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張載“氣”范疇在“天人合一”中的作用

      2018-08-03 11:44:18張青
      魅力中國 2018年11期
      關(guān)鍵詞:太虛點校太和

      摘要:張載的“天人合一”是其理論體系的終極指向,用以區(qū)別釋道“有無相分”“體用殊絕”“天人相分”,另立儒家“道”學(xué)?!皻狻狈懂牉榇私⒘嘶A(chǔ),肯定了宇宙本體乃至感性世界的實在性;為“體”和“用”的統(tǒng)一、天道和人道的統(tǒng)一建立了橋梁;為人可以通過“盡性”實現(xiàn)“天人合一”提供宇宙秩序法則。

      關(guān)鍵詞:氣;天人合一;性

      引言

      北宋儒者皆致力于建立“道學(xué)”。張載作為其中之一,雖未直接以“理”為核心建立學(xué)說,但其“氣”論已達(dá)較高的理論高度,直究天人之際,探討的問題實質(zhì)是“理”。追究其建立道學(xué)的原因有三:一則釋道學(xué)說皆教人離棄現(xiàn)實的倫理道德、脫離世俗生活,為封建社會的經(jīng)濟(jì)、政治、文化等秩序的穩(wěn)定帶來了隱患和脅迫。①而儒學(xué)自禮教起有著強(qiáng)烈的現(xiàn)實關(guān)懷,承擔(dān)著現(xiàn)實秩序穩(wěn)定的種種責(zé)任,至此已被迫必須建立一個學(xué)說體系來抗衡釋道,來肯定感性世界,肯定人現(xiàn)實的道德價值追求,并為倫理等級秩序、個體倫理價值追求建立根據(jù)。二則佛家自立教就關(guān)注宇宙萬象背后的本體世界,雖宗派分殊眾多,但均以達(dá)至絕對超現(xiàn)實的“真如”“佛性”“涅槃”“實相”等境界為終極目標(biāo)。其學(xué)說自然多討論本體世界,因而更具抽象性。且佛家的思維方式以理性直覺為主,故而學(xué)說的討論更具思辨性。道教作為本土生長的宗教早先多關(guān)注現(xiàn)實,經(jīng)佛教傳入后受到?jīng)_擊,為了自身發(fā)展一方面回到《老》《莊》中尋找理論支撐,一方面多汲取佛家對本體世界的討論成果。其“有“”無”問題的討論即是對本體世界的探討,已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面對釋道在理論上的挑戰(zhàn),儒學(xué)想要抨擊釋道在現(xiàn)實中帶來種種的隱患,必須在本體問題上給予回應(yīng),建立“道”學(xué)是最迫切的任務(wù)。三則儒學(xué)自漢已降,落入“知人而不知天”的窠臼。自唐朝韓愈建“道統(tǒng)”,倡導(dǎo)古文運動,回到儒家經(jīng)典中試圖立儒學(xué)之根本?!皥蛞允莻髦?,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荀與揚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雹诘恕暗澜y(tǒng)”未言及本體,難以對釋道之理論進(jìn)行實質(zhì)性抨擊,立儒學(xué)之本。因此,儒學(xué)發(fā)展至張載時,仍舊留有這三重任務(wù)。張載致思于天人之際,用“有無相分”、“體用殊絕”、“天人相分”等語道出了釋道的實質(zhì),對其最高的立教理論發(fā)出了詰難。張載“道學(xué)”的建立也正是從此處開始。

      一、釋道的“體用殊絕”“天人相分”

      張載對釋道的詰難如《正蒙》中太和篇、乾稱篇:

