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云思
摘要:敬語在日本社會中起著潤滑劑的作用,同時也反映著日本人的上下關系、內外親疏等人際關系,本文從學校人物之間的口頭敬語使用情況入手,分析在各種場合日本人優(yōu)先考慮的人際關系,以期為日語敬語學習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日語敬語;人際關系;學校敬語使用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8.06.050
中圖分類號:H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8)06-0168-03
日語中敬語體系發(fā)達,從廣義上來定義敬語,它是反應上下以及內外親疏等關系的語言表現(xiàn)。使用敬語可以舒暢人際關系,使相互間的交流更容易,也可以起到與對方保持距離的作用。敬語不能被機械性使用,而是要在充分考慮說話場合、自身與說話人、行為人之間的關系基礎上,進行選擇判斷。反之,從會話中敬語使用進行分析也能知曉說話人優(yōu)先考慮的人際關系。日語與漢語的敬語體系存在很多不同,了解口頭敬語使用背后的人際關系,有助于學習者盡快掌握地道的日語敬語的使用方法。
一、敬語與人際關系的先行研究
南不二男(1987)指出,各種人際關系中,日本最重視的是上下關系,并將上下關系具體分為八種,即:身份的上下關系、血緣的上下關系、經歷的上下關系、角色的上下關系、偏見的上下關系、能力的上下關系、立場的上下關系、絕對的上下關系。他將“內外關系”解釋為“親疏關系”,并將其再分為心理的親疏關系、社會的親疏關系兩類。
長尾高明(2005)認為,學校聚集的是背景等同的人,在學校只能學到敬語的語法知識。語言不是知識,而是體驗,只有遇到說話的場合,才能感受到語言存在的力量??紤]對方的立場、情況是敬語的基礎,敬語的學習是社會經驗的學習,敬語的生命力存在于各種社會關系中。
吉岡泰夫(2008)將社會關系分為上下關系、授受關系、內外關系,并從敬語行為、規(guī)范意識、禮貌理論、行政交流、醫(yī)療交流等方面對這些關系展開討論,指出敬語使用有從以前的嚴格限制敬語表達形式的使用方式向相互尊重的使用方式轉變的傾向。
岡部悅子(2001)對日語母語者及日語學習者的敬語使用情況做了實證分析,認為兩者在敬語使用類型、頻率及流暢度上存在較大差異。
日本文化廳《敬捂の指針》(2007)將日語敬語分為如下五類:尊敬語、謙讓語I、謙讓語Ⅱ、美化語、丁寧語。蒲谷宏等(2008)在《敬語の指針》基礎上進一步將敬語分為了六類,即:尊敬語(直接尊重語、恩惠直接尊重語、對方尊重語)、謙讓語I(簡介尊重語、恩惠間接尊重語、己方卑下語)、謙讓語Ⅱ(丁重語)、謙讓語I+謙讓語Ⅱ(尊重丁重語)、美化語、丁寧語(丁寧文體語、丁重文體語)。本文的敬語分類以后者為參照。
二、學校內的敬語使用與人際關系意識
(一)教師與學生之間:授受關系之外以教育效率為目的的敬語使用
吉岡泰夫(2008)提出如下問題,“課堂上,一些不合格教師存在缺乏人際交流能力或是通過交流構建人際關系能力的問題。無視與小學生的交流,無視小學生的想法及困惑,以自我為中心進行課題教學。用強調教師權威的言行來傷害小學生的自尊心?!?/p>
在教師與學生的關系里,教師在身份、立場、年齡等方面都是壓倒性的上方,這種關系還包括了施教與受教的恩惠授受關系,所以并不是完全平等的關系,而是上級與下級的上下關系。另一方面,高中生一般都把老師看作上級,并充分承認這種上下關系,同時希望自己個人的人格得到尊重?,F(xiàn)在的日本學生比起形式上與教師的上下關系,逐漸更加重視自己個性的表達。這種意識變化在敬語使用中表現(xiàn)最為明顯,現(xiàn)在學校里的敬語使用正在由重視上下關系轉變?yōu)橹匾曄嗷プ鹬?。相互尊重型的敬語使用確實更能使溝通自然順暢,有效地完成彼此間的信息交換,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
在日本大學課堂里這種相互尊重型的敬語使用現(xiàn)象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經常使用丁寧語“です”、“ます”與學生進行交流與溝通的老師往往更有人氣,因為學生感覺到自己得到老師的基本尊重與平等對待,所以更原意融人到課堂環(huán)境當中,與老師和同學進行互動。
