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官付
“應用意識”是數學新課標提出的核心名詞之一,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有助于學生理解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幫助學生積累經驗,提升應用能力,教師要善于根據教學需要對學生進行應用意識的培養(yǎng)。
一、尋找生活原型,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
對于小學數學教學來說,大多數學習內容都可在生活中找到。在教學時,教師要盡可能地從生活中找尋到學習數學的素材,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從中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應用價值,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如在教學《升和毫升》這部分內容的時候,筆者提出了一個這樣的問題:同學們,如果家里來了客人,媽媽讓小芳去超市買飲料,小芳到超市一看,傻眼了,有的飲料瓶上顯示1升,有的標注2.5升,有的標注300毫升,到底需要買多少飲料才夠喝呢?升和毫升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這個問題的提出,有效激發(fā)了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他們迫切希望能夠幫助小芳解決問題。于是,帶著這種學習熱情,學生盡快融入到了學習中,這對于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起到了明顯的推動作用。
該案例中,筆者主要以學生的生活原型為基礎,設計了恰當的問題。問題的提出不僅促進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而且還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進而使學生的應用意識得到了有效的培養(yǎng)。
二、借助具體問題,解釋生活中數學現象
生活中充滿著數學信息,數學也離不開生活。生活中的數學現象隨處可見,關鍵在于我們是否能夠用數學的眼光去發(fā)現、去捕捉到有價值的數學信息,使學生能用數學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從而使學生的應用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yǎng)。
如在解決具體問題:“明明家有一個長10米,寬2米的長方形羊圈。后來,羊群數量增加,需要36平方米的羊圈才能夠用。他家為了節(jié)約成本,想在現有羊圈的基礎上對舊羊圈進行改造,可是不知道怎樣改造既合理又節(jié)省成本,你能幫他們想想辦法嗎?”這個問題的提出,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勝心。有學生說把寬加長,有學生說把長的一面再延長。在學生的提議下,教師繼續(xù)追問:“怎樣才能保證改造以后的羊圈面積是36平方米呢?長與寬到底延長多少合適呢?”有學生說,現有羊圈的寬是2米,2×18=36平方米,把長再加8米就行。學生意見各不一致,這時有學生反駁道:“我認為這樣改造不合理,雖然羊圈的占地面積是有了。但是,在這又窄又長的空間里,羊群怎么會感到舒服呢?有沒有一種不需要任何材料,只要把長方形柵欄的長與寬進行變通一下就可以了?!彼陌l(fā)言得到了全班學生的認可。于是,筆者借機鼓勵學生,對這種保證面積36平方米不變的前提下對原有羊圈進行改造,于是有了下面的嘗試結果:
如此教學,在基于周長不變的前提下,學生逐漸對羊圈的長與寬進行調整,進而得出了把原有羊圈的長與寬分別改為6米是最經濟適用的辦法,既可以節(jié)約成本,又可以保證羊住得舒服。在具體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真切感受到了學習數學的應用價值,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該案例中,不僅促進學生對周長與面積關系的正確理解,而且體會到了數學學習的價值。
三、設計實踐活動,溝通課堂內外的聯系
數學新教材與以往最明顯的區(qū)別就是“綜合與實踐”活動的開展,這是一種以問題為載體,以學生自主活動為主的一種學習方式。在教學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使課堂教學內外有機地溝通起來,從而使學生在具體的活動體驗中感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提升學習效果。
如在教學《運動與身體變化》這部分內容時,教學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從日常的運動變化規(guī)律中,學會運用已學過的知識求平均數,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于是,筆者是這樣教學的:“同學們,你們喜歡體育運動嗎?運動變化以后你的身體發(fā)生過哪些變化?”然后,教師再讓學生自己原地跑步,并對引起的脈搏變化進行檢測,并做好相關的數據統(tǒng)計工作,最后再進行集體交流匯報。這樣教學,學生借助學到的數據分析觀念來指導自己的統(tǒng)計分析過程,這不僅可使學生感受到運動變化與數學之間的聯系,還可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該案例中,結合綜合與實踐課的特點,筆者讓學生邊運動邊用已學到的知識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如此教學,有效拉近了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系,從而使學生深切地感受到數學學習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信心與動力,學習效果顯著。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想使學生的應用意識真正得到有效培養(yǎng),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在數學與生活中為學生搭建起溝通的橋梁,以使學生有時間去實踐、探索、發(fā)現。唯有如此,才能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魅力與價值,不斷提升學習效果。(作者單位:江蘇省濱??h坎北小學)
責任編輯:王鋒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