      “彼語寂滅者往而不反,徇生執(zhí)有者物而不化,二者雖有間矣,以言乎失道則均焉?!雹?/p>

      “若謂虛能生氣,則虛無窮,氣有限,體用殊絕,入老氏「有生于無」自然之論,不識所謂有無混一之常;若謂萬象為太虛中所見之物,則物與虛不相資,形自形,性自性,形性、天人不相待而有,陷放浮屠以山河大地為見病之說。此道不明,正由懵者略知體虛空為性,不知本天道為用,反以人見之小因緣天地。明有不盡,則誣世界乾坤為幻化。幽明不能舉其要,遂躐等妄意而然。不悟一陰一陽范圍天地、通乎晝夜、三極大中之矩,遂使儒、佛、老、莊混然一涂?!雹?/p>

      “浮屠明鬼,謂有識之死受生循環(huán),遂厭苦求免,可謂知鬼乎?以人生為妄〈見〉(一),可謂知人乎?天人一物,輒生取舍,可謂知天乎?” “今浮屠極論要歸,必謂死生轉(zhuǎn)流,非得道不免,謂之悟道可乎?” ⑤

      佛家主張“虛寂”為宇宙實相,人只有在出世的超越追求中才能識得宇宙實相、達(dá)到“真如”境界,脫離生死輪回。在張載看來,這種脫離世俗追求超越的價值趨向?qū)嶋H是“體用殊絕”,在本體根源上(即“理”),實際是“有無之分”的反映。執(zhí)有者追求肉身不化、專注于修仙之術(shù)。兩種路向都陷于“有”“無”分離,沒有認(rèn)識“道”必須兼有“二端”才能運化不息、窮神知化。因此,他講“有無一”,“有無一,內(nèi)外合,庸圣同。此人心之所自來也?!雹掎尲也幻鞴?、不知人、不知天。釋家以脫離生命的生死循環(huán)為追求,在張載看來這是不明白宇宙鬼神兩種良能屈伸、出入之理,故不明鬼。又釋家以人世生活為幻化,否定現(xiàn)世生活的實在性,與倫理道德秩序的價值取向沖突,故不知人。既然人生為幻化,現(xiàn)實的社會存在與宇宙“真如”的實在性相對,天人由此相隔,故不知天??傊趶堓d看來釋道兩家的理論缺陷在于:一、本體(“體”)上的虛無性,導(dǎo)致現(xiàn)象(“用”)的非實在性;二、體用殊絕,導(dǎo)致天人相分。

      二、以“氣”之實在性克服“體”之虛無

      張載不認(rèn)同有無相分、體用殊絕的宇宙本體思想,在他看來“天道四時行,百物生,無非至教;圣人之動,無非至德”⑦生物不息為天地之大德,圣人之德在于體現(xiàn)天地生物之教,以成就安立天下之志業(yè)。這種宇宙圖景與理想圣人表現(xiàn)出,他肯定萬物的生息存在不僅是實在的,而且有其根據(jù)。在張載的理論體系中,首先能體現(xiàn)出這一思想的就是“氣”范疇。“天地之氣,雖聚散、攻取百途,然其為理也順而不妄。氣之為物,散入無形,適得吾體,聚為有象,不失其常?!雹啻恕疤斓刂畾狻?,由“聚散”“攻取百途”之語,可得知是指具體的,有形有象之氣,為現(xiàn)象層面。張載講此種“氣”“為理順而不妄”,意思是現(xiàn)象界的具體事物也是由本體(即事物之理)而來,有其本根、根據(jù)?,F(xiàn)實的感性世界與無感無形的本體之理并非對立的關(guān)系。感性世界也是合乎“理”的。不僅如此,感性世界的存在法則也是依據(jù)此“理”而運行。由此“氣之為物,散入無形,適得吾體;聚為有象,不失吾常?!彼^“體”是“體”“用”范疇的“體”,是最根本的、內(nèi)在的意思?!俺!蓖绑w”意思相同。故而,此句大意為:事物消亡,其氣散入無形,氣契合于本根(即本體),氣聚為有象之物,亦不失其所依據(jù)的本根。

      張載的“氣”可依“體”“用”分為兩種:

      “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至靜無感,性之淵源,有識有知,物交之客感爾?!雹帷疤摗笔恰皻狻钡谋倔w。“變化之客形”即變化的外部形態(tài)或表現(xiàn)形式?!熬邸薄吧ⅰ敝皇峭庠诘谋憩F(xiàn)形式。一般的“有識有知”是對氣之聚散表現(xiàn)形式的認(rèn)知,張載稱之為“客感”。王夫之注“凡天地法象,皆神化之糟粕爾。”⑩為“日月、雷風(fēng)、水火、山澤固神化之所為,而亦氣聚之客形,或久或暫,皆已用之余也?!雹吓c此種外在表現(xiàn)形式相對,“至靜無感,性之淵源”才反映變化的內(nèi)部實質(zhì)。

      “太虛”與“氣”具有怎樣的關(guān)系?

      “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雹?/p>

      “知虛空即氣,則有無、隱顯、神化、性命通一無二,顧聚散、出入、形不形,能推本所從來,則深於易者也。”⒀

      “氣之聚散於太虛,猶冰凝釋於水,知太虛即氣,則無無?!雹?/p>

      “太虛”是“氣”之本體,與“太虛之氣”相對的“氣”是“太虛”之流行的外在表現(xiàn)?!皻狻本蹌t為物,“散”則為太虛,“氣”為物、為太虛的運動變化(即“氣化”)是必然之理?!皻狻背蔀闇贤ā疤摗北倔w與物之現(xiàn)象的存在??抵星岬健皬堓d大談一通‘氣,認(rèn)為整個宇宙的存在是‘氣不同形態(tài)的呈現(xiàn)”,他“講‘氣的目的是為了論說他的理學(xué)思想。他沒有也不是以一個自然科學(xué)家的身份和眼光,以專門探討宇宙的構(gòu)成和生存為目的來講‘氣的?!薄皻膺@個物質(zhì)不同于一般固體性物質(zhì),它在形狀上可以變化,但變來變?nèi)ビ植皇闅庵嬖谛?,具有一種感性自明性的不生不滅的特性?!雹印罢Z天道性命者,不罔于恍惚夢幻,則定以有生放無,為窮高極微之論?!薄皻狻本哂形镔|(zhì)性,區(qū)別于“虛空”“無”有了真實性;“氣”又具有不定性,可以表達(dá)本體的普遍性。正是這兩種屬性,“氣”范疇溝通本體與現(xiàn)象才成為可能。“氣”一方面承擔(dān)著事物之本根,稱“太虛之氣”;一方面溝通具體事物?!皻狻狈譃椤绑w”“用”兩個層面,前者體現(xiàn)宇宙(包括人在內(nèi))的本根之理。后者體現(xiàn)“理”的流行發(fā)用。“體”“用”如何才能貫通?在張載看來,只有“體”“用”屬于同種性質(zhì)的實在物質(zhì)時,才具有了溝通的基礎(chǔ)。因此,“太虛”是“氣”,“物之生滅亦是氣”。“太虛”與“物”在時間上、生成上沒有先后,有了同時性。而在邏輯上,“太虛”先于“物”,“太虛”為本根,“物”為流行?!笆ト吮M道其間,兼體而不異者,存神其至矣。”因此,圣人“兼體”,“無形之氣”與“有象之氣”同源。

      氣之聚散,即為物之生滅,反映的是天道的運行,因此有了陰陽之氣。陰陽之氣的運動法效乾坤之理。釋道均“失道”就在于,在本根上認(rèn)為世俗的感性世界與本體之理(“空”“佛性”“無”)背道而馳,感性世界不具有本體支撐。釋家放棄現(xiàn)實感性世界,追求回到本體“空”“真如”的世界,認(rèn)為萬物無自性?!叭糁^萬象為太虛中所見之物,則物與虛不相資,形自形,性自性,形性、天人不相待而有,陷放浮屠以山河大地為見病之說。此道不明,正由懵者略知體虛空為性,不知本天道為用,反以人見之小因緣天地。明有不盡,則誣世界乾坤為幻化。幽明不能舉其要,遂躐等妄意而然?!雹缘澜獭搬呱鷪?zhí)有者物而不化”,講本體之“無”實體化,將“天”下貫至人生觀,追求肉身的羽化永存。張載講“能推本所從來,則深于易者也”“一陰一陽范圍天地,通乎晝夜,三極大中之矩?!雹沼纱酥赋龈行允澜鐐惱淼赖轮刃虿粌H存在,而且有存在之源、存在之本。秩序的產(chǎn)生是經(jīng)由圣人體察萬物、仰觀于天俯察于地,體悟到萬象背后之理。