(二)學生與學生之間:由缺少社會性的撒嬌意識而來的親疏關系
從廣義上來定義敬語,它是反應人們上下關系、親疏關系等社會關系的語言表現(xiàn)。長尾高明(2005)指出,敬語不是在學校掌握的,而是通過社會生活習得的。Takai&Ota;(1994)認為社會人的“上下關系應對能力”遠超學生,“不明了性的耐性”學生要高于社會人。對于上下關系對應能力,隨著進入社會的程度加深將不斷提高。
在學校的學生還沒有走進社會,和社會人不同,這是人生中最自由的時期,也是容易以個人為中心的時期。對于學生來說,本國文化特有的社會經驗較少,文化性的技巧也不完備。這樣一來就會不受社會關系限制,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僅由撒嬌意識支配自己的言行。撒嬌意識:即“甘え”,依據(jù)土居的“甘え”理論,解釋為在與特定對象的關系中,絲毫不用刻意注意,完全任性也能被特定對象接受的現(xiàn)象。
學生與學生間的溝通存在回避使用敬語的現(xiàn)象。吉岡泰夫(2008)指出,年輕人一般用通用語替代規(guī)范的敬語,這是由于他們已經熟練掌握通用語,但是對方言對應敬語及通用語對應敬語還未完全習得的緣故。敬語能力不足也造成了他們不能在升學面試、就業(yè)面試等正規(guī)場合,靈活自由發(fā)言,而只能背誦事先準備的不能表達自己心聲的文稿。
學生的敬語使用能力不足還表現(xiàn)在一般場合如果遇到不認識的高年級學生,他們傾向于不率先發(fā)話,并減少說話次數(shù)。即使被問話,也用常體簡單回答,并且盡快將說話對象轉為自己的熟人或朋友。這一類型的關系屬于南不二男所說的心理的親疏關系,其具體表現(xiàn)為如對方不是自己的朋友、熟人,則不認真對待,相反如果是自己的朋友,則會非常耐心,注意自己言辭的正確性,對對方什么都能聊得開。
回避使用敬語導致中學生不知道怎么與初次見面的人以及親友之外的人進行交流,進而使得自己的生活被限定在小范圍內。竹內(2014)指出逃避與外界的接觸,也是造成日本學生網絡依賴,手機依賴,學習能力與成績下降的因素之一。當然,如果不分場合,使用固定形式的敬語,尤其是不回避使用固定形式的敬語集中敬意程度高的敬語,也會適得其反,不但不能通過交流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反而會拉遠彼此的距離。
(三)教師之間:基于學歷高低及從教年限的敬語使用
在日本學校教師之間的上下關系是建立在學歷高低及從教年限基礎上的。特別是擁有決定學生是否被錄取權利的大學教授,其社會地位與其他各國相比更高。因此,教師之間一般根據(jù)學歷、從教年限以及學界影響力來選擇相適應的禮貌用語進行交流。
例如,“先生”是非專業(yè)人士對專業(yè)人士的稱呼。日本教師之間如果直接稱呼姓名會不自然,一般會在姓名后加上“先生”。對于擔任校長、院長的教師,通常需要在其姓名后加上職位名稱,即“……院畏”、“……校畏”。擔任校長或院長等職務的教師在稱呼高學歷、從教年限較長的教師時稱呼“先生”,或者“……先生”。教師之間,尤其大學教師之間,思想、生活習慣等存在差異,既有私交較好的同事,也有交往僅停留在學校工作層面的同事。對于私交較好的同事一般使用常體,其他同事則使用丁寧語。換而言之,這也體現(xiàn)了教研室內的親疏關系。
三、結語
本文從學校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之間、教師之間的口頭敬語使用情況人手,分析各種場合中會話者優(yōu)先考慮的人際關系。為提高教學效率,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呈現(xiàn)由注重上下關系的敬語使用向相互尊重的敬語使用轉變的傾向;由缺少社會性的撒嬌意識而來的親疏關系(內外關系)使學生習得正確的敬語使用變難;日本作為學歷社會,教師之間的敬語使用優(yōu)先考慮基于學歷高低及從教年限形成的上下關系。
敬語使用不能單純靠熟記語法條目,還需要分析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并了解其深層的人際關系意識。希望本文能為敬語學習者準確掌握及使用敬語提供參考。同時,本文僅以學校敬語使用為例進行探析,今后將從家庭、公司等角度進一步探究敬語使用背后的人際關系意識。
[責任編輯:韓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