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沖
摘要:近年來,我國的小學教育體系逐漸完善,為小學生開設的科學這一門啟蒙課程備受重視,旨在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的素養(yǎng),讓學生從小對科學產生一定的興趣。其側重點在于,科學方法的掌握和科學探究精神的培養(yǎng),而非過多地學習掌握科學知識。因此,教學中的重點,應該放在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興趣和科學素養(yǎng)。最終能夠讓學生通過學習科學知識,提高自己的科學探究能力,可以使用科學的思維方式來解決一些自己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科學;科學教學;探究能力;策略
新課改實施以來,小學的課程體系有了改變,科學 —— 這一綜合學科誕生并不斷受到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做科學的能力,啟蒙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以上這些內容都是小學科學學科的教學目標。探究的實踐活動源自于學生的問題意識,提出問題要比解決問題還重要,這是學生思維發(fā)展的標志。沒有問題意識的思維是膚淺的,沒有用處的。所以,小學科學學科的教學,要重視學生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這是后續(xù)學生進行科學實驗的前提和基礎。下面就結合自己的教學談談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
一、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
求知欲是學生對學習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是學生獲得知識,拓寬視野,豐富心理活動的內部驅動力。因此,在課前教師要精心創(chuàng)設能引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的“激情”情境,盡可能地引起學生的驚奇、新鮮、疑問、猜測,使探究過程始終對學生有一種吸引力,讓學生去積極地探究其中的無窮奧妙。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磁鐵的性質》一課時,我先在手里拿著一根小鐵釘,一不小心掉在講臺前的地上,接著請三位同學來幫我尋找,可三位同學忙乎了一陣都沒有找到。這時,我拿出一塊磁鐵給其中一位同學說,請它出來幫忙找吧。果然,一會兒磁鐵就把小鐵釘吸起來了,接著,我又請這位同學去吸文具盒里的削筆刀、小剪刀、鉛筆、圓珠筆……,這時,同學們個個睜大眼睛,十分好奇,為什么有的東西能吸起來,有的東西不能吸起來呢?于是,同學們個個動起手來實驗,通過自己的探究弄清磁鐵的基本特征。
二、引導學生展開主動探究
問題是開啟思維的鑰匙,能夠促使學生自主探究。問題能夠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可以讓學生形成認知沖突,從而讓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投入到探究活動中。所以,在教學中,老師應當積極巧妙地設計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值得探究的問題,讓學生融入問題情境中,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促使學生主動、積極探究。例如,在進行磁鐵教學的時候,老師可以讓學生觀看一張美麗的有著眾多花朵的圖片,用曲別針夾住蝴蝶,然后問學生:誰可以讓這些蝴蝶飛舞在花叢中?學生非常感興趣,都想來試試,在多名學生失敗之后,老師可以將磁鐵放在圖片的一面,然后將蝴蝶放上去,蝴蝶就飛舞在花叢中了。學生看到這樣的情境,非常感興趣,想知道老師是怎樣做到的,由此學生的探究欲就被充分激發(fā)了。這時,老師再展開教學,讓學生參與到探究磁鐵的活動中,就能夠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質疑
小學科學教學的整個教學過程當中,學生的學習過程是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師要適當地拓展學生的研究空間,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質疑、去思考,然后教師再根據課本的內容進行適當指導,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在小學科學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肯定會存在很多疑惑,進而這些疑惑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動力和主動探索精神,遇到這種情況,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進行大膽地質疑,并尊重學生的想法和猜測,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進行四年級上冊《聲音的來源》這一課程的講解過程中,教師應該讓學生通過多種途徑來制造聲音,然后學生對這些聲音的來源提出自己的質疑,然后根據自己的想法大膽地提出假設,教師在對學生提出的假設進行解釋,從而培養(yǎng)學生大膽思考的能力。
四、善于激勵注重實踐
注重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探究在科學教學中,指導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主動探究自然知識非常重要。教師要善于激勵學生,善于為學生架設學習知識的橋梁,使學生享受自我探究獲取知識的喜悅。例:在教學六年級科學《抵抗彎曲》一課,我先給學生講清楚實驗要求和操作步驟,就讓學生開始實驗,學生在實驗中出現了紙梁一個墊圈都不能承載的現象,于是,讓學生自己去找原因。學生又去調節(jié)紙梁間的距離,結果紙梁能夠承載一個墊圈了。學生通過去探究,找到了原因:是紙梁之間的距離太寬了,沒有控制好紙梁之間的距離。在探究紙梁厚度與抗彎曲能力的關系時,紙張沒有粘貼好,一張紙梁和兩張紙梁會承受同樣多的墊圈。通過反饋的信息表明,這種激勵學生自主探求的學法指導改變了過去教師單向傳授的多種弊端,使學生掌握的知識非常牢固。同時給學生自主實驗、親身體驗探究,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動手能力,也使學生的科學思維、科學方法、科學態(tài)度逐步形成。
五、優(yōu)化教學評價方法
教師應重視對學生科學探究學習的評價方式和方法,新課程的教學評價既符合教育評價理論的一般性原則,又具有與傳統(tǒng)教學評價不同的特點。教師在評價學生時,過多地使用“你很棒”“大家掌聲鼓勵”之類的詞語,初聽的確能讓人感覺到課堂氣氛非常熱烈,節(jié)奏整齊的拍掌聲,也看似很振奮人心,但卻經不起細細品味,因為評價的激勵作用應該基于學生學習過程的發(fā)展,如果評價目標不明確,沒有適當的評價結語,只是隨意的口號激勵,是沒有辦法起到促進學生的作用的,甚至給學生帶來消極的影響,導致許多學生只聽贊美,不承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只有形式上的,乏味的表面化激勵,只會影響學生的自主發(fā)展。另外,評價如果想要取得更好的效果,不能只著重關注于某一個環(huán)節(jié)或者只采用單一的方法。
總之,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是小學科學教學的重要目標,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作為教師,在小學科學教學課堂上,為了有效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就應該注重學生主體性發(fā)揮,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加強實驗教學,促進學生觀察能力提升;還需要巧妙設置問題情境,加強交流討論,促進學生相互交流。這樣不僅可以有效提高小學科學的教學效率,還可以讓學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有效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 貢光平.小學科學探究式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交流能力[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6,(06):40
[2] 丁燕燕.試論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J].學苑教育,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