      三、以“太和”之道克服“體用殊絕”

      “太和所謂道,中涵浮沉、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絪缊、相蕩、勝負(fù)、屈伸之始?!薄捌鹬谝渍咔?!效法于簡者坤乎!散殊而可象為氣,清通而不可象為神?!雹帧疤汀碧N涵著天道運行的原理,“浮沉、升降、動靜、相感”均是天道運動是的各種狀態(tài)?!敖s缊、相蕩、勝負(fù)、屈伸”是天道運動之勢。所謂“氣”與“神”是“太和”即“天道”運動中形上、形下的兩種狀態(tài)。從張載對“太和”和“天道”運行原理的描述可知形下之“氣”與形上之“神”具有某種聯(lián)系的。“太和”之道并非指陰陽二氣的和諧統(tǒng)一。⒆牟宗三認(rèn)為“太和”是張載的“總持”之說,它“顯示道體之創(chuàng)生義”,“可以分解而為氣與神,分解而為乾知坤能之易與簡”。⒇《易傳系辭上》有曰:“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張載在此注:“天地雖一物,理須從此分別。太始者語物之始,乾全體之而不遺,故無不知也,知之先者蓋莫如乾。成物者,物既形矣,故言作,已入形器也,初未嘗有地而乾漸形,不謂作,謂之何哉?然而乾以不求知而知,故其知也速;坤以不為而為,故其成也廣?!庇纱丝芍?,乾為大始之理;坤為成物之理。又張載同篇注:“物物象天地,不曰天地而曰乾坤者,言其用也。乾坤亦何形?猶言神也?!薄墩缮窕酚醒浴吧瘢斓?,化,天道。德,其體,道,其用。一于氣而已?!保?1)乾坤作為宇宙天道的兩種運化之機(jī),稱之“神”即肯定其的本體地位;稱之“用”即是言其蘊含于萬化流行的現(xiàn)象之中。因此,由乾坤之理可知,“太和”涵有體用、生成的雙重張力。且由于使體用、生成統(tǒng)一起來,宇宙萬物在存在邏輯上和生成先后上不再沖突。“氣”作為整個過程的載體,由“神”統(tǒng)領(lǐng)彰顯乾坤之理、天道之運化。牟宗三的這種總結(jié)法,實質(zhì)具有“太和”統(tǒng)一本體論和宇宙論之意。持相近觀點的有,丁為祥提到“太和”是“對太虛本體論與太極(氣)宇宙論相統(tǒng)一的直下規(guī)定”,“太和之道的展開,不僅是陰陽二氣生化宇宙論的展開,同時也是太虛本體論的展開”。

      與上述指向不同,余敦康總結(jié)“太和”,“既是一個本體論的范疇,同時又滲透著濃郁的價值理想,是一個目的論的范疇?!保?2)“太和”為本體論范疇是比較明確的,上文已涉及?!皟r值理想”和“目的論”范疇的總結(jié)方法指出了張載的“太和”不僅展開了體用一如的內(nèi)在關(guān)系,也指出了天人和一的根源,為人的倫理道德存在建立了根本,為人的個體價值追求道明了方向??抵星赋?,“‘太和就是最大最高的‘和?!薄皬堓d要‘和的是天、道與性、心,這實際上就是天道與人道的和,亦即天地運行的必然性與人世倫常的應(yīng)然性的和,就是‘天人合一?!保?3)

