靈感”。例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我利用網絡資源讓學生搜集資料,聽讀課文,走進課文所營造的悲慘情景中,學生在自主探索過程中就已經理解體會到了文章的主旨。并且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學生對與課文相關的學習內容也有了一些認識,有了這些充分的準備,學生在四十分鐘課堂上通過彼此之間的信息交流得到了更深層次的感悟,課堂教學效果明顯提升。
總之,隨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日趨發(fā)展,學?;疽呀浘邆淞讼鄳能浖陀布O施,家庭網絡條件也迅速發(fā)展。如何合理運用這些網絡信息條件,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種具有豐富的內容、方便的手段、個性化的方式、友好合作的態(tài)度、富有挑戰(zhàn)性、目標良好的學習氛圍,是這一階段我們要思考的重要課題。教學中只有遵循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合理選用網絡資源,才能使得現(xiàn)代信息技術更好地服務于課堂教學,為優(yōu)化課堂教學服務,才能促進高效課堂的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