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斯雯 鄭小松 翟菲
【摘要】 “個性化”時代,如何打造更符合時代特征的大學計算機選修課課程,如何選擇更為學生喜歡、更為時代需要的選修課課程,如何構建更合理、更靈活有效的教學模式,都是需要研究的重要問題。本文從實際情況出發(fā),從課程設置與教學模式兩方面展開論述,提出了“個性化”時代課程改革的新思路。
【關鍵詞】大學計算機 選修課 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0-0051-01
引言
“必修課”,從本意上解釋是學生在學習中必須學習掌握的課程?!氨匦拚n”具備“重要性”、“基礎性”、“普適性”等特征,簡稱“廣普性”,它是大學課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在當今這個“個性化”時代,如何將“廣普性”教育向“個性化”方向發(fā)展,以便學生構建滿足職業(yè)需要與多元化市場需求的知識體系,成為教育工作者追尋的問題。
面對“個性化”時代帶來的挑戰(zhàn),教育部提出了在大學開設“選修課”的新舉措,它的出現(xiàn)使學生可以根據(jù)個人需求“私人訂制”專屬課程,這與“個性化”時代相得益彰。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選修課”內(nèi)容繁雜、一成不變等問題初現(xiàn)端倪。面臨新時代的新問題,如何構建滿足學生職業(yè)需求的“選修課”課程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個性化”時代的課程設置改革
“改革”一詞常指對舊事物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調(diào)整。本文所說的課程改革,既包括對原有課程內(nèi)容的改革,也包括對教學模式的改革。
計算機是一個正在高速發(fā)展且具有很強“工具性”的學科,計算機專業(yè)名詞、相關技術無時無刻不再產(chǎn)生與更新,所以,“科普性”與“應用性”是我們設置課程時需要重點考慮的兩個因素。近年來,很多計算機專業(yè)名詞出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如“人工智能”、“3D打印”、“云技術”等。這些計算機專業(yè)名詞似乎離我們很遠,但又時常出現(xiàn)在我們身邊。習總書記說,我們要“實施國家大數(shù)據(jù)戰(zhàn)略,加快建設數(shù)字中國”,一時間,“大數(shù)據(jù)”、“互聯(lián)網(wǎng)+”等新概念出現(xiàn)在各大媒體上。 那么,什么是“大數(shù)據(jù)”?它又有什么用呢?這些問題接踵而至。對于非計算機專業(yè)的學生來說,這些概念無疑是陌生的,但是作為大學生,應做到與時俱進。所以,在進行課程設置時,也要充分考慮“科普性”的因素,選擇當前熱門的技術進行學習。與此同時,既然是學習新技術,那么也要注意課程的“時效性”,避免課程內(nèi)容陳舊。
對非計算機專業(yè)學生來說,計算機更多是作為一個“工具”存在的。所以,在設置選修課時,也應該考慮計算機的“應用性”。現(xiàn)在,很多學生選擇了網(wǎng)絡學習平臺進行知識補充,其中“網(wǎng)易云課堂”是眾多網(wǎng)絡學習平臺中的佼佼者,其中不乏計算機相關課程,通過對網(wǎng)絡學習平臺的課程分析,對我們設置選修課程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如下圖所示。
可以看出,編程開發(fā)相關內(nèi)容專業(yè)性過強,不在我們的選擇范圍內(nèi)。產(chǎn)品策劃、產(chǎn)品運營、游戲美術等模塊適用范圍也比較有限。綜合考慮所有學生的需求,辦公效率相關課程與初級的設計、修圖等應用軟件的教學更符合選修課設置的需求。
二、“個性化”時代的教學模式改革
從古至今,課堂一直是教師們“傳道受業(yè)解惑”的場所,教師也一直是課堂上獨一無二的主宰者。但時至今日,對于強調(diào)“個性化”與“應用性”的選修課來說,是否依然沿用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值得我們思考。
筆者認為對于計算機選修課,應采用“責任授權式任務驅動教學法”。“任務驅動式”的教學方法,早就被應用于信息技術課堂中,其最根本的特點就是“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深受學生歡迎。但是,在授課過程中,教師仍然起著很大的引導作用。在大學計算機課堂中,學生有很強的自主性與創(chuàng)造力,所以,在“任務驅動”過程中,應對以往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進。
美國思想家史蒂芬·柯維博士曾提到“授權是提高效能的秘訣之一”,而授權又分為“指令型授權”與“責任型授權”?!爸噶钚褪跈唷笔侵?,管理者讓別人“去做這個、去做那個,做完告訴我”,而“責任型授權”的關注重點是最終的結果,允許人們自由選擇做事的具體方法,并為最終的結果負責。
“責任授權式任務驅動教學法”正是將“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與“責任型授權”的管理思想融合在一起,它要求教師在上課前就以下四個問題做出清楚的說明:
預期成果:教師在設定任務時,要對最終結果進行說明,即達成什么樣的效果算是完成任務。但是要注意,要以“結果”而非“方法”為中心,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指導方針:明確適用的評估標準,有一定的規(guī)定與原則。不加約束的放任,最終結果只能是扼殺學生的能動性,使學生陷入迷茫不知所措。
可用資源:教師在布置任務的同時,告訴學生在執(zhí)行任務時可以利用哪些網(wǎng)站、工具等資源來取得所預期的成果。
點評指導:在學生完成“任務”之后,教師一定要對每個人的“任務”進行點評,指出其中的問題,并給出指導意見。
只有將以上四個問題加以明確,“任務”才會順利“驅動”,最終達到預期的效果。
三、 結語
隨著課程設置以及教學模式的變革,作為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師,我們應該積極應對隨之而來的機遇與挑戰(zhàn),在時代的發(fā)展中提高自身素質,在更新知識儲備的同時提高把控課堂的能力,在教學改革的浪潮中迎難而上,激發(fā)出更美的浪花。