      四、“盡性者”一“天”“人”

      張載的理論體系重點在“性”不在“氣”,“氣”為“成性”提供基礎(chǔ)?!疤烊撕弦弧笔翘斓琅c人道的統(tǒng)一,而“合”的關(guān)鍵落在了“性”上。

      日本學(xué)者大島晃對張載的“太虛”提出一種“太虛即氣”涵義之外的解讀。他指出“太虛”是天的真實狀態(tài),也是本來的心的狀態(tài),圣人也就是至虛者。張載“太虛即氣”意圖批判的佛家幻化之說,他推測批判的主要對象是《首楞嚴(yán)經(jīng)》。原因有二:《首楞嚴(yán)經(jīng)》明確了心性本體,收到禪宗重視、北宋士大夫們的廣泛誦讀,比如,王安石的《楞嚴(yán)經(jīng)節(jié)》、蘇轍的《書楞嚴(yán)經(jīng)后》;《首楞嚴(yán)經(jīng)》中把人生天地自然作為幻妄,是一種典型的佛教世界觀,特別以《大乘起信論》以來如來藏等新意識論為背景,與重視天地生成、造化的《易》的立場對立?!氨宋┎蛔R造化,以為幻妄也。不見《易》則何以知天道?不知天道則何以語性?”(24)此節(jié)講“造化”時批判釋家不知《易》。同時,批判集中針對的是“性”?!啊旎瘑栴}(即氣的問題)被意識到與‘性的問題有著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保?5)張載要否定釋家的幻妄說,針對釋家的意識論、心性論,主張世界的實在性,必須提“性”的問題。因此,從張載應(yīng)對釋道理論的任務(wù)來講,“性”的問題比“氣”更根本,更關(guān)鍵。雖然大島晃的論證思路未必妥帖,但其觀點指出了一個方向:一方面張載的“氣”與“性”有著某種密切的聯(lián)系;另一方面張載批判釋道不單從“氣”的實在性著手,還在于重新明“性”,某種程度上來講,后者或許更關(guān)鍵。

      “客感客形與無感無形,惟盡性者一之?!保?6)“客感客形”與“無感無形”惟“盡性者”一之。人對外在表現(xiàn)形式的把握和對事物背后之理“至靜無感”的把握,二者缺一不可,必須統(tǒng)一起來。漢儒“知人而不知天”實際上是知物之所然,而不知物之所以然,是流于對外在表現(xiàn)形式的把握;佛道追求本體的“至靜無感”,前者放棄紛雜的現(xiàn)象世界認(rèn)為是因緣幻化,后者將本體之“至靜”下貫,追求人之肉身羽化永存,皆是對“客感客形”的拋棄與排斥。張載意識到“客感客形”與“無感無形”是一物之兩體,不可對立、不可偏廢,力求將二者統(tǒng)一。如何實現(xiàn)二者統(tǒng)一?“盡性者一”。對事物的表現(xiàn)形式和背后之理的雙向把握,必須通過“盡性”實現(xiàn)。何謂“盡性”?人物之性均包含天理,唯至誠之人,才能發(fā)揮人和物的本性,使各得其所?!兑讉髡f卦》“窮理盡性,以至于命”張載在此注“性盡其道,則命至其源也。知與命至為道殊遠(yuǎn),盡性然后至于命,不可謂一;不窮理盡性即是戕賊,不可至于命。然至于命者止能保全天之所稟賦,本分者且不可以有加也。既言窮理盡性以至于命,則不容有不知。天道即性也,故思知人者不可不知天,能知天斯能知人矣。知天知人,與窮理盡性以至于命同意?!?/p>

