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約翰·濟慈是19世紀英國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其一生曲折凄慘,使之詩歌讀起來令人心碎。他的每一首詩歌都蘊含真摯感情。《夜鶯頌》中,濟慈用多處對比,揭示理想與現(xiàn)實,死亡與永恒之間的區(qū)別。
關(guān)鍵詞:約翰·濟慈;《夜鶯頌》;主題表達
《夜鶯頌》作于1818年,當時23歲的濟慈處于和范妮·布恩小姐的熱戀當中,然而命運和濟慈開了個玩笑,染上肺癆的他每天生活在理想與現(xiàn)實之中。在一個昏暗的夜晚,在夜鶯婉轉(zhuǎn)的歌聲中,濟慈情緒激昂得寫下這首8節(jié)80多行的《夜鶯頌》。
一、夢境與現(xiàn)實的強烈對比
在濟慈眾多頌歌中,常常描繪永恒的,不朽的,美好的世界,并有一個丑陋的黑暗的殘酷的現(xiàn)實世界與之相對應?!兑国L頌》也不例外。
詩人用所有感官感知周圍的一切,通感的手法運用的淋漓盡致。在第一個詩節(jié)中,詩人首先慨嘆生活之苦,思想麻木。繼而同自由快樂的夜鶯形成強烈反差。詩人運用視覺聽覺通感,使讀者身臨其境:夜鶯在山毛櫸樹中自由穿梭往來,歌聲輕快明亮。第二個詩節(jié)中詩人想象自己酌一杯醇香窖藏老酒,嗅一嗅那芳香撲鼻的花朵,望一望遠方蔥綠的田野,聆聽悠揚婉轉(zhuǎn)的歌聲。動用嗅覺、味覺、視覺和聽覺合力給讀者帶來一幅栩栩如生的生意盎然圖。
詩歌第1,2節(jié)對理想世界的描繪與現(xiàn)實世界中病痛,殘酷,疲憊和焦躁形成詩境與塵境的強烈反差。緊接著第3個詩節(jié)中,一切美好消逝不在,擺在眼前的是焦慮,狂躁,呻吟和死亡。
詩人用對比的手法,揭示詩歌的主題-理想的詩境是詩人尋求安慰,緩解痛苦的避難所,并且反襯現(xiàn)實世界的丑陋和痛苦。
二、死亡與永恒的對立
詩歌以詩人對夜鶯及其歌聲的看法為線索進一步展開。詩歌開端,詩人對夜鶯懷有敬畏之情,認為其歌聲優(yōu)美婉轉(zhuǎn),能夠使人忘記煩惱;然后詩人把夜鶯的歌聲看成了“葬歌”;最后詩人稱夜鶯為騙人的妖童。在濟慈的理想世界中,夜鶯是美與永恒的象征。而當理想破滅,被拉回現(xiàn)實中時,夜鶯又變?yōu)閴m世中的凡鳥,它的歌聲悲涼凄楚,訴說著生活中的苦難。
《夜鶯頌》中,詩人善于用典,揭示死亡與永恒的對比。首先是歷史長河中君主與百姓,夜鶯歌聲的影響沒有等級、階級區(qū)分;圣經(jīng)中的露絲,在夜鶯的歌聲的安慰下,緩解思鄉(xiāng)之苦;被魔法囚禁在城堡中的公主被夜鶯歌聲吸引,駐足于窗扉,聆聽美妙的音樂。詩人借用典故,歌頌夜鶯的歌聲是永恒不朽的。濟慈在《恩底彌翁》中指出,“一件美好的東西是一種永恒的快樂:它的可愛之處與日俱增;它絕不會/化為虛有?!?/p>
三、結(jié)論
夜鶯所處的世界是詩人理想的國度,那里是美好自由永恒,沒有痛苦死亡的。全詩流露出詩人的痛苦和無奈,一種因疾病無法與心愛女人長相廝守的無奈,一種珍惜生命卻慘遭病魔折磨的痛苦。詩人通過夜鶯表達自己對美好世界的向往,也襯托出其對現(xiàn)實世界的無奈。這種對于自然的理解和感知,正是詩人對生活的憧憬。
參考文獻:
[1]吳偉仁.英國文學史及選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8
[2]王佐良.英國浪漫主義詩歌詞[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
[3]濟慈.濟慈詩選[M].查良錚,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簡介:趙夢園,1996年4月,女,漢族,河北唐山人,全日制本科生在讀,現(xiàn)就讀于河北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