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鴻毅
摘要:如今,隨著傳播技術和傳媒手段的不斷革新,人們對新聞傳播者的要求越來越高,而新聞傳播者的道德水準和人文素養(yǎng)要求又是人們所關注的重點之一。然而,隨著逐利心理的不斷發(fā)酵,新聞工作者在采訪過程中往往忽視了新聞采訪過程中應該體現(xiàn)的人文情懷。本文將對新聞記者采訪中的人文素養(yǎng)和人文情懷重要性進行分析,在闡述問題的時候,也就對策和思考進行論述。
關鍵詞:新聞記者;采訪;人文情懷
如今,隨著傳播技術的發(fā)展,各種新聞傳播平臺也百花齊放,除了傳統(tǒng)的新聞傳播渠道入報刊、雜志、廣播電視,新媒體的出現(xiàn)也正成為越來越多人獲取新聞的渠道,比如網站主頁、微博、微信公眾號甚至手機APP界面等,在這樣信息爆炸的環(huán)境下,人們的新聞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種要求不僅是新聞的圖文質量,也包括了新聞工作者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和人文情懷。人文情懷的核心是尊重人,關懷人,善待人。作為大眾媒體,主要任務應當是反映人的現(xiàn)實生活,并從善良的角度出發(fā)去引導社會向更和諧、更完善的方向出發(fā)。
一、人文情懷的重要性
如果從新聞的形成角度來看,其實新聞所呈現(xiàn)的,不僅是新聞當事人發(fā)生的內容,也從側面反映了新聞工作者的一種價值準則和是非標準,因為一則新聞所傳遞的主要暗示,正是取決于新聞工作者如何設計。那么作為新聞工作者,在采訪中能否具備一定的人文情懷,將是新聞能否蘊含人文情懷的取決因素。一個新聞記者,如果在采訪過程中連對他人最基本的關懷、善待和尊重都做不到,那么,這種新聞即便博取了再多的眼球,中間也會有一些扭曲的、畸形的價值觀存在,而對應得新聞記者的形象,也會得到觀眾的負面評價。
而且俗話說“衣食足而知榮辱”,當前,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會整體受教育水平的提升,人們對與道德精神層面的審視也更加強烈,新聞記者的言行,甚至一個微小的細節(jié),都會被觀眾放大、討論、評判。所以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我們在采訪過程中能否具備人文素養(yǎng)和人文情懷就顯得格外重要。
二、人文情懷的缺失
隨著各類形式的公共媒體的出現(xiàn),新聞傳播平臺之間的競爭也更加激烈。新聞工作者出于這樣那樣的目的,都會自覺培養(yǎng)起對新聞的敏銳嗅覺,并能在新聞發(fā)生的第一時間深入現(xiàn)場進行采訪報道。而其中也不乏有一些新聞工作中,為了博眼球,為了達到某種傳播效果,經常會犧牲被采訪對象的情感,或者不尊重被采訪者的個人隱私和個人尊嚴。
比如有些記者在采訪一些家庭貧困的留守兒童或者孤寡老人的時候,在交流過程中往往不是從讓被采訪者開心的角度出發(fā),去引導被采訪者樂觀向上,而是不斷地去問一些刺激被采訪人的問題,暗示被采訪人以一種消極傷心的狀態(tài)面的鏡頭。這樣看似在展現(xiàn)被采訪人現(xiàn)實困難的一面,其實是在給被采訪者另一種形式的傷害。
再比如,有的新聞當事人是一位因為偷盜而入獄的父親,但是記者不去采訪這位父親,轉而去他家采訪他的父母,他的子女,讓他的家人因為這樣并不光彩的一件事而暴露在鏡頭之下,尤其是尚未成年的子女,將要為此加重這種可能伴隨一輩子的陰影。
以上的例子,應該已經屢見不鮮了,作為新聞觀眾的人們,在觀看這種新聞的時候,可能會因為新聞當事人帶來的情感表現(xiàn)而對新聞的策劃和效果建立起某種肯定,但是如果從新聞當事人的角度去看,他們在面對鏡頭,面對記者的同時,是一種怎樣的心理?更多的是也許是一種傷心和無奈,這種負面情緒,正是由于新聞采訪者的人文情懷缺失造成的,正是由于新聞采訪者在采訪過程中一味追求畫面呈現(xiàn)效果、新聞傳播效果,而忽視了對被采訪人的善待和保護。
三、新聞采訪中如何滲透人文情懷
(一)善待被當事人
善待他人,不是一個簡單隨意的概念,而是包含了對他人的尊重、對他人的關心、對他人的保護等一切從善良角度出發(fā)的意識和行為。我們在新聞采訪中,要滲透人文情懷,需要的正是這種對被采訪人的善待。首先是要對被采訪人以一種發(fā)自內心的關懷,讓被采訪人心里能夠建立起一種安全感,覺得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了一種在乎和保護。其次,是要和被采訪人建立一種自然而然地親和力和相互信任,讓被采訪人能夠感受到采訪者的真誠和真實,從心底接受采訪活動,不會產生任何不良的抵觸情緒。同時,要建立起一種新聞職業(yè)敏感度和感知度,能夠對新聞線索進行深度的理解和思考,認識到各類被采訪者的心理脆弱地帶、敏感地帶,在此基礎上對不同的群體形成不同的善待方式,比如采訪者如果是身處牢籠的犯人,因盡量避免談及其作案過程和家人情況;對于家庭貧困的留守兒童或者孤兒,應當避免引導其和同齡人進行比較,有選擇性地回避一些生活的艱辛和無奈;對于人生道路上的跌倒者,應當引導其樂觀積極面對今后人生。
(二)樹立平等意識
新聞采訪的本質仍然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而這種交流應當?shù)钠降鹊模ハ嘧鹬氐?。很多新聞采訪者往往把自己默認為一種社會聲音的傳遞者,由此形成了一種心理上的優(yōu)越感,如果把這種優(yōu)越感帶到采訪過程中,以一種質問式、審問式的口吻來和被采訪人交流,那么很容易使受訪者產生不悅,心理產生反感。所以在新聞采訪中,不能把自己想象成一種高高在上的輿論權威,應當以一種真誠的、平等的心理來面對被采訪者,在語言上用一種友好的,相互聊聊的語調和被采訪者進行交流,讓被采訪者感到親近,感到新聞工作者的涵養(yǎng)。
(三)真實坦誠
新聞采訪中能夠做到相互坦誠,也是采訪中人文情懷的體現(xiàn)。這種真實坦誠,即對于采訪者來說,應當尊重被采訪者的個人隱私,對于被采訪者不希望公開的內容,或者不愿意回答的問題,不應當過多的猜想和流露;同時,在采訪之前,應該對被采訪者公開自己的身份、采訪緣由、采訪目的,讓被采訪者能夠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同時對于想說和不想說的內容能夠有一個判斷。
當前,隨著社會發(fā)展,各種社會矛盾、社會問題不斷出現(xiàn),新聞工作者作為社會新聞的傳播者和輿論引導者,更應當以一種高度的人文情懷,盡心守護良知的底線,維護社會的和諧。
參考文獻:
[1] 王慶同;采訪對象心理淺探[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4年04期
[2] 黃萱;隱性采訪的倫理學評價[J];河北學刊;1986年04期
[3] 朱海燕;全能記者與全方位思維——兼談用散文手法寫作新聞及其他[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02期
[4] 林玉善;法拉奇提問藝術初探[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03期
[5] 尹韻公;《實踐論》與新聞學[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87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