      “太虛之氣”與“聚散之氣”的這種相即不二的宇宙論對應(yīng)到人的視角,明天道即可以通人道,天道人道實質(zhì)為一?!疤煨栽谌耍q水性之在冰,凝釋雖異,為物一也?!薄疤炝寄鼙疚崃寄?、顧為有我所喪爾。明天人之本無二。”(27)“儒者則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xué)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遺人?!保?8)人的良知良能皆本于天,人在現(xiàn)實的道德踐履自本自根于超越的“天”。人通過道德實踐活動,貫通天道以成圣而復(fù)顯人道。所謂《中庸》“反身而誠”即是反省人心性的本根,來明天道、致于誠。

      五、總結(jié)

      綜上,張載的“氣”的作用可總結(jié)為三個方面。一、“氣”在張載的宇宙本體論中首先肯定了宇宙存在的實在性,與釋道的“虛”“無”相對,從本體“太虛之氣”到現(xiàn)象“流行之氣”皆是存在的,而非“空”“無”。二、“太虛”是“氣”,具體物象是“氣”,“體”“用”皆是“氣”,氣聚為萬物,氣散為“太虛”。因此,“太和”之道運化具有了實在的物質(zhì)載體,“體”“用”不再殊絕。三、張載的宇宙本體論的終極目的在于,由“知天”而“知人”,由人之“盡性”達(dá)天地人“三才”合、達(dá)天道。前兩個層面正是為此終極目的作鋪墊,張載的理論重心落在了“成性”而非“氣”,但“氣”是其終極目的的邏輯起點。正是“氣”的實在性、普遍性,人可以通過倫理道德踐履成“人之性”實現(xiàn)成“天之性”、達(dá)“天道”。這樣通過人的道德實踐才實現(xiàn)真正的“天人合一”。

      參考文獻(xiàn)

      [1]張載著,章錫琛點校.《張載集》[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78年.

      [2]韓愈著,河陽柳譯注.《韓愈文選》[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

      [3]王夫之.《船山全書》第十二冊[M].長沙:岳麓書社出版社,2011年.

      [4]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5]康中乾.《中國古代哲學(xué)的本體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

      [6]余敦康.《內(nèi)圣外王的貫通——北宋易學(xué)的現(xiàn)代闡釋》[M].上海:學(xué)林出版社,1997年.

      [7][日]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fā)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8]徐洪興.《“太虛無形,氣之本體”——略論張載的宇宙本體論及其成因和意義》[J].復(fù)旦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5年,第3期:125-131.

      [9]康中乾.《論張載“氣”范疇的邏輯矛盾——兼論關(guān)學(xué)衰落的理論根源》[J].人文雜志,1992年,第2期:25-30.

      [10]林樂昌.《張載“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特色》[J].長安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6年,第18卷,第3期:38-40.

      [11]陳政揚.《張載“天人合一”說的氣論基礎(chǔ)》[C].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年.

      注釋:

      ①如《正蒙》乾稱篇:“自其說熾傅中國,儒者未容窺圣學(xué)門墻,已為引取,淪胥其間,指為大道?!茨恕担ㄋ模┢渌走_(dá)之天下,至善惡、知愚、男女、臧獲,人人著信,使英才間氣,生則溺耳目恬習(xí)之事,長則師世儒宗尚之言,遂冥然被驅(qū),因謂圣人可不修而至,大道可不學(xué)而知?!?/p>

