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湘蕓
【摘要】本文對初中地理復習教學中的支架式教學模式進行分析,闡述支架式教學模式在初中地理復習中所起到的效果,并在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小組合作學習以及學生間的評價三個方面對支架式教學法的應用進行了介紹。
【關鍵詞】支架式教學 初中地理 復習效果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1A-0148-01
支架式教學是指為學習者建構一種對知識理解的概念框架,用于促進學習者對問題的進一步理解。該教學方法要求教師將復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以便于將學習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它是根據維果斯基的最鄰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對較復雜的問題通過建立“支架式”概念框架,使得學習者自己能沿著“支架”逐步攀升,從而完成對復雜概念意義建構的一種教學策略。教師在地理復習課中引入支架式教學法可增加地理知識學習的趣味性,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
一、詳略得當,明確課堂教學主題
教師在引入支架式教學法時,事先需設定難度適宜的趣味引導問題,要讓學生能通過引導問題,提高對教學重點的重視程度,從而激發(fā)學生對知識的求知欲望,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以星球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多民族的家庭》的內容為例,這是一堂復習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并沒有急著帶領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的復習,而是根據課本上的知識設計引導問題,讓學生進行有效思考。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提問以下問題:“同學們,誰能說出我國都有什么民族?”“這些民族都分布在哪些地區(qū)?”“團結各民族的政策對祖國有什么作用?”這三個問題的創(chuàng)設,一步步引導學生思考我國的民族問題,臺階式的問題增加了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
在一堂課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識點都是重點。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課本的重點知識,讓學生有重點地掌握其中的內容;對于相對并不重要的知識點,教師只需使用適當?shù)臅r間對學生進行點撥講解,而不需要過多地占用寶貴的課堂復習時間。
二、小組合作,擴寬學生思維寬度
支架式教學倡導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小組合作的方法,引導學生學會用團隊合作的模式共同解決相關地理知識難題。小組合作的模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擴寬思維寬度,為其今后的學習提供有效的幫助。以星球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河流和湖泊》一課內容為例,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掌握本課涉及黃河發(fā)源地等知識點存在一定的難度,這些知識點需要學生掌握的內容繁雜,從而加大了學生的學習難度。教師在復習中導入了影音視頻,通過形象的視頻畫面,使學生對黃河知識有了一定的認識,然后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回答“大家認為黃河的發(fā)源地是哪里?”“為什么會有黃河精神這一思想?這發(fā)源地代表了什么意思?”等問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思考這些問題,在相互討論中交流了思想,提升了對知識點的掌握度。
初中地理知識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點較多,教師若一味枯燥地、機械地教授課本的知識點,會使學生失去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從而減弱學生的學習效果,使其產生學習地理的畏難情緒。使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法,則利于有效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有利于擴寬學生的思維。
三、客觀評價,糾正學生錯誤思想
學生在學習中不能只依靠死記硬背來學習知識點,學生自己在學習過程中需總結知識點。教師在初中地理課堂上引入支架式教學法,可以使學生在自我評價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使其有意識地針對自己學習不足之處進行改正。在星球版初中地理八年級《地形地勢特征》一課教學中,教師使用了分層設色地形圖,讓學生了解我國的地形地勢特征。教師在向學生展示了分層設色地形圖后,向學生提出以下問題:“我國的地形地勢狀況如何?”“我國的地理結構如何?”學生在回答完問題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對自己進行評價,如:“你認為這節(jié)課的復習效果如何?”“自己今后還要在哪些方面改進呢?”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語,對自己進行了較為客觀公允的自我評價,也對其他同學進行了評價。學生在評價的過程中認識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也對其他人存在的優(yōu)點進行了贊揚,此舉有助于提升學生自己的學習效果。
教師要對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對他人的評價進行及時的指導,這個指導過程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因為自我評價有助于學生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全面的認識,讓其學會自省,從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
支架式教學方法為地理教學提供了一定的幫助,教師在初中地理的復習教學中導入支架式教學法,有助于解決學生在學習地理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擴展學生的地理思維,同時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
(責編 周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