      ②韓愈著、河陽柳譯注:《原道》,《韓愈文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60頁。

      ③張載著、章錫琛點校:《正蒙太和篇》,《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第7頁。

      ④張載著、章錫琛點校:《正蒙太和篇》,《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第8頁。

      ⑤張載著、章錫琛點校:《正蒙乾稱篇》,《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第64頁。

      ⑥張載著、章錫琛點校:《正蒙乾稱篇》,《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第64頁。

      ⑦張載著、章錫琛點校:《正蒙天道篇》,《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第13頁。

      ⑧張載著、章錫琛點校:《正蒙太和篇》,《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第7頁。

      ⑨同上。

      ⑩張載著、章錫琛點校:《正蒙太和篇》,《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第9頁。

      ⑾王夫之著:《張子正蒙注太和篇》,《船山全書》第十二冊,長沙:岳麓書社出版社,2011年,第34頁。

      ⑿張載著、章錫琛點校:《正蒙太和篇》,《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第7頁。

      ⒀同上。

      ⒁張載著、章錫琛點校:《正蒙太和篇》,《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第8頁。

      ⒂康中乾:《論張載“氣”范疇的邏輯矛盾——兼論關(guān)學(xué)衰落的理論根源》,人文雜志,1992年第2期,第25-30頁。

      ⒃張載著、章錫琛點校:《正蒙太和篇》,《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第8頁。

      ⒄同上。

      ⒅張載著、章錫琛點校:《正蒙太和篇》,《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第7頁。

      ⒆關(guān)于“太和”非陰陽二氣的統(tǒng)一。徐洪興,《“太虛無形,氣之本體”——略論張載的宇宙本體論及其成因和意義》一文中有較明確的辨析,指出“太和”已經(jīng)不局限于《易傳》“保合太和”的含義,張載把“太和”提到“道”的高度,并構(gòu)成“氣”本體論的一個理論基點。關(guān)于“陰陽二氣”,實際屬于流行之氣的層面,顯示宇宙生成的規(guī)律。康中乾在《論張載“氣”范疇的邏輯矛盾——兼論關(guān)學(xué)衰落的理論根源》中將“氣”分為具有一般性、普遍性的“太虛”之氣和具有具體性、特殊性的“客形”之氣?!瓣庩栔畾狻薄疤斓刂畾狻睘椤皻饣边^程中,可形、可象的具體之氣。

      ⒇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第377-378頁。

      (21)張載著、章錫琛點校:《正蒙神化篇》,《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第15頁。

      (22)余敦康:《內(nèi)圣外王的貫通——北宋易學(xué)的現(xiàn)代闡釋》,上海:學(xué)林出版社,1997年,第298頁。

      (23)康中乾:《中國古代哲學(xué)的本體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626頁。

      (24)張載著、章錫琛點校:《橫渠易說系辭上》,《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第206頁。

      (25)[日]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fā)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96-397頁。

      (26)張載著、章錫琛點校:《正蒙太和篇》,《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第7頁。

      (27)張載著、章錫琛點校:《正蒙誠明篇》,《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第22頁。

      (28)張載著、章錫琛點校:《正蒙乾稱篇》,《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第65頁。

      作者簡介:張青,1991年,女,陜西三原,碩士研究生,中國哲學(xué)。

      猜你喜歡
      太虛點校太和
      不同凡響
      古籍文獻(xiàn)點校成果的著作權(quán)問題研究
      張載“太虛”概念當(dāng)代爭端辨析
      淺談“太和壺”的藝術(shù)風(fēng)格
      山東陶瓷(2021年5期)2022-01-17 02:36:00
      太虛之境——雷安德羅·埃利希當(dāng)代藝術(shù)展
      天問一號
      天一閣舊藏《太和正音譜》考
      天一閣文叢(2020年0期)2020-11-05 08:28:38
      《爾雅注疏》點校零識
      天一閣文叢(2018年0期)2018-11-29 07:48:28
      鹽谷溫《太和正音譜》排印本研究
      戲曲研究(2018年4期)2018-05-20 09:38:08
      喜迎五十華誕 譜寫發(fā)展新篇 蓬勃發(fā)展中的十堰市太和醫(yī)院
      静安区| 高阳县| 临湘市| 东乌珠穆沁旗| 浪卡子县| 湖口县| 高州市| 积石山| 昌吉市| 南皮县| 泗洪县| 潍坊市| 会同县| 旬邑县| 石嘴山市| 镇雄县| 凤山市| 山阳县| 雷山县| 南木林县| 县级市| 金溪县| 枝江市| 郴州市| 湘潭市| 北碚区| 永和县| 银川市| 双峰县| 大悟县| 长垣县| 澄迈县| 西平县| 石城县| 文安县| 洞口县| 舟山市| 兴仁县| 塔河县| 贞丰县| 瑞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